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艷
【摘 要】隨著中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資料作為一個宣傳手段,關系到能否吸引游客,增加客流量。在對外旅游資料中,翻譯是必要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差異往往被忽略,導致翻譯的不正確,這影響了旅游業的發展。本文將通過分析旅游日語資料翻譯的發展現狀,探究中日文化差異下翻譯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根據此差異提出旅游日語資料翻譯發展的建議,為中日旅游業的更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旅游資料;日語翻譯;跨文化視角
0 引言
近年來,中國旅游業快速發展,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是主要的客源國之一,但是,在眾多的對外旅游資料翻譯的研究中,對于中譯日的研究就目前而言明顯偏少,特別是中日文化差異下的旅游日語資料翻譯的研究。本文將以此為研究方向,分析旅游日語資料翻譯的發展現狀,探究中日文化差異下翻譯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根據此差異提出旅游日語資料翻譯發展的建議,為中日旅游業的更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
1 旅游日語資料翻譯的發展現狀
盡管中日兩國比鄰,自古以來有過頻繁的交流,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有過重要的影響,但是,文化差異仍然是存在的。近幾年來,我國翻譯界已經有不少的學者專家針對旅游資料中日語翻譯的問題進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中大部分的研究方向或著重于語法角度下旅游日語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結合具體旅游實際例子,對景點中的翻譯錯誤進行探討和分析,對于由于中日文化差異所產生的旅游日語資料翻譯問題的研究仍是比較少的。
2 中日文化差異的表現及其影響
2.1 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
2.1.1 敬語表達
這里的敬語表達要區別于漢語的敬語表達,漢語中的敬語表達是指尊敬語;日語中的敬語可分為尊敬語、自謙語、鄭重語以及美化語等。旅游日語翻譯中的敬語表達主要體現在導游與日本游客的交際中,例如,稱謂語中「お客の皆様、お客さん、お客様」。敬語是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更加柔和的潤滑劑。如果能在接待游客的過程中適當的,正確的使用日語敬語表達,會讓日本游客體會到足夠友好的態度和敬意。
2.1.2 漢語詞匯的表達
漢語與日語中有不少同形的漢語詞,由于日本漢字經中國傳入后已經經歷了很長的歷史過程,日本根據國情對漢字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其意義已經或多或少發生了變化。例如:
曲藝:流行于群眾中的,富有地方色彩的各種演唱藝術。
例:相聲屬于曲藝的一種。
譯:漫才は大衆的演蕓の一つである。(這里的“曲藝”日譯為「演蕓」。)
2.2 思維及行為方式差異
2.2.1 審美視角的不同
兩個不同的民族,在文化精神的制約和限制下,往往會體現出不同的審美意趣。旅游景點常有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傳達了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美感,但是,如果在不同的審美視角下,一味的追求文本的漢日翻譯,即使翻譯的十分正確,也不能準確的表達出旅游景點所蘊含的歷史、藝術信息,只會讓游客感到枯燥無味。例如,“月”在唐詩中常用來表示對故鄉、親人的思戀,中國人喜歡圓滿的,皎潔的月亮。但是,古代的日本有在九月十三夜賞月的習俗,對殘缺的、朦朧的月亮情有獨鐘。
2.2.2 生活習慣的不同
不同的地理、社會環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體系來決定行為的方向和方法,由此產生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傳統的中國價值觀是“有朋至遠方來,不亦說乎。”而日本式的人際關系是保持距離。在旅游日語翻譯中草率的翻譯,往往會鬧出笑話。例如,在導游和日本游客初次見面時,采用關系十分友好時才能使用的表達,實際是想要表達對游客的友好,卻不知道這樣做日本人可能不會領情,甚至會覺得導游冒犯了他,十分的不禮貌。
2.3 民俗風情的差異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更別說是中國與日本之間了。例如,在中國,烏鴉是不吉祥的動物,即使聽到它的叫聲十分的討厭,但是在日本不僅不討厭烏鴉,甚至還有點喜歡。又例如,在中國用“落湯雞”來比喻落水或是渾身濕透的人。但是在日本卻用「ぬれネズミ」表達,把動物由雞換成了老鼠。
3 跨文化視角下的翻譯策略與方法
要做到旅游日語資料的正確翻譯,不僅在要求字詞、語法翻譯的正確,其中的文化差異也是必須考慮的,針對這一點,提出以下觀點:
3.1 尊重文化差異
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文化形態,都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地改進中沉淀下來的,有其特有的色彩和意義。正是因為如此,進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才顯得有價值。要尊重雙方的文化差異,采用合理的、正確的翻譯,做到既能準確的傳達文化信息,又能讓日本游客樂意接受。
3.2 采取目的語中的正確表達
旅游日語資料的受眾是的日本游客,使用正確的日語表達是必不可少的。在上述分析中日文化差異中提到敬語表達,適當的使用能夠提高服務質量,但是日語敬語的使用相當復雜,這就不得不要求譯者具備一定的語言概念、文化背景知識。例如,日本人在公共場合中常用「~てください」來代替「~なさい」,因為「~なさい」在日語中一般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使用的、含有命令語氣的敬語表達。在日本日常生活中不經常被使用,更不用說在旅游服務行業里了。
另外,旅游公示語,日常習用語等若有相應的日語表達可以參照,可以直接借用日語中的表達,這樣會讓翻譯更為貼切,也更為日本游客所理解。如“禁止入內”可譯為「立入禁止」,“禁止拍照”可譯為「撮影禁止」。又如上文提到的“落湯雞”譯為「ぬれネズミ」,類似的還有“姜還是老的辣”可譯為「亀の功(甲)より年の功」等。
3.3 文化層面信息的準確表達
旅游資料最主要宣傳的是中國旅游景點及其所蘊含的文化。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承載量之大,需要正確的翻譯、準確的傳達,才能真正的實現文化傳播的意義。面對在中國被熟知,但對日本人來說卻不太了解的歷史文化、名人地名等,可以通過增加翻譯,增加解釋等來進行翻譯。比如:
「解放後の上海、特にデルタ開発區政策の竜頭(同地區の有利な條件を利用して、上海を竜の頭とし、江蘇、浙江を両翼とし、揚子江流域の奧地の発展を促進する)戦略に基づいて……」在中國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喜歡用一些吉祥的動物來表達,如“龍、鳳”等,雖然日本文化里也有著用動物來表達的相同情況,但由于文化的差異,所采用的動物也是不同的。這里的“龍頭”對日本人來說可能不太能夠理解,所以采用了對其進行解釋的方法,這樣不僅讓日本游客更容易接受、理解,更重要的是準確的傳達了所要傳達的中國文化了。
4 結語
本文在分析中日語言表達方式、思維及行為方式、民俗風情等文化差異中,認為在對旅游資料的日譯中,不能不考慮文化差異,應當尊重中日兩國的文化差異,使用日語正確的表達,盡量做到讓游客讀懂;再者,旅游資料是傳播文化,吸引游客的重要工具,在翻譯過程中可通過增加翻譯和解釋等來做到文化信息的準確傳達。以此來完善旅游資料的翻譯,提高服務質量,從而吸引更多的外國游客,促進我國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蘇琦.漢日翻譯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0).
[2]王寶珍.日語導游實務[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8).
[3]汪洋.旅游日語翻譯和中日文化差異的探討[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6(33):162-163.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