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提 要】課外閱讀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與發展,而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是一條重要途徑。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筆者認為,教師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
【關鍵詞】語文;語文素養;課外閱讀;教師引領
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蘇聯教育思想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學校可以什么都沒有,只要有了為學生和教師精神成長的書,那就是學校。只要有了書,孩子們就有了陽光,有了成長的空間。”是的,閱讀能讓教師變得更加智慧,閱讀能把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在當今信息量激增的社會里,讓學生學會搜集,處理信息,培養學生較強的課外閱讀興趣和能力已刻不容緩,然而我們的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卻令人堪憂。結合我校課題組近四年的實踐和研究,通過學習大量的文獻資料和開展教學實驗,關于如何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這一話題,本人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躬親示范,樹立愛讀書的榜樣
常言道:言傳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讀書興趣與習慣的培養亦是如此。只有熱愛讀書的家長才能培養出熱愛讀書的孩子,同理,也只有熱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培養出熱愛讀書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學生對書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明燈,——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所以,為人師者,應該時時處處給孩子樹立一個熱愛讀書、勤于讀書的榜樣,以購書讀書的習慣行為,以陶醉于讀書的專注神情,以博古通今的知識魅力熏染學生,吸引學生進入熱愛讀書的境界。對于這點,我們在實驗過程中頗有體會:當我們與學生共讀一本書后,一起分享閱讀心得、欣賞閱讀成果時,孩子們表現出的興奮與激動;當我們聲情并茂地描地述故事情節,滔滔不絕地旁征博引時,孩子們抱以的敬佩與羨慕;當我們故弄玄虛,調足孩子的味口卻又欲言又止時,孩子們流露出的如饑似渴與迫不及待……這些表現無一不告訴我們,為孩子的生命成長而讀書是教師莫大的滿足與幸福。
二、嚴把書籍關,做好閱讀書目引薦
別林斯基說得好:“閱讀一本來適自己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可見,教師為學生推薦好的閱讀圖書,是良好閱讀的第一步。然而,從目前的圖書市場看,課外書包羅萬象,良莠不齊,并不都適合學生閱讀。因此,作為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做好讀物推薦工作,以免小學生因年齡小、閱歷淺、鑒別能力和免疫能力差而誤讀。在指導學生選擇書籍時,教師必須嚴格把關,既要注重趣味性,又要注重思想性和科學性,通過涉獵面的寬度促進知識面的廣度。另外,教師還要善于采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向學生推薦書籍。一是課內文章課外教,課內外有機結合。如學了《松鼠的尾巴》后,可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啄木鳥、猴子、狗、燕子、壁虎等更多動物尾巴的用處,學習《三打白骨精》后,推薦學生讀名著《西游記》,學了《赤壁之戰》后,激勵學生讀讀《三國演義》中的其他故事;二是結合重大節日或重大活動介紹有關書籍,如三月份推薦讀有關雷鋒的故事,十月份重溫偉大祖國誕生的歷史;三是結合地方實際了解家鄉風土人情、英雄、模范人物等的事跡。總之,要選擇針對性強的書籍,做到課內外結合,以一帶十,相互促進,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所謂“書越讀越厚”,學生的閱讀不應拘囿于語文書。
三、創造條件,確保課外閱讀有量
首先,保證充足的課外閱讀時間。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是開展課外閱讀的有力保障。為此,教師要合理地安排學生課外閱讀時間。在時間保證上,我們每天均有合理安排:周一至周五每天10分鐘國學晨讀,讓孩子領略國學精髓,周二、周四大課間古詩接龍誦讀,豐厚學生的閱讀積累,周三、周五課間自由閱讀,讓學生暢游書海。另外,閱讀實驗班級每周還專門安排了一節閱讀指導課。事實證明,固定的閱讀時間,不僅能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能成為孩子每天的期待。當然,教師徹底轉變觀念,盡可能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空間和時間尤為重要。
其次,營造濃厚的書香閱讀氛圍。良好的環境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條件,為學生創造一種“處處有書讀,處處可讀書”的良好環境。如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等關于讀書的名言;創建“圖書角”,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充足的資源等。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讓“圖書角”成為一眼不斷流動汩汩清泉的水源,才能長久地保持住學生鮮活的閱讀興趣,漸漸形成熱愛閱讀的書慣。對于書源的保障和落實,課題組實驗教師彭廣云做得最好,參加實驗四年來,她帶領著自己班的孩子讀繪本、讀童話、讀歷史、讀名著……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與孩子們一起快樂成長。
四、方法指導,提高課外閱讀有效
學生愛讀書并來等于會讀書。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好方法如同金鑰匙,依法讀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將課內“七字”閱讀法遷移課外。一讀,即通讀內容,知其梗概;二查,即碰到不懂的字詞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三劃,即勾劃優美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四批,即在自己有所感悟之處進行批注;五摘,即摘抄好詞佳句,進行閱讀積累;六想,即讀后思考所得所感;七記,即背誦精彩片斷和優美范文。
(二)根據讀物的特點和閱讀的目的,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如:對報刊雜志的瀏覽性泛讀,為尋求問題解決辦法的探求性速讀,對完美作品的賞析性精讀,只關注與自己有關信息的跳讀,還有摘錄批注、寫讀書筆記、設計思維導圖等方法的指導,均能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讀以致用法。讀與思共,思與讀隨。沒有思考的閱讀稱不上真正的閱讀。所以,在閱讀指導過程中,我們的實驗教師經常根據學生閱讀情況,讓學生通過出主題板報、編主題小報、寫主題征文、參加演講比賽等系列活動,促進讀用結合,深化閱讀效益。
實踐證明:要讓學生有大量的積累,必須讓其廣泛地閱讀,如果只滿足于課內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閱讀內容,學生所得就非常有限。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起步時期,如一株株剛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識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壯成長。而這“甘露”的獲得,靠老師正確的引領。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期望我的每一位學生都能捧起一本經典,與大師為友,與知識為友,與真理為友,人人“腹有詩書氣自華”。為了實現這一愿望,我愿一直牽起孩子們的手,與孩子共浴書香!
【參考文獻】
[1]韋志成.現代閱讀教學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03.2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