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王培珍
【摘要】近年來,洗錢風險逐漸向監管薄弱的縣域地區轉移,縣支行反洗錢監管力量不足,加大了縣域金融機構反洗錢監管工作的難度,本文分析了縣支行反洗錢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專職人員缺乏、知識儲備不足、金融機構配合度差等問題,并提出了相關意見建議。
【關鍵詞】反洗錢 監管 問題及建議
一、縣支行反洗錢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縣支行反洗錢人員知識儲備不足
目前,縣支行人員趨老齡化,新生力量補充緩慢,合同制員工培訓不到位,老干部職工知識更新差,而反洗錢不僅涉及銀行業,也涉及到保險、證券、期貨等其他金融領域,開展反洗錢工作需要掌握金融領域的其他業務以及相關的經濟、法律、貿易知識,現有的從事反洗錢工作的人員素質難以滿足這種要求,專業技能不足,在識別復雜交易行為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影響了縣支行反洗錢監管工作的檢測分析。
(二)縣支行反洗錢監管專職人員缺乏
目前,縣支行國庫會計股擔負著反洗錢、國庫、會計、支付結算、人民幣管理等多項工作,兼崗現象普遍存在,一人多崗。所謂設置的反洗錢專職人員,同時兼顧其他多項業務崗位工作,這樣,多項工作由一人來做,精力和時間都有所制約,影響了縣支行反洗錢監管工作做好、做細、做深的要求。
(三)金融機構配合度差
金融機構因人員緊張也未配備專職反洗錢崗位人員,反洗錢信息的采集、篩選、排除及報告工作均由兼職人員負責,普遍存在兼崗現象,加之金融機構條線隊伍中反洗錢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且經常變動,導致反洗錢兼職人員知識儲備不足,職業素養不高,開展反洗錢工作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反洗錢工作的開展。金融機構雖有反洗錢意識,但不積極、不主動,反洗錢工作往往疲于應付,缺乏責任感,主要體現在機構人員變動不報備,資料報送不認真、不及時,支行舉辦的反洗錢集中宣傳活動個別機構不參與,支行組織的反洗錢培訓,金融機構不夠重視,以業務忙、人手不夠為由不參加或少人參加,參與度不高。
(四)非現場監管數據準確性差、利用價值低
非現場監管是反洗錢行政監管的重要手段之一,非現場監管數據的收集是非現場監管工作的重要環節。但在實際操作中,數據收集準確性差、利用價值不高不利于基層人民銀行依法行政職能的有效發揮。主要原因有:一是報表統計、核實難度大。由于報表中部分填寫要素,主要依靠手工登記匯總,統計環節涉及金融機構各個部門及大量的基層網點,程序繁瑣、業務量大,使數據的統計、核實難度隨之增加,影響數據準確性。二是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人員變動頻繁。該特征以保險業金融機構表現最為明顯,反洗錢人員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平均從業年限只有5年,人員年變動率在35%左右,從業經驗缺乏和高變動率影響了非現場監管數據報送的質量。三是統計時限緊張。一些機構為匯總需要,一般要求下屬機構于季度或年度末26日前上報數據,時間不到季度底或年底,使統計數據不精準,不完全。
二、加強縣支行反洗錢監管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隊伍建設,加大反洗錢業務培訓力度
有計劃地為縣支行招錄懂金融、法律、計算機、外語等專業的人才充實到反洗錢隊伍,不斷優化人員年齡、知識結構,逐步解決人員緊缺問題。建議上級行有針對性地制定縣支行反洗錢業務培訓計劃,采取靈活多樣,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法,既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常規業務培訓,又進行反洗錢業務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增強工作人員洞察黑錢的敏銳力和監測分析能力,有效防范洗錢風險。
(二)健全激勵機制,提高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能力
金融機構對反洗錢工作的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反洗錢工作不能為它帶來收益,甚至會影響其收益的實現。因此,除了通過法律法規要求金融機構履行反洗錢職責外,央行還有必要建立反洗錢工作激勵機制,對全面、及時、準確報告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的金融機構給予獎勵,對成功堵截洗錢行為的金融機構給予表彰,調動金融機構反洗錢工作的積極性,從而健全其反洗錢運行機制,提高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質量,全面提升轄區反洗錢監管水平。
(三)強化金融機構反洗錢整體意識
金融機構應當將反洗錢工作融入日常各項業務之中,提高金融機構的整體反洗錢意識,明確其反洗錢工作的義務及職責,加強所有金融從業人員的反洗錢培訓頻率和強度,使其了解最新的反洗錢監管政策、內控要求、新方法、洗錢風險變動情況等信息,從而能勝任所在崗位的反洗錢工作要求,確保反洗錢工作人員的穩定性,避免由于人員變動影響反洗錢的工作質量。
(四)加大對各金融機構上報的非現場監管數據審核、分析力度
建議人總行開發非現場監管數據系統,并規范人民銀行核對非現場監管數據的核對方法、途徑,使當地人民銀行可以通過系統用科學的方式對金融機構所報數據進行核對和分析,同時規范各金融機構數據提取方式和渠道,提高非現場監管數據統計的精準性和實用性,為基層人民銀行有效履行反洗錢行政監管職責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