禤間娣
摘 要:很多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偏重于教師的講解分析,沒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朗讀訓練,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水平普遍較低。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四者不可偏廢,教師要充分認識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在朗讀教學中明目標、授技巧,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讓他們讀得愉快,讀有收獲,在讀中感受語言、積累語言。
關鍵詞:朗讀教學;問題;解決策略
一、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
經常深入農村小學聽課,發現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現象:整節語文課充斥著教師冗長的講解、分析和提問,聽不到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水平令人擔憂。這種現象與新課標提出的“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求可謂相去甚遠。筆者認為,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應試教育擠掉朗讀
部分教師認為考什么就教什么,他們覺得語文考試無非考查學生的字、詞、句、段、篇的相關知識,至于朗讀考查,幾乎沒有涉及。因此,在語文課堂上經常出現這樣的情形:教師只是比較重視分析課本,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而朗讀部分完全省略。
2.教師在課堂上對朗讀教學缺乏有效的指導
部分教師重視課堂朗讀,但是方式方法陳舊,缺乏創新,或是在未提出具體要求的情況下要求學生重復地一讀再讀,或者是一味地放教學錄音,而忽視教師的范讀,沒有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這樣往往容易導致學生要么朗讀時間偏少,要么就是朗讀不得法。
3.朗讀訓練的目的不明,形式單調
有些教師雖然喜歡讓學生朗讀但目的不明,形式單調,如只組織集體齊讀,課堂氣氛看似熱鬧,但容易催生“濫竽充數”和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現象。由于小學生年齡偏小,注意力不集中,持續時間短,單調重復的閱讀方法使學生讀得疲倦,昏昏欲睡,朗讀質量偏低。
二、解決策略
首先,教師要轉變“唯考試論”“分數至上”的教育觀,盡快從考什么教什么的“應試教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把讀書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教師要遵循語文學科的學習規律,在教學中要重視朗讀訓練,把教學大綱中關于朗讀訓練的要求落到實處。其次,充分認識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朗讀是重要的教學方式,是進行語文教學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手段。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教會學生運用語言,而朗讀則是達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采取以下措施。
1.朗讀要有目標
教師在講授新課程時要提出朗讀重點和要求,如在學生初讀課文前設定部分問題,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讀順課文,標注出文章有幾個段落,對于敘事性文章要求學生指出寫了哪幾件事或哪幾個人等問題。比如,在教學古詩時,先讓學生聽古詩的朗讀錄音,在聽的同時注意文中生僻字詞的讀音及朗讀時的節奏、斷句,要求學生邊聽邊動筆標注,標出詩句的朗讀節奏。其次,讓學生練讀,練習過程中讀音要讀準,詩句要讀順,讓個別學生范讀,要求讀得準確、流利。然后引導學生賞析詩句的主要內容和意境,賞析詩意,在賞析中加以品讀。最后要求整體朗讀,要讀出感情、讀出氣勢。這樣的朗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在每個朗讀環節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務,學生整體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思維是活躍的,使整個教學質量大大提升。
2.朗讀要有序訓練
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長期的朗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朗讀訓練要有階段性,對小學生而言,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較高要求——順暢朗讀,最高要求——有感情朗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循序漸進。倘若學生還未把字詞讀準確,便要求學生讀流利,或者還沒理解句意和文意,便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這些都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是欲速不達的不明智之舉。
3.教師要進行有效指導
農村小學生的閱讀經歷少,朗讀技巧相對比較欠缺,因此,教師恰當有效的指導不可缺少。筆者認為,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不能停留在簡單的模仿和低水平的重復上,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積極、有效的方法引導。例如,在朗讀《第一場雪》中“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陽出來了,推開門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這個句段時,對于“正確、流利”的朗讀要求學生很容易做到。筆者在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時,首先讓學生自由練讀,然后個別朗讀,其他學生閉著眼睛欣賞,聽完后說說自己的感受。個別學生讀后學生紛紛發表意見:“從‘好大這個詞我感受到雪下得很大。”“從 ‘嗬字我感受到人們的心情很高興。”……筆者看到學生的朗讀熱情被激發了,便因勢利導說:“那誰能把這場雪讀得更大,把人們的高興心情充分表達出來呢?”學生又一次聲情并茂地朗讀起來。筆者驚喜地發現,學生將“整整”“好大”等詞讀出重音突出雪大,語氣詞“嗬”讀得短促,采用升調表達了人們的驚喜,采用降調、語氣延長表達出人們的贊嘆之情。很多學生發現讀出“天//放晴了,太陽//出來了”的節奏,同樣能表達人們的驚喜心情。通過這樣的朗讀練習,學生對于重音、停頓、節奏、語氣、語調等朗讀技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盡管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但我們通過精選朗讀訓練點,每次有所側重,錘錘敲打,錘錘有聲,日積月累,學生的朗讀能力一定能與日俱長。
4.朗讀要采用多種形式
很多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最喜歡采用的朗讀形式是集體朗讀,無論是初讀、再讀或是品讀課文,甚至是人物對話較多的篇章,都無一例外采用集體朗讀,課堂看似熱鬧,朗讀的“量”上去了,但朗讀的“質”依然不盡如人意,對于教師范讀這一朗讀形式更是難覓芳蹤。其實,對于朗讀興趣不濃、朗讀水平欠佳的農村學生來說,教師的范讀更顯得不可或缺。因為范讀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感染性,它能點燃學生的朗讀熱情,為他們的朗讀指明方向。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中描寫“鳥多”的段落時,筆者配著優美的古箏音樂用高興的語氣、抑揚頓挫的語調并配以豐富的肢體語言為學生再現了“鳥的天堂”里百鳥紛飛的熱鬧情景,讀完后問學生:“你覺得這里的鳥兒有什么特點?”學生紛紛回答“鳥多”“鳥兒很歡樂”“鳥兒很熱鬧”。“那么,你們能讀出鳥兒的多、歡樂和熱鬧嗎?”學生的朗讀熱情被激發了,模仿著教師用興奮的語氣、抑揚頓挫的語調聲情并茂地朗讀起來,讀到“有的飛起來”時,有的學生伸出小手模仿鳥兒飛的動作。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的品讀和表演讀,學生完全進入了課文所描寫的情景中,真正實現了作者、文本、學生的對話。
其實,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范讀、齊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配樂讀等。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靈活組合,利用多種形式的讀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讓他們讀得愉快,在讀中感受樂趣,使學生感到新鮮,讀有收獲,從而愿意主動去讀,在讀中感受語言,積累語言。
總之,朗讀是鑰匙,它能打開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大門;朗讀是花,只要我們精心澆灌,它一定能讓農村學生舌燦蓮花乃至妙筆生花。
參考文獻:
[1]聶蕓.如何加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指導[J].考試周刊,2009(9).
[2]汪明洋.試論初中語文課中的朗讀教學——以阜南縣郜臺鄉桂廟中學為例[J].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5).
[3]丁麗霞.技工學校語文教學也要重視朗讀的作用[J].職業,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