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玲莉
摘 要:為適應“促進有效學習”課堂變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美術課堂將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開放性和立體性為主,讓學生大膽想象,挑戰傳統,轉動屬于自己的美術天地,加強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創新;美術;實踐;想象
由于當前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基本以認知、技能為中心,以教師講授,示范教學為主,造成“概念化”教學趨勢,學生對美術課堂無法提起興趣,因此,如何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美術的魅力是一個問題。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發揮自己,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那首先就是要改變上課教學模式,突出新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我以制作面具為上課內容。
把教學分為三個環節:(1)感受面具;(2)制作面具;(3)反饋面具。將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首先,我對現有學生的學情進行了摸底分析,并在美術課程標準下,對本課目標進行梳理,確立了學習的重點就是讓學生運用綜合材料表現“有表情的面具”,難點是如何通過五官變化來塑造它,當目標、重點、難點明確以后,學生的學習就有了主心軸。
在感受面具環節,我舍去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多講的形式,直入主題,通過四張表情豐富的圖片,立即拋給學生一個“大包袱”:用你所帶的材料,設計制作一個“有表情的面具”,時間為5分鐘。瞬時,學生懵住了,一節課,沒有老師的任何輔助,就讓他們去設計作品,而且還是5分鐘,學生不適應了,等大部分學生回過神來,開始抓緊時間嘗試了,我在學生中間,觀察他們的實際制作情況,看哪些是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結果,我發現部分學生做的面具,表情很平淡,根本看不出面具所要傳達的情緒,抓住這一普遍問題,我隨即從學生中找出兩件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個有表情,一個幾乎看不出表情,問學生:哪件面具更好,大家更喜歡?為什么?學生通過直觀的對比觀察,意識到做面具五官的變化是重點。
教師要把課堂的主陣地還給學生。教學中,如果大部分時間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是觀眾,那么,教師的演技再好,學生也有視、聽覺疲勞的時候,所以,教師要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活動的策劃都圍繞著學生進行,這樣,課堂的面貌才會煥然一新。因為,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被激發了。
有了初次嘗試與啟發,接著,我引入一小段儺戲面具視頻,讓學生邊看邊思考:人們為什么要戴面具?面具有什么作用?儺戲面具給你怎樣的感受?你從哪兒得到這樣的感受?學生開始帶著問題有目的地看視頻,通過相互交流,了解面具給人們的各種感受,主要源自于它夸張的五官。那么,除了儺戲面具,你們還見過或買過其他面具嗎?它和儺戲面具有何不同?一時間,學生掌握了主動權,和之前老師灌輸的不同,他們開心地介紹,像萬圣節類的面具,給了他們幽默、輕松、搗蛋的意味,而用于祭祀的儺戲面具則給人詭異、神秘、莊嚴的感覺,不同用途的面具,不同的設計風格,就在學生互動中總結出來。學生還自然而然地提到他們想設計什么用途的面具。
通過以上的做做、看看、議議,在接下來的制作環節,我給每一小組各發一個用各種材料、方法制作的表情面具,把以往教師事無巨細的講解,變成了讓學生摸摸、看看、拆拆、裝裝等,并自己去尋找制作面具的方法、材料,很快,各組答案都揭曉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的時間不到一分鐘,答案就全找到了,要是由教師詳細講解,遠不是五分鐘所能解決的,之后引導學生再看看剛上課時做的表情面具,提醒他們:怎樣修改,你的面具會更有表情,材料的裝飾也更加巧妙?余下來的大量時間,讓學生充滿激情與創意地制作面具,也就水到渠成了。
課堂結尾處,我拋磚引玉出示了三張有代表性的面具:三星堆縱目面具、威尼斯面具、圖坦卡蒙法老面具,在學生驚奇的目光中娓娓道來:面具不僅是一種罩在臉上的覆蓋物,它的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你想了解這些奇特面具背后的故事嗎?請同學們課后去查找相應的資料。
教學還要遵循一定的科學規律。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讓他們在內化的基礎上帶著問題作進一步交流與探索。像本課中讓學生五分鐘制作面具,它不是課堂追求的表面形式,是教師為學生創設的一種嘗試,讓學生自己先學,而學習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則成為接下來師生需要共同解決的重要內容,如果教師還是傳統、滔滔不絕地講解,那么,隱藏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問題也就得不到充分呈現,“教是為了不教”,愿我們的美術課堂在新形勢下的轉型中,能更好地促進師生共同成長與發展!
總之,只要堅持在美術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就一定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就一定會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尹少淳.小學美術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