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安徽省宿州市部分家庭農場的實地調研并結合統計數據和相關文獻,分析現代農業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狀況和農業勞動力的供給特征,研究發現:現代農業所需要的農業勞動力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業勞動力,第二種是農業規模經營中所經常需要的“農業零工勞動”,而勞動力的非均質轉移使得農業勞動力質量下降、后繼乏人。據此,提出了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加快農業技術進步、加大農業扶持力度、建立更有效的農業勞動力市場等建議。
【關鍵詞】現代農業 新型農業勞動力 農業零工勞動 農業收益 技術進步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經營方式正由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的雙層經營方式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經營方式轉變,這也是我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結果。農業經營方式的這種巨大轉變必然會引起農業勞動力方面的變化,現有的農業勞動力供給情況也越來越不能滿足這種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
一、農業現代化及其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
(一)兩種類型的農業勞動力
在研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勞動力的需求情況時不妨以經營種植業的家庭農場作為研究對象。家庭農場在經營過程中要求其經營者必須具有一定知識、懂得現代技術、同時要善于經營管理,這對于家庭農場的經營好壞至關重要。其次,要分析家庭農場在經營活動中對短期雇傭勞動力的需求情況。在分析中,暫且把家庭農場分為兩類:一類是主要從事糧食作物種植的家庭農場,二是主要從事經濟作物種植的家庭農場。筆者在對安徽省宿州市的家庭農場的實地調研中發現,這兩種家庭農場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在糧食作物(的種植中,現代大型農業機械能夠得到極為廣泛的應用極大地解放了人力。家庭農場在整個經營過程中僅需在作物收獲和銷售時短暫雇傭少量勞動力。與之不同的是無論是蔬菜、瓜果還是花卉種植,在其栽種、管理、收獲的整個過程中均需要大量人力,經營經濟作物的家庭農場就必須雇傭大量勞動力。
(二)對農業雇工勞動的需求特點
種植經濟作物對農業雇工的需求雖然較多但極不穩定[7],總結其特點主要有:一是對雇工需求的臨時性。二是農業雇工多為當地村民,且以50歲上下的留守婦女為多,男性勞力很少。三是農業雇工勞動強度相對較大且工資較低。相對于外出務工或其他工作,農業雇工無論是在勞動強度還是工資水平上都處于明顯的劣勢。
二、農業勞動力供給的現狀與問題
(一)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中的剩余勞動力不斷的向城市轉移進入到工業和服務業領域就業。可以確定的是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繼續提高,還會有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農業勞動力還會繼續減少。
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是一個具有高度篩選性的轉移過程,外出務工或者經商的都是一些相對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年勞動力[3]。我國農業勞動力所呈現出嚴重的老齡化和女性化特點,且文化水平低普遍較低,年輕農業勞動力甚少,且年輕一代大都不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
(二)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供給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勞動力質量的下降。我國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是一個具有高度篩選性的轉移過程,轉移的結果便是大多數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轉移到非農業部門,留守農村的多是文化程度低、年齡偏大且以女性為主的勞動力,農村留守勞動力質量下降嚴重[3]。這樣低質量的農業勞動力是根本無法滿足現代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需求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2.農業后繼者缺乏。農村的年青一代大多沒有再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不僅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勞動力,同時也需要大量的農業零工勞動。組成這種農業零工勞動的主要是較年長(50~60歲)的女性農業勞動為主,倘若再過幾年,這一批農業勞動力均已老去無法再繼續從事農業勞動,農業中所需的零工勞動又將從哪里來尋找?
三、改善農業勞動力供給,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
(一)引導農地流轉集中,實現農業規模經營
在我國,土地作為農業生產中最為重要的一種生產要素由于過多的人口被極大的分散了,農業的比較收益低相當一部分原因農戶經營土地面積過小限制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發展現代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的比較收益使農業成為一個更有吸引力的就業領域是解決農業勞動力問題的最根本途徑。
(二)農業技術進步
勞動節約型技術為農業的規模經營提供了條件,加之土地單產的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業也才能成為更有吸引力的產業農業,農業工資以及農業經營收益才能得到快速提高。此外,技術進步實現的對人力勞動的替代,將會減小農業零工勞動的需求。
(三)建立起更為廣泛的勞動力流動機制
這種農業勞動力的流動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農村不同區域間的勞動力流動,第二是城鄉之間的勞動力流動。
除以上所講的幾點外: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等方面對改善農業勞動力供給也是相當重要的。
四、結語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最關鍵的還是要有足夠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業勞動力和足夠的農業零工勞動。我國在經歷了長時期的勞動力非均質轉移之后農業勞動力出現了數量減少、結構劣化、后繼乏人的嚴重問題,對我國農業安全造成了威脅。實施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對于吸引高素質勞動力從事農業經營尤其關鍵,此外農業技術的進步、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完善對于解決農業勞動力不足也十分重要,農業是弱質產業但更是基礎產業,在經濟發展到這個程度時也更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總之,保障農業勞動力供給對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非常關鍵,但涉及范圍之廣、之復雜還需更為細致的研究論證。
參考文獻
[1]朱啟臻,楊匯泉.誰在種地——對農業勞動力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62-169.
[2]陳錫文,陳昱陽,張建軍.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產出影響的量化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2):39-46.
[3]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74-79.
[4]朱啟臻.新型職業農民與家庭農場[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57-159.
[5]魯先鳳.中國現階段農業雇工的特征與成因簡析[J].理論月刊,2008,(12):154-157.
[6]唐祥來.“四化同步”背景下的農業勞動力替代轉移[J].現代經濟探討,2013,(7):53-57.
[7]速水佑次郎,神門善久(日).農業經濟論(新版)[M].沈金虎,周應恒等,譯.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84-114.
[8]舒爾茨(美).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5-21.
[9]徐增文.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與農業勞動力的流失[J].中國農村經濟,1995,(1):51-53.
[10]余禮信.對農民務農或務工行為選擇的實證分析[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3,(4):83-85.
[11]萬寶瑞.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趨勢與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14,(4):4-7.
作者簡介:楊珂(1991-),男,安徽宿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