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育式立體讀寫”研究與實踐
■張五芳
常州市金壇區的初中語文教師有300名左右,分布于全區20所中學。他們均獲得本科學歷,每人每年均參加區、市、省級培訓并達到規定課時。然而,在師資隊伍中,只有2名特級教師、1名常州市學科帶頭人、6名常州市骨干教師。很顯然,這與語文教師的總人數不成比例。參加本站研修的30名學員,都來自于鄉村中學,大多從工作到現在就在一所中學任教,而這些學校的語文組最多的也只有10名教師,少的只有4名,這種情況對一名鄉村教師未來的發展來說,是很大的制約,因為他們很難從同行那里汲取充分的能量和有益的營養。
因此,亟待形成一套研究機制,建立一個發展平臺,來幫助鄉村一線教師盡快夯實基本功,提升專業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培養課程意識,從而提高其課堂授課技藝,真正達到“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高標準。
基于此,我把本工作站定名為“自育式立體讀寫培育站”。
1.自我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也是一切教育的終點。鄉村教師時常出現職業倦怠現象,主要是因為缺乏自我教育的意識。而一名教師如果不懂得自我教育,便不可能引領學生去做自我勵志、自我邁進的工作。
2.如果說自育式學習是我站培育學員的理念與宗旨,那么在“立體閱讀”“立體寫作”“立體讀寫”中,培養教師的自我砥礪、自我監控、自我調整、自我教育的意識與能力,是我們研修的題中之義。
1.元認知理論學習。
系統學習《認知教育心理學》中的元認知理論,了解陳述性、策略性、程序性三類知識的分類及運用,引導學員展開再認知的嘗試與研究。
2.“立體讀寫”研究。
①立體閱讀。立體閱讀,是指在多維空間、多個時段內,融文本閱讀、電子閱讀、展覽講座、影視演出等多種形式于一體,全方位、多層次地吸納優秀文化、教育理念、創新技術等,以此來監控自己的閱讀行為,調整閱讀心理,并不斷激勵自己真正學會閱讀,學會學習,成為求真、向善、至美的人的一種閱讀方式。
②立體寫作。立體寫作是在立體閱讀的同時,交織運用課堂記錄、課后反思、授后隨感、教學案例、教學實錄、專業論文等多種寫作方式,幫助監控教學流程、跟蹤課堂評價、調整教學行為的寫作方式。
對培育站學員的學生而言,立體寫作是指在中小學作文教學中找到合適的聯系點和適切的關系帶,一方面很好地承接小學時代的作文素養,另一方面較好地延續中學階段的優秀做法,并把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不斷擴展學生在作文發展上的自然延承研究。
③立體讀寫。立體讀寫是信息與網絡時代的產物,它綜合了紙質讀寫與網絡讀寫、無聲讀寫與有聲讀寫、有字讀寫與無字讀寫的優勢,讓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為讀寫服務,構建一個有機讀寫的生態網(見下圖)。

3.自我教育研究。
借助于立體閱讀,開展自我規劃、自我監控、自我反思、自我調整及自我激勵的系列研究。在立體寫作中,不斷砥礪自己的信念、意志與毅力,在閱讀的理解監控及寫作的思維監控中達成自我教育,并慢慢引領學員成為求真、向善、至美的人。
我們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方法展開系列研修:
①集中研修。事先擬定研修計劃,每月集中研修兩天。其中,第一天為集中理論學習,形式有共讀一本專業書籍(主持人主講、導師團串講、學員代表輪流講)、自由閱讀推薦書目、閱讀論壇、即興寫作等;第二天為閱讀與寫作教學設計、課堂展示、導師評點、學員互評、主持人課堂及研究示范。
②網絡研修。建立培育站專用博客、工作QQ群、微信群。導師團及組長每周圍繞一個分支主題,展開一次網上研討,并由學員代表分工做好研討過程及成果的記錄與整理工作。每周至少維護博客三次,在立體閱讀與立體寫作的基礎上,發表博文不少于兩篇。
③個人研修。學員可根據自擬的一年發展計劃,通過自讀理論書籍,鉆研名家案例,聆聽專家講座等立體化的方式,來鍛煉基本功,磨礪自育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