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本為追求效益最大化得以在全球快速無障礙的流通。中國和其他各國也紛紛順應世界經濟一體化、資本全球化的發展方向。然而今年世界各地陸續出現的反經濟全球化聲浪,不但有悖于之前的發展趨勢,而且愈演愈烈。因此反全球化產生的原因和如何順應時代潮流發展經濟建設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
【關鍵詞】全球化 反全球化浪潮 經濟趨勢
2016年有一個問題在全球引起廣泛討論就是世界漸漸興起的反全球化浪潮。一方面中國成功舉辦了G20杭州峰會,不久后全球貿易基礎貨幣新增了人民幣;在另外一方面,英國脫歐已成為歷史,同時在西方的一些國家里貿易保護主義,甚至是民族主義情緒逐漸出現。
一、近期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重要事件
(一)特朗普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
他聲稱要驅逐在美穆斯林,為了防止南部墨西哥的大量移民要修建像長城一樣的鐵絲網,并且指責中國搶走了美國人民的工作機會。這個成為美國新任總統的特朗普展現出了強烈的保守貿易保護主義,但在美國卻獲得了許多人的認同。
從1980年到2015年,美國20%底層家庭的總收入占全部家庭總收入的比重由4.2%下降到3.1%,5%富裕家庭的總收入占比卻從16.5%升至22.1%;在2015年富裕家庭總收入的2.2萬億美元是底層家庭總收入的7倍。[1]如此看出美國的民粹主義漸現和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原因可以歸結為貧富之間差距的拉大。這意味著雖然媒體和許多知識分子覺得希拉里不會失敗,但是廣大的美國普通公民還是推崇特朗普經濟主義。當年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美國,現在因為全球化反映的種種現實弊端,有可能會變成反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支柱。
(二)英國脫歐與歐洲難民危機
2016年歐洲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英國全民公投脫歐。歐盟現有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主要基于其擁有統一且自由流動的世界第二大貨幣歐元、GDP居世界首位的5億人口的消費市場,同時英國也是歐盟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五大經濟體。[2]脫歐之舉不但會使得歐盟在國際事務的地位和影響力有所下降,而且會讓英國失去對外交往的重要平臺。
對于歐洲的難民危機,匈牙利從7月5號宣布已經不再接受難民;而法國的恐怖事件日漸增多;在德國,默克爾總理的支持率不斷下降卻是由于組織的對歐洲難民的人道主義援助。反歐盟化反全球化,或者說是歐洲意義上的特朗普化日益顯著。
歐洲中央銀行在去年5月發布的《金融穩定報告》里面提到,對民粹主義政黨的支持增加會推遲政府財政和結構的改革,加大政府債務壓力,引起貨幣競爭性貶值,阻礙全球化經濟貿易發展。金融危機至今慢慢演變為政治危機,或是世界關系的危機。
(三)G20與SDR
在中國2016年發生了兩件影響全球化的重要事件,一個是G20在中國的成功舉辦,第二是中國的人民幣加入了SDR。在杭州舉辦的G20會議發布了G20杭州峰會公報。公報主題是研究到2030年的世界的經濟和政治格局,面對2016年的政治經濟環境,要如何建立世界經濟秩序、貿易秩序和貨幣秩序。
G20結束之后從10月1號開始,人民幣歷史性地進入了IMF,就是世界貨幣組織的一攬子貨幣SDR,從此以后人民幣會像美元、歐元一樣成為全世界100多個國家里的一個基礎貨幣。這都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希望用統一的方式來規劃全球的未來的結果,這就是全球化。
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一)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1962年麥克盧漢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全球化的概念。很可能在地球村的概念下,未來全世界的經濟模式、生活方式和審美慢慢地都會走向一體化,稱之為全球化。
在1492年由于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整個歐洲世界進入了大航海的全球化黃金時代。而世界真正進入到一個所謂全球化的狀態,實際是在人類二戰以后。當時出現了全球級的機構,諸如國際貿易組織WTO、世界銀行WB、國際貨幣組織IMF、歐盟EU和東盟ASEAN此類。這些機構試圖從全球的角度重新統領全球的經濟和政治波動。1980年阿爾文?托夫勒在著作《第三次浪潮》中預言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歷農業文明和工業革命后即將進入到第三次浪潮信息化革命,隨著信息的快速交互,全球化的速度會更加快。
(二)中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中國在1949年到1978年的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里面仍然是一個衰落的計劃經濟封閉體。1978年至今,中國施行了三個重要的國家級戰略。第一個是進口替代,開放國門歡迎國際資本技術人才來建設。1998年開始實行中國制造戰略,對外輸出大量商品。2013年中國在出口貿易中的比例達到了GDP的12.8%,相比美國的8.9%,已然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國家。如今廉價勞動紅利不再,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中國帶頭成立了亞投行,希望把中國資本——人民幣輸出。一帶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錨地向整個東南亞輻射,類似明清時期海上的貿易聯合體;一路就是陸地以西安向西,輻射整個中東和歐洲地區,類似絲綢之路。如果說過去的三十多年里面,美國人是世界全球化的一個領導者,那么在這個全球化浪潮中獲利最大的國家卻是現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
三、反全球化浪潮的原因
英國在反全球化,美國也出現了反全球化的思潮。日本、法國、西班牙、希臘等等,許國國家也涌現出一股反全球化浪潮。究竟是什么導致了今天這些問題的爆發。
(一)產業的沖突
就產業而言,全球化作為各國經濟的主要動力在逐漸受到質疑。從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至今的幾年里面,全球貿易幾乎沒有增長。這可以算是二戰以來,全球貿易最為停滯的時期。由于經濟發展的放緩和通貨緊縮,許多國家出于保護主義反對自由貿易和移民。
并且在全球化時期之前,以國家為單位的國民消費直接關系著當地產業經濟的配套。然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全球汽車市場的90%由美日德汽車主宰;德美的啤酒銷量占全球啤酒市場的80%;中國的手工品和制造也已出口到世界各地等等。更由于世界各地的移民勞動力流通,經濟全球化具有強大的資本和滲透能力,能夠形成資本配置最優化、規模最大化、產品價格最低化,然后將商品傾銷到全世界去影響各個國家的進出口乃至國民經濟。
(二)文明的沖突
文明的沖突是美國政治學家薩繆爾?亨亭頓在其1993《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的。因為全球化的相互作用,讓國家之間、文明之間出現了斥力。二戰以后的全球化浪潮是由西方世界所主導的,是由美國和歐洲人所主導的商品技術、審美價值觀、生活方式。最終形成的西方與非西方兩大陣營會產生巨大沖突,成為了全球化的障礙物。拉美國家對“美國化”有強烈意見,美國底層民眾對“拉丁化”“伊斯蘭化”也有著強烈的不滿。這一點從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大選中抓住“反全球化”的民眾心理,高舉“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大旗,獲得了許多選民的支持中可以看出。
(三)金融資本的沖突
強大的金融控制能力使得以美元為代表的金融資本主義對各個弱小國家的產生輕視。今天美元霸權主義依然存在,同時各國都在尋求本國資本的獨立,這是金融資本的沖突。
(四)人民貧富的沖突
在發達國家如美國與歐洲貧富兩極分化日益明顯,一方面本國資本爭相向外轉移投資,另一方面大量外來移民加劇了原有福利制度的瓦解。當地居民把失業與收入下降的原因歸結為全球化也不無道理。例如過去十年里發達國家中產階級的平均收入只略微上升了5%。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實際收入甚至在2000年到2016年這十六年里面不升反降。
到全球化影響,現今世界的新興經濟體中出現了大批可以在全球經濟中進行競爭的新富。例如財富增長因全球化獲益最多的一個階層就有中國這樣國家的中產階級。他們正享受著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更是全球化的紅利。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加的經濟調整緊縮計劃下,那些不能出口的或是競爭力不強的大批中小企業普遍蕭條甚至破產,金融危機又使得億萬普通人收入大幅降低。對大多數人來說文化、經濟、就業、健康、環境等方面都變得更加不確定,這也就造成了沖突。
四、反全球化浪潮下的思考
《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在最近文章提及,特朗普的崛起,是不是代表了自由主義的終結?全球化的核心是自由經濟的全球化。雖然經濟全球化現象看來已是不可抗拒和逆轉的客觀事實,但是人們其的評價態度分歧仍然存在。發展中的經濟全球化已然觸動許多人的利益,例如產業之間的不適應,文明之間的不適應,資本之間的不適應、貧富之間的不適應等等。這恰恰說明了全球化現象的復雜性,我們不能輕易地選擇反對或支持。
由現今經濟格局中能看出,美國依然是全球技術革新和經濟的領頭羊,二戰形成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并沒有變化;新興發展中國家依然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而這些國家同時是全球化以來的獲益國。所以暫時性的反對浪潮不會簡單徹底地推翻全球化。
而在反全球化浪潮中,我國應繼續積極參與并推進全球化,繼續利用良好機遇發揮優勢,加速現代化的進程。由此建議是,國內在考慮中國國情的情況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為了盡可能減少負面影響,國外找尋合作交流機會,增強相互經濟政策的聯動溝通。同時為了創建創新、聯動、活力、包容的經濟形態,應該和其他國家一同發展,重新給予全球化新活力。
參考文獻
[1]羅思義. 美國收入不平等急速加劇[N].人民日報,2017-01- 15(08).
[2]劉穎.反全球化運動:新社會運動理論的視角[J].歐洲研究,2005(02).
[3]龐中英.另一種全球化—對“反全球化”現象的調查與思考[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02).
[4]王軍.世界面對全球化退潮與“反全球化”逆襲[N].上海證券報,2016-07-01(08).
[5]封葉,馬光明.論反全球化與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J].當代經濟,2009(01).
[6]馬立明.走上前臺的反全球化運動[J].同舟共濟,2016(10).
[7]馮仲平.英國脫歐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16(07).
作者簡介:林佳楠(1996-),男,福建莆田人,安徽財經大學2014級金融數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