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鑫
【摘要】文章總結了個人分拆結售匯行為的特征并分析了監管過程中的難點與對策,希望對解決個人分拆結售匯監管難的問題有所幫助。
【關鍵詞】個人分拆結售匯 方式特征 難點對策
方式繁雜、系統不完善是分拆行為監管難的重要原因,這就導致行為的調查難、取證難、定性難,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制度設計和規定完善方面入手。
一、個人分拆結售匯主要表現特征
(一)大量外匯劃轉至直系親屬
個人分拆結售匯的重要表現便是親屬賬戶,利用直系親屬的賬戶進行分拆,例如,將個人賬戶內的外匯存款劃轉至直系親屬賬戶之中,或者直系親屬結匯之后轉至同一個人賬戶,如此一來,直系親屬結售匯雖在年度總額內,該個人卻利用直系親屬賬戶實現了超過年度總額的結售匯活動,如果直系親屬結售匯仍在年度總額外,則還可能二次轉匯。匯發[2009]-56號通知中特將利用直系親屬賬戶分拆結售匯的活動列為個人分拆結售匯的重要表現,同5個以上直系親屬賬戶有外匯往來,則極為可能被認定為個人分拆結售匯行為并受到調查、處罰。
(二)同一人或單位高頻結售匯
從2009年的通知來看,其所列的個人分拆結售匯的表現中,大多需要同一個人或者機構經受。總結來說,可分為以下三類情況:境外同一人或者機構高頻向境內多人售匯,境內多人高頻結匯后匯往境外同一人或者多人高頻結匯后匯入同一人的人民幣賬戶。個人分拆結售匯的最主要特征便是多人、高頻、規避限額,在同一人或者單位高頻結售匯的情形中,往往是利用多個賬戶的結售匯行為來規避同一人的限額操作,妄圖以多人的結售匯操作行為掩蓋個人結售匯超過限額的事實,但是資金最終需要經受同一人或者單位,還是屬于分拆行為,現實操作中情形可能會更為繁復,這也給監管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三)多人共同辦理結匯
這類情況并不十分容易識別,相比于前幾種情形來說,缺少同一人或者賬戶作為聯系,只憑借同一網點進行目標鎖定,即多人共同在同一網點進行結匯,當然,這并不必然構成個人分拆結售匯,一般而言,如果多人結匯的總額達到值得引人注意的情形時,就應該投入調查了,2009年通知中提到,同一日、同一網點,多人辦理接近5000美元結匯,則可能屬于個人分拆結售匯,需要展開調查。且如果同一人從同一賬戶中7日內超過5次提取10000美元等值外幣,則需要特別注意。前一種情況較為棘手,往往需要銀行網點進行排查,當然現實情況的復雜遠比規定更為復雜,這也正是管理的難度所在。
二、個人分拆結售匯查處難點
(一)延伸調查不易
個人拆分結售匯的方式如上文所說十分復雜,延伸調查因此極其不易,在線索極微的事件中要察覺拆分的端倪本身已經十分不易,加之賬戶對應的身份確定十分困難,缺乏個人有效信息,賬戶主人的聯系方式、住址、蹤跡等信息的獲取有一定難度,加之當事人有一定的防備意識,其個人信息隨時在改變,聯系方式、住址等信息的真實性也無法保證。而如果發生銀行網點信息錄入錯誤,無論是基于一時失誤還是利用職務的故意行為,都會導致個人拆分結售匯行為無從查起。行為一旦未能現場被抓獲,事后的發現和追究都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這對于外匯局而言壓力過大。
(二)證據收集較難
一旦發現個人存在拆分結售匯的行為,就需要馬上投入調查研究,尋找證據證明,這恰恰也是個人拆分結售匯行為難以完全納入監管、歸于消滅的原因,難以用證據證明,一是現金劃撥的方式難以留下足以認定的證據,事后追究難以達到效果,即非現場的調查行為,要將其以證據固定為個人分拆結售匯行為是十分難的,且一般當事人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己不承認便不會被查實,也因此抵觸調取證據的行為,更有甚者,會積極實施破壞證據的行為,且根據查詢外匯管理相關條例規定,外匯管理部門不能查詢個人儲蓄賬戶,如果個人不配合,管理部門很難有實質性作為。
(三)行為不易定性
根據匯發[2009]-56號文件來看,文件列舉了5種個人分拆的主要特征,并以一條總特征兜底,如我們所知,個人分拆結售匯的方式繁雜多樣,僅僅列舉特征的方式其實只是給出了一個大致的思考方向,實踐之中,特征之外還可能存在著其他的分拆方式,在行為的識別上存在難度,而一些游離在規定邊緣的行為,要定性著實不易,例如,規定著重關注個人結售匯行為,但是對于個人大量而頻繁存入外幣現鈔的現象,以及對外付匯交易等并無明確的規定,在實踐之中,此類行為很可能與個人分拆結售匯行為相掛鉤,但是由于并未納入規定,行為便無法定性,自然也不能投入調查,可能錯失調查良機。
三、管理對策與建議
(一)完善外匯管理法規、政策
必須要在《實施細則》中進一步明確個人分拆結售匯的衡量標準,細化其特征、方式,做到行為的認定、調查、取證、處罰均有法可依、有據可尋,也使得基層管理部門以及銀行網點在進行管理和操作中能夠迅速反應。另外,筆者認為,個人分拆結售匯行為的大量涌現其實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外匯交易的需求增大,我國外匯管理實施細則還是2009年出臺,時至今日,經濟的發展已經翻天覆地,外匯管理局必須考慮這一點,重新根據現實情況進行政策調整,筆者認為,應該適度放松對于一部分外匯交易的管理,或者提升個人外匯交易額度。
(二)加強現場監測,重點關注跨國資金流動
個人存取外幣現金必須要納入個人結售匯業務系統之中,也應該納入外匯管理系統之中,如此一來,能夠在個人外幣、外匯交易存在疑點之時,由系統快速發現并做出應對,無論是現鈔操作亦或是網絡交易,在系統匯集全面信息之時,都能夠從大量信息中抓取出相同的信息,解決現鈔交易無法納入外匯管理系統的弊病,防止個人利用現鈔存取的方式進行分拆結售匯。
(三)完善檢查和處罰規定
筆者認為,既然要納入現鈔存取進入監管系統,那么必然需要賦予銀行檢查權,以增強現鈔存取的規范性,便于調查。對于個人結售匯業務,銀行對于有一定分拆特征的行為雖然可以請個人出示證明,但是無法出示證明的后果也只是移交處理或者不予辦理,如此一來,銀行網點就會顯得被動,無法對監管起到實質性作用,因此,應該授予銀行一定的調查權,必要時可以先行扣押調查。而對于個人分拆結售匯行為的處罰,《實施細則》中的規定不夠細致,筆者認為,應該進一步細化處罰措施,一應的調查、移送程序也應該有更為明確細致的規定。
希望筆者的研究能夠促進監管的加強并減少分拆行為,也希望更多的專業人士能夠重視這一問題并提出進一步加強監管的措施。
參考文獻
[1]陳紅軍,胡江華.個人分拆結售匯現象透視[J].中國金融,2012(08).
[2]龍世忠.個人分拆結售匯頻發現像分析與對策[J].金融經濟,2016(03).
[3]蔣黛如.完善個人結售匯管理的建議[J]..西部金融,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