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云++阮夢曉
摘要:《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本書通過敘述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受教育的情況,塑造了盧梭這個全方位的教師形象。本書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教師觀是其中所表達的一個比較獨特的部分,給后人很多啟迪。
關鍵詞:教師觀;盧梭;愛彌兒
一、《愛彌兒》教師觀概述
《愛彌兒》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不同年齡提出了教育的原則和方法。盧梭的教師觀主要蘊藏在前四卷之中。
(一)第一卷:嬰兒期
在這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該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作為教育嬰兒期的孩子的教師,盧梭認為最主要的就是親歷親為。同時,盧梭希望教師是年輕聰慧的,總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如書中所說,和自己學生打成一片的老師能夠使他的教學效果加倍,孩子們有時候雖然是恭維老年人的,但是卻從來是不太喜歡的。這其實表達出另一個側面,教師不應以權威自居,要給予孩童充分的尊重,尊重他們的價值、個性和思想,充分的傾聽、交流、陪伴才能使教育得以良好開展。
在這一卷中,盧梭也提出容許教師去挑選他的學生,同時也提出不能根據孩子的天賦和性格來挑選。據此,盧梭假想了他的學生是一個智力尋常的孩子,于是我們的主人公,可愛的愛彌兒也應運而生。
(二)第二卷:兒童期
處于這一時期的孩子,教師的教養責任開始加重,教師的職責多為榜樣的力量。在書中曾描述,教師慌張地跑去安慰受傷的孩子,這使孩子認為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情,之后孩子對同樣的事情的反應就會很夸張,但相反,教師冷靜對待,那孩子也會馬上冷靜下來。
這一時期的孩子,教師在做好榜樣的同時,也要加以正確的引導,盧梭在書中多次使用游戲或更加直觀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如當杜潘夫人的兒子想知道盧梭作為他的教師是否完全服從他時,多次對盧梭提出要求,盧梭則通過讓孩子被拒絕后獨自出門,同時安排街上一些人來談論孩子的方式,讓孩子自己認識到華麗錦繡的外在并不能使他受到尊重。盧梭教導的方式也體現出教師不要過分干預學生,在孩子遇到痛苦的時候,要看孩子是否需要,再采取適當的措施。
在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榜樣使其心靈思想不斷完善的同時,盧梭也非常注重讓教師對學生身體和感官的整體鍛煉,多方面教養使孩子真正成為一個合格的人。
(三)第三卷:少年時期
在這卷中,盧梭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通過感官的感受,已具有一些經驗,這時教師的主要角色應是一個引導者,采用問答交流的自由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進行智育教育。
在孩童成為一個少年時,好奇心隨著接觸的東西的增多而增長,盧梭在少年好奇心大盛的時候,不急于回答少年的疑問,拋出幾個引導性問題,讓少年自己思考。如當愛彌兒不理解天體概念時,盧梭便帶著愛彌兒去追逐日出,通過太陽光線的變化來講述天文學的知識。這一方法在現如今的教育中被普遍使用,教師在進行新知識的講授時,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并通過一定的實驗來啟迪學生的思維,做到事半功倍。
(四)第四卷:青年時期
在這一卷中,盧梭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青春期的愛彌兒是一個脫離少年狀態的男子,盧梭指出教師此階段主要扮演朋友的角色,以與學生平等的角色進行教養。《愛彌兒》從三方面描述教師從朋友的角度幫助學生:一是教師促進年輕人獨立求知;二是教師通過交談了解學生的心理;三是教師幫助學生戒除不良嗜好。
二、《愛彌兒》中教師觀的思考和啟示
(一)教師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下進行教學
在盧梭的教師觀中,“教育是隨生命的開始而開始的,孩子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大自然的學生,老師在大自然的安排之下進行研究,防止別人阻礙它對孩子的關心”。[1]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對學生進行自然的教育,幫助學生在自然中學習,這體現了盧梭的放任無為的教師觀。
在盧梭眼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中,就全變壞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必須把人像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人像花園中的數目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1]這體現出盧梭對教育的態度,要求回歸自然,按照生命最本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二)教師是自由的向導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自然教育,注重學生在自然的教導下學習,但是盧梭也認為在自然法則前,你服從它,也能夠在有所需要的時候可以毫無危險的它。如在鄉間,人和動物一般在冬天都比夏天需要睡更多的時間,這是遵循自然的表現,但是,在城市的話,由于離自然較遠,就需要人改變原來的起居時間,這看似違背了自然,但若教師讓學生一味睡下去只會使學生的體質變弱,反而有害。
在這一點上,體現了盧梭不拘束一個方向,他的教師觀是靈活自由的,他既是擁護者,又是變革者,他能夠給自己定一個方向,但是卻不是完全照著這個方法做,他會打破,會革新,他不希望只用一種既定的方式來教育學生,要放任無為才能一切有為。放任是對自然的尊重,而在放任于自然中,根據現實的情況由教師自由的引導,做出最好的教育。
(三)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
教師教育學生不是灌輸式的,不應該是一股腦的給予,而應引導學生。在對愛彌兒長達近二十年的教育中,盧梭始終認為兒童真正的成長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實現,教師要尊重兒童成長的法則,教育上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盧梭倡導親歷親為,在直觀實踐中引導學生獲得概念知識。在對愛彌兒的教育中,盧梭為了讓學生明白勞作,獲得財產的概念,就同愛彌兒通過一起種豆而被人鏟掉來認識財產的所有權知識。直觀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在點點滴滴中獲得蘊藏的知識。
當教導對學生不起作用時,他提出自然后果法,即用兒童自己犯錯的后果來教育兒童使其認識和改正錯誤。如當愛彌兒踢球把窗戶踢破了的時候,盧梭不加以職責批評,當愛彌兒在睡覺的時候,風從破了的窗戶中吹進來,讓愛彌兒感到寒冷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是大自然的教育。
總之,盧梭所著的《愛彌兒》對后世的影響極大,發人深省。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教育哲學觀點出發,其教師觀是自由平等的。教師的形象也從傳統的灌輸式逐漸轉變成維護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角色。在盧梭的教師觀中,有些是很新穎的,有些還沒有進行應用,有些甚至有待商榷,我們要客觀對待盧梭的教師觀,“面對存在,人們必須拿出勇氣,敢于冒險”,勇于成為“試驗動物”[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書為鏡,完善自身。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2]程從柱,尼采教育觀解讀[M].北京:現在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