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我國保險業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與居民保險意識的增強,呈現了迅猛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保險的投訴率也在明顯上升,信用危機成了保險業繼續向上發展的瓶頸問題,其中一點就表現為保險代理人市場的道德風險問題,而近幾年興起的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可編程等特點可以幫助傳統保險業與新興互聯網保險突破原有發展瓶頸,促進保險業在我國的快速健康發展。本文通過闡述現階段保險業信用危機現狀、區塊鏈技術特點以及保險業信用危機存在的各種的問題對應的區塊鏈解決方案,為未來區塊鏈更好的應用于保險業提供解決方案。
【關鍵詞】區塊鏈 保險業 信用危機
一、中國保險業信用危機現狀
近幾年,保險市場實現較快增長,結構調整成效顯現,有效防范風險,服務經濟社會能力明顯提升。與此同時,保險的投訴率卻也是出于一個上升趨勢。作為以最大誠信為基本原則的保險行業信用危機頻發,關鍵是缺少一個穩定適用的信用機制。
(一)保險業整體發展情況
保險業務快速增長,2016年前三季度原保險保費收入規模超2015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長32.18%;保險業務結構持續優化,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保障民生能力增強;賠付支出平穩增長,2016年前三季度壽險業務給付金額超2015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長31.64%;外資保險機構業務增速快于行業水平,市場份額同比略有增加;由于2016年金融環境復雜多變,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下降,經營效益有所下降;保險公司從業人員大幅度增加,截至2016年3季度末,保險公司職工人數109.27萬人,較年初增加6.81萬人,增長6.6%;保險公司簽訂了委托代理協議的保險銷售從業人員628.13萬人,較年初增加156.83萬人,增長33.3%。?譹?訛
(二)2012~2016年保險消費投訴情況
數據來源:2012~2016年《中國保監會關于保險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
如圖1所示,2012~2016年保險公司合同糾紛投訴量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其中理財/給付月平均投訴量與退保糾紛月平均投訴量在2016年有較大幅度下降。如圖2所示,在2012~2016年保險中介機構糾紛的投訴量變化中,違法違規數量明顯下降,這與中國保監會對保險業的整治政策不無關系,而合同糾紛在近五年呈現比較緩慢的上升趨勢。總體來看,隨著保險體量的上升,保險業快速發展的勢頭,保險消費的投訴數量也在隨之上升。不僅是個人,保險公司也常在再保險過程中出現信任問題。保險公司對于被保險人的承包方式由于是采用抽樣體檢與抽樣生調,因此被保險人中頻繁出現有逆選擇等違背誠信原則的現象。由此看來,信用危機嚴重阻礙了保險業的發展。
(三)傳統保險業信用危機具體問題表現
1.保險關系人中保險人不誠信。為完成其業務量與提高個人收益,保險業務員片面夸大其某些產品的優越功能,對條款進行扭曲與遺漏解釋,對潛在的風險缺乏充足的解釋,致使被保險人在索賠時與保險人產生爭議與沖突。此外,由于保險人缺少對投保人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得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信息嚴重不對稱,投保人無法對是否投保做出最準確的判斷,從而使得保險行業在人們心目中的聲譽嚴重下滑。
2.保險關系人中投保人不誠信。一些投保人為了謀取個人利益、降低投保成本,如實告知義務沒有得到履行,或在投保條件都不符合時,提供虛假信息參與投保,使保險公司在是否承保的決策中難以根據投保標的的風險狀況做出判斷;更有甚者,部分保險消費者為獲取額外收益而進行保險欺詐,刻意偽造保險事故與相關的證明、數據、資料,故意夸大損失程度,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風險。
3.保險代理人對保險人和投保人及有關關系人不誠信。某些代理人為獲得超出正常收益的額外收益,通過做偽造保單、私自挪用保費、更改保險合同等手段欺騙被保險人與投保人,還通過對保險產品的增值功能進行虛假宣傳,對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沒有履行及時說明的義務,甚至對投保人進行錯誤的引導。更有甚者還隱瞞與合同相關的重要表述,嚴重損害了被保險人的利益。
(四)互聯網保險信用危機具體表現
1.信息安全問題。在互聯網時代,數據的公開性與共享性已經成為大趨勢,但數據公開也伴隨著許多爭議,因為公開與分享數據會造成用戶隱私、個人信息等內容被泄露與非法利用,也為不發機構利用數據進行非法保險運作創造了條件。互聯網保險可以以低成本獲得大量的數據資料,同時保險管理成本也得以降低,但是因為技術缺陷導致客戶的信息被竊取、利用以及其他非法操作也不在少數。同時,保險產品的理賠與銷售兩個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離,這就為保險欺詐提供可乘之機。如在圖3的消費者對互聯網保險風險因素調查中可以看出保險詐騙與個人信息泄露占據較大比例。
數據來源:楊鑫《我國互聯網保險運行及監管問題研究》。
2.市場監管問題。由于互聯網保險是隨著大數據的興起剛剛發展起來的新型產業,相關法律法規的無法滿足保險市場發展與監管的需要。近些年國務院與保監會也對互聯網保險提出了許多針對性的整治文件,但是沒有成立明確的市場監管部分與機構,具體的問題也沒有清晰的法律條文解釋,這就使得保險市場的市場機制無法準確的發揮作用,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界定與限制,所以在近幾年互聯網保險的迅猛發展中,市場監管的缺陷也被暴露無遺。
二、區塊鏈技術特點
區塊鏈技術最先由比特幣創始人在比特幣白皮書中以“工作量證明鏈”的形式提出,是一種將數據區塊按照時間順序以鏈條式組成特定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去中心化共享總賬,能夠安全存儲簡單的、有先后關系的、能在系統內驗證的數據。有以下幾個特點:
1.去中心化。區塊鏈數據的驗證、記賬、存儲、維護和傳輸等過程均是基于分布式系統結構,采用純數學方法而非中心機構來建立分布式節點間的信任關系,這樣就避免了過去傳統的中心式管理系統,實現了去中心化分布系統。
2.時序數據。區塊鏈采用帶有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存儲數據,從而為數據增加了時間維度,具有極強的可驗證性和可追溯性,可以避免數據被篡改以及數據丟失。
3.可編程。區塊鏈技術提供靈活的腳本代碼系統,用戶可以自行創建高級的智能合約、貨幣或其他去中心化應用。
4.加密與授權。區塊鏈技術借助非對稱密碼學原理對數據進行加密,同時利用分布式系統各節點的工作量證明等共識算法形成的強大算力來抵御外部攻擊、保證區塊鏈數據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三、區塊鏈技術對于解決保險業信用危機的作用分析
(一)區塊鏈應用于保險業原理分析
區塊鏈不需要第三方的信任機制介入,而是點對點自組織網絡的構建、不可篡改的加密賬本和分布式共識機制,從而實現去中心化信任的全網記賬和共同公證。不可篡改、可追溯等優越性,使得記錄于區塊鏈上的數據信息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網絡交易各方可以享有一個高度安全、深度信任的交易環境。當保險事件發生時,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即自動執行,啟動保險理賠程序,實現自動劃款賠付,消除了從中牟利的可能性。作為一種有效的量化管理工具,區塊鏈可建立一整套自動化管理體系,推動保險業尤其是新興互聯網保險跨入新的發展階段。
(二)區塊鏈技術特點對于保險的具體應用
區塊鏈技術會改變消費者與保險公司間的交互方式,進而為保險業帶來極大轉變。將部分數字化的書面交易完全轉變為數字化交易,同時避免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給保險業帶來的信用危機。
區塊鏈可以實現無人工操作憑借保險條件自動激活相應過程,降低了管理成本與失誤率。如在旅游保險中,旅程開始保單自動“激活”,旅程結束后保單自動“失效”,未按照提前設定的時間完成旅程則啟動索賠算法程序;在家庭財產險中,當檢測到異常事故時,自動觸發索賠;在醫療保險中,若護士或醫生助理將病人檔案和檢查結果呈遞至一個包含該病人所有健康記錄的受信賬本中,索賠就將被觸發,同時索賠信息將被立即存檔。
不同于傳統的中心化記賬方案,區塊鏈沒可以單獨記錄賬目的節點,去中心化的特點避免了發生造假賬的可能性,也同時保證了賬目數據的安全性。另外,存儲在區塊鏈上的交易信息是公開的,但是賬戶身份信息是高度加密的,只有經過授權才可以訪問,保證了數據的安全和用戶的隱私。時間序列特點可以有效避免信息被更改的問題,并且可信的不可篡改的數據,可以自動執行設定的規則和條款。
(三)區塊鏈對于避免投保人風險的作用
在現在的保險經營中,保險公司和投保人的糾紛時有發生,而問題的關鍵都在于對投保人的個人信息缺乏一個真實可信的數據采集和存儲手段。隨著國家系統性工程的推進,如果能夠將更多權威的數據引入并存儲在區塊鏈上,將成為伴隨每一個人的數字身份,這上面的數據具備真實可信、無法篡改的特點,對于投保人的風險管理將帶來莫大的益處。目前國內首個運用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網絡互助平臺同心互助,在傳統互助平臺基礎上,借助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信息共享,創新實現全面透明化運作。
引入區塊鏈技術后,可以將不同保險公司與保險中介機構之間的數據打通,相互借鑒,可以提高核保、核賠的準確性和效率。例如在醫保中,如果能在區塊鏈上查詢到投保人所有的就診記錄,甚至直系親屬的就診記錄,對于投保人當前的身體狀況、患病史、家族病史就有了一手的資料,有效地杜絕帶病投保。
參考文獻
[1]賀俊燕.中國保險業發展中誠信缺失問題的分析[J].浙江金融,2008.
[2]徐興泰,戴春燕,范一鳴,李雪萍.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金融,2,2015.
[3]楊鑫.我國互聯網保險運行及監管問題研究[D].河南:鄭州大學,2014.
[4]王和,周運濤.區塊鏈技術與互聯網保險[J].中國金融,2016.
[5]林小馳,胡葉倩雯.關于區塊鏈技術的研究綜述[J].金融市場研究,2016.
作者簡介:朱金珣,(1995年-),男,漢族,山東壽光人,山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