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萍
【摘 要】PBL教學法是近年來倍受關注的一種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拓展,學生能力的培養,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PBL;醫學教育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學生的學習負擔大大加重,“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1]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當代教師面臨的新問題。
PBL教學法是近年來倍受關注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強調把學習置于復雜的、真實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者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PBL教學法傳授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知識的能力,教知識總是有限的,培養能力才是根本,從而適應當今“信息爆炸”的發展趨勢。筆者就PBL教學法的優勢淺析如下。
1 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態度決定行動”,知識的學習有賴于學習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源于學習者對學習任務的自覺需要。如果學習主體對學習任務缺乏自覺的學習需要,就不可能產生較強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講座式的授課使學生只是跟隨講授者的思維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性,這一狀況顯然不符合現代醫學教育的要求。而PBL教學法是以情境問題為先導,能激發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與所設問題的認知沖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探索欲望,在興趣和欲望的驅使下,使學生想要追本溯源,從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文化知識,達到教學的目的。
2 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拓展
2.1 自主構建知識——牢固、持久
現代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教一個人是門科學,不是要他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教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傳統教學缺乏互動情節,課堂基本上被老師主宰,學生只是被動灌輸,沒有自己的見解。PBL改變了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圍繞問題搜索資料,自己動手找答案,將所學知識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體系,按照自身思維程序加工、處理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意義建構”,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并且更加牢固、持久。
2.2 橫向拓展知識面——增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有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
我國現行醫學課程體系屬于“三段式”教學,即基礎課程教學、臨床課程教學和實習。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科授課為主的“縱向”模式,每一學科縱向學習得較為深入,但各學科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相脫節,缺乏對學生橫向思維意識的培養,這種模式下學生欠缺作為臨床醫生所必須具備的綜合能力,畢業后常不能適應臨床工作。PBL教學法中,學生圍繞切合臨床實際的案例收集資料,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這樣層層深入的推進,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靈活地揉和在一起,實現了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有利于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
2.3 組員合作相互促進,組間爭辯誘發“頭腦風暴”
PBL教學法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生自我調控下的合作學習,各學習任務之間密切關聯,環環相扣,某一個人的懈怠可能影響整體的進展,所以各組員在較強責任意識驅使下,極少會表現出非合作行為和偏離任務的行為,能夠傾聽組長及同伴的意見,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在討論中,各組間由于知識儲備和思維慣性的差異會產生分歧而爭辯,從而誘發“頭腦風暴”,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從而實現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雙提高。
3 學生能力的培養
3.1 培養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習能力——終身學習,及時更新知識,順應“信息爆炸”的社會趨勢
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年齡大都在18~22歲,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能夠根據老師教授的知識以及通過其他渠道獲取的知識,融合自己的背景知識,不斷萌發出新的知識點,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達到學習知識和學會學習的目的。通過不斷的培養,學生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在離開學校后可以繼續學習,成為終生的學習者。
3.2 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臨床思維
教師的提問與引導能在無形中起到示范作用,學生可從中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初步了解循證醫學理念,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同時,教師也應為學生做出良好的行為表率,認真傾聽、熱情鼓勵、耐心啟發、坦率交流、誠實反思等良好的態度及行為語言等,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3.3 培養文獻檢索,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PBL其主要特征是由一個驅動性的問題來組織和激發學習活動,學生要交流討論,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得到一定的成果或掌握一定的技能。在項目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圍繞問題會更多地利用圖書館、 互聯網查找相關資料信息,主動閱讀,處理信息等,這會提高其終身學習的能力。
3.4 團隊協作能力
PBL強調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不再是關起門來獨自學習的個體,而是一個共同學習的整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為學生畢業后很快融入社會奠定基礎。
3.5 語言表達能力
PBL教學法通過小組成員間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從對問題答案尋找開始,小組內成員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從不同角度查找收集資料,到小組內通過討論形成共識,再到課堂上代表小組的個人發言,小組間的相互討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鍛煉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4 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PBL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討論前教師是策劃者和組織者;在討論中,教師是傾聽者和點撥者;在討論后,教師是點評者和總結者。它不僅要求教師熟練地掌握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知識,而且具有對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的能力。在討論中,教師能隨時調節掌握課堂氣氛,一旦學生遇到困難或難題,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引發學生發散性思維,以達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在討論結束后,能客觀評價不同學生的討論結果,然后針對章節的難點、重點進一步強化,讓同學辨明是非,掌握知識。要做到以上幾點,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充實自己,拓寬專業知識和人文社會知識,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PBL教學法與現代信息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基本一致,滿足終身教育需求,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值得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阿爾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2版.新華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