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馬興
摘要:自從21世紀以來,很多觀眾都對軍事題材的作品情有獨鐘,編劇也迎合觀眾需求拍攝了很多相關的作品。本文將21世紀以來層出不窮的軍旅題材影視劇中塑造的各種女性形象進行總結研究,通過分類總結將女性形象分為不同類型,并且對出現的個性進行分類進行分析。以求構建出一個有真性情、無私偉大又美好的女性形象,希望可以在更多的方面引起觀眾的共鳴,起到正確的積極地引導作用。
關鍵詞:軍旅題材;影視劇;女性形象;塑造;傳播
一、緒論
(一)選題背景
在眾多影視作品題材里,以軍旅題材為主的作品一直都備受觀眾的歡迎。1949年以來,我國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已經逐漸從萌芽走向繁榮,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多、質量不斷提高、選材不斷新奇、范圍逐漸擴大,并且藝術的創作、表達方法也有了質的提高,進入21世紀以來,軍事題材的作品更是日新月異,產量繁多廣受追捧。逐漸在影視市場占領了一席之地,形成獨特的一類擁有固定的受眾群。
(二)軍旅題材影視劇的女性形象
1.革命母親。在我國封建社會時,就奉行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賢妻良母這種經典卻又古板的女性形象。而男性就占據了相當高的地位,在這種以男人為主體的社會基本形成之后,女性的主要的特性就是一種母性。在1990年以來,我國革命題材的影視有了新的發展,他們在女性形象中添加了一些相應的符合現代人性化的因素,已經不再是曾經傳統模式下的革命女性,她們形象是夸張化的,女性必須要在有限的出場次數中表現出自己的良好品質,這種品質無論是劇情需要還是形象本身具備,但是都在某種意義上體現著一種文化和精神。
2.革命女英雄。花木蘭一直是我國古代的一個著名女英雄典范。很多影視作品都以花木蘭為主體進行塑造表述,成為了后世女英雄的一個模型。在新中國建立之后,我國進行了相應的提高女性地位的變革,這種變革存在于法律、政治、經濟上女性享有自己的人身權利,停留在社會層面。通過強有力的社會改革,女性群體被立于社會角度上,她們要承擔和男性一樣的責任和義務,接受社會上對于男性的要求。從某個角度來看,女性和男性是相同的。但是在另一個角度來說,女性只存在社會角度,并沒有真正在意識上被尊重。
3.知識女性。從古至今,我國很多人仍然保留著男尊女卑等此類的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這種觀念對于我國所產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對于女性的定位是依據她的親人來鑒定(父親、丈夫、兒子)。然而知識分子的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自身所具備的特點也因為他們所在的階級而定位。女性和知識分子甚至在社會意識中被富有了共同的修飾詞,比如沒有社會常識、幼稚等,所以知識女性作為女性和知識分子的綜合體,是在人們的社會意識中的最弱者。
二、軍旅題材影視劇中不同身份女性形象的塑造
近年來,以女性塑造為主的軍旅題材影視作品逐漸增多,并占有廣大的觀眾市場。這一現象的產生,除了觀眾已經對男性為主軍旅題材作品審美疲勞外,更主要的是人們隨著思想的解放、大眾傳媒的引導,對于女性的認識不再是過去的女人的女人,而是獨立的女人。 以獨立的個性、獨立的人格、思想的女性形象,在軍旅劇中演繹著女軍人、軍嫂、軍人母親以及男人陪襯下的獨立女性形象。
(一)鏗鏘玫瑰——女軍人
2011年備受追捧的《我是特種兵之國之利刃》唐心怡這個角色是一個工程師,她有相當完備的專業素質,十分聰明的頭腦,和無私奉獻的品質。同時對愛情也執著追求。她多次和作品的男主角何晨光并肩戰斗,在面臨危險的時刻,為部隊提供有效的武器資源。在這部作品的結尾,唐心怡為了國家利益和自己的愛人,在危險時刻選擇了舍身取義。
2013年又一部軍旅熱播劇《我是特種兵之火鳳凰》開始播出。以譚曉琳為首的八位女軍人形象,讓我們耳目一新。她們通過層層選拔進入到這支名為“火鳳凰”的女子特種部隊,通過種種訓練演習,蛻變成為了專業的特種兵。并且開始獨立完成任務,以獨立的形象追求愛情,追求幸福。在雷戰犧牲之后,譚曉琳開始獨立肩負起特種部隊的訓練及任務。這部作品完美的將陽剛和柔美結合在新一代特種女兵身上,中國軍旅題材影視劇中的獨立女軍人形象開始更加深入人心。
(二)鋼鐵長城的堅強后盾——軍嫂
軍嫂在形象是所具備的共性是很多軍旅題材中的共同表現,同時每一部軍旅作品在對軍嫂的形象塑造上某種程度有又不同的個性化表述,這也是筆者對于軍嫂形象的個性化表述。就比如《五湖四海》中的軍嫂朱秀娥,性格特點就在典型的軍嫂性格模式化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的性格,是一種比較瀟灑、果斷決絕的形象,和過去那種扭扭捏捏的軍嫂形象有著很大的不同。又比如《成長》里的軍嫂安葉,一直堅持自己經濟獨立、追求事業發展,她能夠明確的給自己進行獨立人格的定位,同時也具備女性的母性特點。朱秀娥和安葉這兩個軍嫂,分別體現出了在新世紀下軍嫂身上的那種灑脫、果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這些軍嫂形象所展現出的是21世紀左右思想解放后的女性觀念的解放。
(三)錚錚鐵骨的起點——母親
在軍旅題材影視劇中,鏗鏘玫瑰的女軍人,鋼鐵長城的堅強后盾軍嫂這些女性形象外,還有至關重要的一個女性形象。那就是軍人生命的起點——母親。
母親的形象在軍旅題材影視劇中有著兩個不同的態度:在《八路軍》、《戰旗》、《血色湘西》這些抗日軍旅影視劇中,母親的形象從中至關重要。她們是一群思想保守且傳統的妻子和母親,以丈夫和兒女為生活的重心。但是,當災難戰爭來臨之時,她們又拿出了對國家最無私的愛.她們支持自己的兒子為祖國獻身,當自己成為敵人要挾兒子的工具時,她們大義凜然毅然決然的犧牲自己,支持兒子的抗戰之路;而現代軍旅影視劇中母親對于兒子從軍的態度,夾雜著更小我化的親情。抗戰軍旅影視劇與當代軍旅影視劇中,都巧妙的融合了當時所處時期真實的社會人情,用人性化的手法塑造出一個英雄的母親。
三、軍旅題材影視劇中女性形象的傳播
(一)對女性形象的傳播方式進行分析
布萊希特曾經說過,藝術應該進行歷史表述和現實結合、兩方面的來了解生活。因而,探索軍旅題材影視劇中的女性形象的時候,我們必須在分析中結合實際的社會性質。因為,軍旅文化也是軍旅劇離不開的因素。總的來說,軍旅劇中反映的是軍旅文化。軍旅文化其實是一種相對混雜的文化,是由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交融。這種關照到兩種文化的表達方式使得其擁有更廣泛的受眾。
(二)對女性形象的傳播效果進行分析
對于軍旅題材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更深層次的感知社會背景,女性主觀意識的萌芽發展并且從全新的角度來對待新世紀中軍旅女性形象的構造。羅伯特·麥基在《故事》曾經表達過:事件有可能是自身制造的、或者是可以影響到人、這樣就勾畫出了人物。現在軍旅題材中的女性體會到了實現自我價值,所以他們逐漸被需要并且得到人們的理解。新時期的女性更加精準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崇尚軍旅生活,并且愿意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奉獻青春。軍旅題材影視劇創作的初衷,便是宣傳國防教育,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由此可見,軍旅題材影視劇中女性形象的傳播效果,已經達到了創作者所預期的效果,女軍人、軍嫂、軍屬的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
四、總結
歷史和現實是可以相互借鑒的,現實中仍然存有很多歷史的遺留因素。而歷史上的人物并不是真正存活于現實世界中國的,所以他們的做法、想法也是受他們所處時代的影響的。
女性形象的完美塑造是軍旅題材影視劇發展中的一座里程碑,女性形象的傳播,也在宣傳國防教育、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的同時,為廣大的青年女性注入不愛紅妝,愛戎裝的熱血。使得越來越多的青年女性,投身軍旅、嫁給軍人、為祖國的國防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麗莉.論軍旅影視作品主流價值觀的轉變[J].電影文學,2013(1).
[2]何延峰.軍事題材電視劇逐漸走向成熟[J].中國電視,2000(11).
[3]李治安.當前軍旅題材的四大類別[J].當代電視,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