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設立促進了皖江區域經濟的快速蓬勃發展,是國家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皖江城市帶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區域物流的發展,兩者之間相互促進,密不可分。本文通過對皖江城市帶區域物流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的分析,指出發展皖江城市帶區域物流應注意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皖江城市帶 產業轉移 物流
一、引言
2010年1月12日,經國務院批復,全國首個以承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區域戰略規劃——《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正式出臺,示范區范圍包括合肥、蕪湖、池州、滁州、宣城、馬鞍山、銅陵、安慶8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舒城縣和金安區,共59個縣(市、區),標志著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皖江城市帶有望成為東中西協調發展的重要紐帶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強勁引擎[1]。毫無疑問,區域物流的發展將在皖江城市帶建設過程中發揮著紐帶的作用。首先,作為制造業大省的安徽,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是提高全省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物流服務能力、促進全省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和發展方向。物流業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制造業提升的空間。其次,產業轉移是以低成本為導向的。作為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高效、專業的物流服務是皖江城市帶吸引周邊省份產業轉移的基礎性條件。然而,目前皖江地區物流業整體發展水平還偏低,物流標準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發展較慢,經營主體偏分散,綜合物流成本較高[2]。在此背景下,優先提升區域物流整體水平是做好區域產業轉移承接工作的當務之急。
二、皖江城市帶區域物流發展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
1.政策傾斜明顯。2009年9月,安徽省政府頒布《安徽省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提出了將省物流業發展重點項目整體列入省“861”項目投資計劃,力爭使現代物流業成為安徽省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的目標。2011年,又出臺了《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中小物流企業通過聯盟合作創新物流服務模式,鼓勵優勢物流企業通過資產重組整合分散的物流設施資源,支持物流企業全面參與制造企業供應鏈管理。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安徽整體納入長三角,并啟動“三年行動計劃”,依托黃金水道建立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這些政策的出臺有力地促進了皖江地區物流業的發展,為皖江地區物流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圍。
2.區位優勢突出。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地處我國人口密集、消費需求旺盛的最靠近東部的中部地區,以省會合肥為中心,半徑500公里覆蓋著山東、江蘇、浙江、湖北、河南、江西、上海七省一市,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消費潛力巨大。皖江城市帶既是長三角產業發展共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三角城鎮體系的延伸和補充。在中部地區幾大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帶不僅緊臨產三角,發展基礎良好,而且具有水資源、岸線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等方面的組合優勢[3]。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潛力必將為區域物流的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3.科教資源豐富。合肥市作為皖江城市帶的核心城市,也是全國唯一的科技創新試點城市和國家大科學工程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區域內擁有眾多知名高等院校如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這些高校專門開設了物流方面的專業課程和實驗室,為區域物流業的發展培養了大量高精尖人才,已啟動建設的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實驗區也覆蓋這個區域。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化為區域物流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二)劣勢(Weakness)
1.缺乏統一、完善的物流信息網絡。信息化是衡量現代物流企業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實現物流管理現代化和科學化的重要基礎。由于受地區、部門分割的影響,皖江地區物流一直缺乏一個統一的物流信息平臺,這就使得地區間物流數據信息交換、共享難以有效實現,極大制約了地區間物流運作效率,提高了物流運輸成本,降低了物流企業的生產效益。
2.第三方物流服務能力不足。區域內物流企業普遍規模不大,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單一,核心競爭力不強,難以提供高端智能化服務,再加上較為落后的物流服務理念使得第三方物流企業難以做大做強[4]。
3.區域物流一體化水平不高、缺乏協同合作。安徽物流業發展管理體制呈現出條塊分割的形式,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省商務廳、省交通廳、各地方政府等都有自己的管理領域和空間,這種管理體制與現代物流跨行業、跨區域、網絡化發展特征不相容。物流經營網絡不合理,部分地區有點無網,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企業與客戶之間合作意識不強,沒有結成相互依賴的伙伴關系也是區域內物流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5]。
(三)機會(Opportunities)
1.發展區域物流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應有之義。2016年10月,安徽省政府正式印發《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修訂)》,修訂后的規劃結合了“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提出要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加快發展公路、鐵路、水運聯運和江海聯運,形成外向型現代物流產業帶[6],這必將增加區域物流總量、提升區域物流需求層次,給皖江城市帶物流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也勢必會進一步增強皖江城市帶承接區域產業轉移的能力。
2.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的增加將推升地區物流上升到一個新高度。根據安徽省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安徽省多年GDP增速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其中2015年,皖江示范區生產總值達到14953億元,占安徽全省的68%,同比增長9.6%。2016年1~12月份,安徽省交通固定資產投資841.9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20.3%,相比去年同期增加69.1億元,同比增長8.9%[7];全省完成公路水路貨運量355302萬噸,貨物周轉量101766832萬噸公里,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5.87%、5.32%[8]。區域經濟穩定增長、產業聯動日益緊密以及相關領域投資的持續開展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從而進一步降低區域物流成本,提升區域競爭力。
(四)威脅(Threats)
1.全國物流需求增速放緩,經濟進入“新常態”。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219.2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速比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十二五”時期社會物流總額為966萬億元,年均增長8.7%,增速比“十一五”時期回落12個百分點,比“十五”時期回落10個百分點。伴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2014年,單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數回落到3.35,為近年來首次出現下降,顯示出創造單位GDP所需的物流規模有所下降,單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數可能已進入回落區間。這勢必會大大增加區域物流發展的不確定性,給未來區域物流的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2.省內及周邊省區競爭激烈。一方面安徽省為承接產業轉移,需要集中精力發展示范區內物流,提升區內物流業整體服務水平和競爭能力,同時又不能忽視省內其它區域物流的發展,這就容易顧此失彼;另一方面,中部地區各城市群均提出了自己的發展戰略,并出臺了促進本地區物流發展的優惠政策,加之皖江地區物流服務能力與長三角相比有較大差距,以上因素疊加勢必會影響地區物流業發展效果[9]。
三、皖江城市帶區域物流發展應注意的問題及政策建議
通過SWOT分析顯示,皖江城市帶區域物流發展的優勢多于劣勢、機遇大于挑戰,區域物流水平整體提升空間很大。但區域物流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瓶頸也亟待去解決,如政策落實問題、區域物流與產業轉移銜接問題、區域物流智能化水平低、缺乏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區域環境保護問題等都是發展皖江城市帶物流業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為更好、更快地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物流業發展,在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為區域物流的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各級政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深化落實好相關政策,統一部署、扎實推進,不斷完善地區物流業發展的規則制度,用系統化思維出臺相關政策保障,切實保障各環節參與者的合理利益[10]。加快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物流信息共享平臺與預警機制,加強對物流細分子行業的引導,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二)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產業動向,著力提升區域物流服務能力
作為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排頭兵”,皖江城市帶發展物流產業必須與地區產業轉移的動向相配合,物流產業發展的模式應與產業轉移的空間布局和結構相適應。《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修訂)》提出了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的戰略,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傳統產業提升和戰略新興產業集聚發展,這就要求區域物流服務能力必須跟上產業調整的步伐[11]。
(三)發展“智慧物流”,打造“互聯網+物流”新業態
作為制造業大省的安徽,物流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信息難以有效溝通、流通環節過多、標準不統一,致使流通成本過高是制約全省物流業和制造業有效聯動的重要瓶頸。此外,人工、場地、交通等一系列成本的上漲也給傳統物流業帶來了更為嚴峻的考驗[12]。在此背景下,“智慧物流”為行業提供了提速增效的解決方案——將最新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物流業運輸、倉儲、配送、快遞等基本環節,實現智慧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系統自動化的運作模式[13]。互聯網、物聯網的飛速發展為“智慧物流”的開展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物流中心,打造區域物流龍頭企業
皖江地區物流園區比較分散,規模較小,集聚性不強,發育程度不高,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需要統籌規劃建設好若干綜合性、專業性物流園區,如合肥空港物流園區等,進而形成全國重要的區域物流中心。此外,還須重點培養一批對行業有相當影響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兼并重組、聯合引進等方式逐步發展壯大,發揮好龍頭企業的帶動示范作用[14]。
(五)注重區域環境保護,打造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
物流產業的發展必然會對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如增加空氣中的細微顆粒(PM2.5)、對植被耕地的破壞等,如何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既發揮好物流產業的優勢,又不犧牲環境是管理層必須深入考慮的問題[15]。為此,修訂后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就提出了“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承接產業轉移和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R].2010.
[2]汪濤,汪傳雷,胡夢文.基于SWOT-PEST矩陣的安徽農產品物流競爭力提升策略分析[J].物流技術,2015,(9):19-23.
[3]程曉麗.產業轉移背景下皖江城市帶旅游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模型[J].池州學院學報,2012(6):65-68.
[4]畢學成,胡慶十,畢學進.皖江城市帶現代物流網絡體系的構建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2,(6):74-79.
[5]孟麗,潘理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SWOT分析[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0,(3):107-111.
[6]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修訂)解讀[EB/OL].(2016-11-29)[2017-02-01].http://xxgk.ah.gov.cn/UserData/DocHtml/731/2016/11/29/272495815378.html.
[7]安徽省交通運輸廳.2016年1-12月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EB/OL].(2017-01-19)[2017-02-02].http://xxgk.ahjt.gov.cn:8090/ xxgkweb/blue/showView.jsp.unit=002986280&newid=74438.
[8]安徽省交通運輸廳.2016年1-12月安徽公路水路運輸完成情況[EB/OL].(2017-01-19)[2017-02-02].http://xxgk.ahjt.gov.cn:8090/ xxgkweb/blue/showView.jsp·unit=002986280&newid=74441.
[9]鄧琪.皖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物流產業競爭力分析[J].物流技術,2011(30):17-18.
[10]方大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SWOT辯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1(10):53-58.
[11]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修訂)的通知[EB/OL].(2016-11-29)[2017-02-01].http://xxgk.ah.gov.cn/UserData/DocHtml/731/2016/11/
29/272495815377.html.
[12]樂燁.互聯網+時代智慧物流的應用及前景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10):19-20.
[13]高寧,倪立明.物聯網在智慧物流管理中的應用[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1):37-38,40.
[14]閆靜靜,劉灑,高中雅.皖江城市帶發展現代物流業的SWOT分析[J].物流技術,2015,(15):13-15.
[15]皖江城市帶對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提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6):93-97.
作者簡介:鄭藝(1990-),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