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農合實施以來,已有效緩解因病致貧返貧的問題。但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健康意識的增強等因素,給新農合資金健康穩定運行帶來風險。為了確保新農合事業的健康發展,加強新農合基金監管,保證參合農民利益,需加大新農合基金風險的探究力度、預警信息的觀測,并制定有效措施,確保新農合基金安全有效運行。本文從新農合醫療基金風險類型出發,總結風險的量化管理措施,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風險類型 風險管理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風險種類
(一)籌資風險
積極的籌措資金,是保證新農合持續發展的基礎。新農合資金按照個人繳費,集體扶持,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基金。目前新農合資金的籌措率很高,但這種高籌資率隱藏的是可否持續籌資的問題。每年籌資時間短,任務重,群體多,差異大,逐戶收繳成本高,農民互助意識淡薄,期望值高而回報率低等因素給籌資帶來了難度。從現階段的自愿投保方式來看,資金籌集上法律法規的缺乏,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籌資效率[1]。政府資助部分總體基本撥付到位,仍有部分資金到位慢,難以保證資金及時足額到位?;I資水平低,缺乏完善的制度,單純依靠政府調整籌資比例的變化,難以保證持續性。
(二)支付風險
新農合實施多年來,一是參合農民對合療政策了解更多,健康意識增強,就診率隨之提高,把醫療服務中潛在性的醫療需求轉換為現實的醫療服務需求,造成新農合基金出現收入無法抵消支出的風險。二是衛生服務體制不完善、疾病監控體系不健全等,也會從某種程度上增加基金支付風險發生率。三是醫療機構緣于醫院的利益,在參合農民診治過程中提供過度醫療的行為,例如大包圍式檢查,高檔抗生素使用,誘導癥狀輕微患者住院治療、引進先進設備和新特藥品等,致使新農合基金在保障基本醫療的基礎上出現浪費。四是報銷過程中,審核人員業務不精,政策把握不準確,將非報銷范圍項目納入報銷范圍,造成了新農合基金的流失。
(三)監管風險
一般來講,和醫療服務相關的保險多借助法律的強制性措施規避醫療風險,如醫療機構的責任險。目前,國家未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使得農村醫療保險立法缺失?,F階段,新農合運行中所出現的道德風險是一種資源過度使用的行為,醫生、患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造成該現象的關鍵因素[2]。易誘發各種逆向選擇問題,這給新農合基金的監管提出了考驗。新農合監管服務工作量大,點多面廣,管理機構能力建設有待加強。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風險管理的思考
(一)健立長效機制,確保資金到位
長效、完善的籌資機制,將直接影響到新農合的可持續發展。一要加大宣傳力度和豐富宣傳形式,促進知曉率,增加農民參合的積極性;二要采取多元化征收方式,如農民委托銀行從個人帳戶代扣代繳、從住院費中預交、網上自主交費等。三是逐漸從自愿參合的原則逐步過渡為強制性原則。自愿參合是試點之初,綜合考慮了農民對新興事物的抵制心理。如今新合療制度從試點開始距今已有13年的時間了,參合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為了保證籌資的公平性,防止農民逆向選擇的發生,在籌資過程中可以從自愿參合逐步過渡到強制性參合。對特殊群體(五保戶,貧困戶,殘疾人)可以實行差額或全額優惠,缺口部分由民政或政府補差,所有老百姓都要無條件強制參合,最終人人享有醫保。
(二)規范醫療行為,降低支付風險
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過快、不合理增長,是降低合療基金支付風險的關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大病統籌為主,需保證其管理方式具有成本少、高效運行的優勢[3]。一是須不斷加強醫療機構管理,規范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提升服務質量。二是調整對醫療機構費用支付方式,如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按床日付費等支付方式的改革。三是建立補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制度,通過各種途徑來籌集資金,在解決基金支付風險的同時,可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四是根據新農合的實際情況提取一定的風險基金,進而有效規避、控制突發性的醫療風險[4]。五是在做好基金預算的基礎上做好政策的調整,如設定合理的起付費和報銷比例以及報銷范圍,保證參合農民得實惠。
(三)強化監管管理,確?;鸢踩?/p>
新農合資金的監督、管理主要從經濟、行政、法律等方面進行,這三者貫穿整個監管過程。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行為規范,使合療基金管理有章可循。二是提高經辦能力,加快信息化步伐。充分發揮信息化管理技術手段,提高監管水平。三是加強內控制度,嚴格審核。定期對定點醫院的服務行為評佑,做好四合理檢查,三聯審工作制度。僅2016年,我縣審核共退回各定點醫院的不合規資料120份,扣除不合理費用75萬元,醫療機構違規承擔13.4萬元,累計減少不合理支出89萬元。四是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對違反新農合制度的醫療機構,從嚴從重處罰。
三、小結
綜上所述,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新農合制度的廣泛應用,新農合基金的安全運行不容忽視。從現階段的自愿投保方式來講,資金籌集上法律法規的缺乏,增加了籌資風險,從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服務質量[2]。針對這種情況,不僅要完善籌資機制,而且要加大資金的監管力度,根據醫療服務情況選擇合適的風險轉嫁、分流途徑,適當改革支付方式,在規避服務風險的同時,提高新農合的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羅飛,姚嵐,陳凱,等.新醫改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患者流向及醫療費用研究:以湖北省某縣為例[J].中國衛生經濟,2015,34(2):60-62.
[2]馬騁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風險量化管理實證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5,34(11):27-31.
[3]賀鋒,簡偉研,鄧小虹,等.2012-2014年北京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疾病構成及費用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5,34(12):33-35.
[4]程念,付曉光,楊志勇,等.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付方式改革現狀及問題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4,33(11):26-28.
作者簡介:趙玉(1977-),女,陜西旬陽人,本科,高級統計師,經濟師,任職于陜西省旬陽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 , 研究方向:統計、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