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經濟進入了中高速增長的新軌道上,政府部門的大規模投資此時已經顯得難以為繼,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不能停步,私人部門需要借此機會尋求發展,彌補政府投資不足。PPP模式的推廣就變得舉足輕重。
【關鍵詞】PPP模式 優勢 意義
我國經濟目前正處于三期疊加的困境中,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國經濟正在并將長期處于中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出口乏力,消費萎靡,一直賴以增長的以政府為主導的投資也陷入了不可為繼的局面。地方政府的債臺高筑導致其無力投資,但是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依然有著龐大的基礎建設需求,依然有著巨大的公共產品需求。PPP模式就在此時被中央及地方政府推到了前臺。
PPP模式指的是在政府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合作過程中,讓私人部門發揮自身優勢來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繼而實現政府公共部門的職能以及為私人部門帶來利益。PPP模式以其突出的公共屬性,很好的迎合了政府職能和私人部門的需求,完全可以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
PPP模式之所以值得推廣,其優點體現在兩大方面:效率和應用。
首先談效率優勢,PPP模式下政府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為達到共贏的局面,秉持契約精神,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相對于傳統的政府直采而言,PPP模式具有多主體供給和多主體負責的特點,能夠尋求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很好的利用了政府資金的引領及杠桿作用,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和質量,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對私人部門來說,與政府公共部門的合作可以有效降低項目的諸多潛在風險,政府可以從融資渠道、稅收優惠、財政支持等方面提供保障。對政府公共部門而言,私人部門參與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可以緩解目前地方政府債臺高筑的局面,同時政府公共部門利用私人部門的創造性技能及先進的管理經驗,從而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降低供給成本。通過整合公私兩部門主體的優勢,在兼顧雙方利益的同時,達到了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談應用優勢。第一,PPP模式優化了資源配置。一是私人部門競爭準入,打破了壟斷領域競爭一潭死水的局面;二是通過利用私人部門專業能力和創新技能,減少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保證了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實現了開源;三是私人部門對長期成本的考慮避免了政府的短視行為,實現了截流;四是風險獨占變成了風險共擔,對雙方來說都是利大于弊。
第二,PPP模式減輕了政府財政支出的壓力。公共物品尤其是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投資資金大、投資周期長,經濟下滑局面下,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需求龐大,PPP模式提供了另一種可能。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彌補了政府在基礎建設方面的資金缺口,減輕政府財政支出的壓力,在滿足公共需求的同時,為社會資本拓展了投資渠道。
第三,PPP模式能夠很好的控制項目建設運營的成本。資本逐利的本質使得私人部門不斷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樣就會導致其對成本控制有著較高的要求。PPP模式充分利用這一特性來迫使私人部門只有通過制定最佳方案、引用先進設備、改進管理等方式,才能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PPP模式能夠有效的提升公共物品及服務的供給水平。在PPP模式中,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會在合同中規定項目標準,私人資本不可以只考慮自身的利潤而不考慮公共物品提供的質量。因此,保證公共服務質量和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成了私人部門并行不悖的目標。此外,私人資本所擁有的客觀條件為其提升服務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如專業技術和人員、管理經驗等。
前文中我們分析了PPP模式的諸多優勢,那么PPP模式的推廣必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其推廣意義在于:一是為政府分擔了財政壓力,豐富了投資資金的來源主體。一方面,我國依然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依然有著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面臨著降速換擋提質的客觀要求,財政收入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下滑。但是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水平,民生支出所占比重開始向發達國家看齊,財政支出的首要目標變為了保民生。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下,有限的財政收入就陷入了顧此失彼的被動中。政府部門亟待拓展新的資金來源于是將視線投向了社會資本。采用PPP模式吸引各方私人資本參與到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公共物品的提供中來,有效的緩解了政府財政的壓力。
二是改善了地方政府債臺高筑甚至繼續惡化的局面。PPP模式的采用能夠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的風險。首先,我國地方政府之所以債臺高筑是因為過去經濟大跨步發展時,對市政建設、交通設施等項目有著迫切的需求,而這些項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民生,具有穩定的現金流,如軌道交通、市政供水等,這部分債務較容易通過吸收私人資本來化解的。其次,私人部門資金的介入,今后基礎建設的資金對地方財政的依賴程度將大大降低。再者是采用PPP模式后,私人部門會負責今后項目的運營管理,從而節省了政府在該階段的長期成本支出。
三是推動政府的角色轉變,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在傳統模式下,政府在基礎設施項目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事無巨細、大包大攬,尤其是在一些經營性項目中政府管不住自己無形的手,職能越位的問題嚴重,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都無法各盡其職,使得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而在PPP模式下,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各司其職。項目的具體工作交給更有效率的私人部門來辦,政府則主要負責規劃和監管等兜底的工作。一方面政府角色的轉變,使其從原來的項目提供者轉變為參與者和監督者,;另一方面,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的優勢也得以發揮,優化了資源的配置的水平。
四是提高了各方資金使用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務的水平。我國公共物品和服務的提供主要由政府來主導,形成自然壟斷,缺乏有效競爭。私人部門的介入打破了這一局面,“鯰魚效應”得以顯現。在PPP模式下,政府為了實現自己花小錢辦大事的目標,必須改變自身角色,做項目的護航者。而私人部門為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只有在高質量滿足政府要求及標準的情況下,才能通過自身優勢得以盈利。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相互協調,才能使各方資金更加有效率的使用,百姓才能夠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務。
PPP模式目前在我國的推廣并非一帆風順,政府部門迫切希望推廣以彌補自身投資乏力的局面,但是私人部門大多持有觀望的態度。鑒于此模式會帶給我國經濟社會的深遠影響,我們必須盡快完善各項法律法規,提供更好的融資渠道、稅收政策、財政支持來輔助PPP項目的落地生根。只要這樣缺乏有效投資渠道的民間資本才能助力我國盡早實現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美)E.S.薩瓦斯.《民營化與公私部門的伙伴關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賈康,孫潔.《公私合作伙伴關系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3]王守清,柯永建.《特許經營項目融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劉劍文.《中國稅收立法基本問題》[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張鷹(1989-),男,山西太原人,山西財經大學2014(經濟法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