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麗
書能養(yǎng)心,書能益智,書能陶冶情操,書能增長知識,提高寫作水平。幾年來,通過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探索與實踐,把自己的做法與同仁分享。
一、以課文為出發(fā)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怎樣才能把孩子的目光從電視、網(wǎng)絡甚至各種游戲中拉回到書本上來?使其不安分的心靈如何走向平靜?思考再三,覺得還是依托于課本,盡量把平淡的課文變得生動,把單一的信息變得豐富,再加上老師個人的知識修養(yǎng)、手段的靈活多樣,嘗試著去做,一定會收到效果。
1.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章出自名家之手,這樣,有必要介紹作家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他(她)的代表作品,為學生日后的大量閱讀起到一個導向作用。《跳水》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我在介紹了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幾個代表作品后,為學生提供了《鯊魚》和《世間最美麗的墳墓》這兩篇文章,學生對同題作品以及托爾斯泰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2.課本中,有些文章是節(jié)選或者是改寫作品,如《燕子》一課,在學完課文之后,我便把《海燕》原文呈現(xiàn)給學生并助其閱讀。《赤壁之戰(zhàn)》《景陽岡》《猴王出世》雖是節(jié)選作品,但是由于是來自長篇小說,原文呈現(xiàn)有困難,為了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名著中的經(jīng)典故事。在之后的日子里,許多學生便把書帶到了學校閱讀。
3.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是贊美名山大川的。在學習文章時,我與學生共同交流此處風物的有關資料和文人墨客留下的詩篇。在學習《桂林山水》和《延安,我把你追尋》兩篇課文后,把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和《回延安》這兩首詩全文推薦給學生,并進行了聲情并茂的朗誦。學生興趣較濃,甚至有些孩子情不自禁地動起筆來,開始寫詩了。
二、開辟課外閱讀,努力使閱讀成為一種學習定勢
學生有了初步的興趣,就說明他們已有了一種精神需求,有了豐富自己的愿望,我們要做到以下幾個自主:
1.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我們不要大包大攬為孩子選擇書目。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成人從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發(fā),想當然地為孩子選擇課外讀物,而孩子面對成人精心選擇的精神大餐,卻索然無味,那么,讀書的效果當然是可想而知。因而,我們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鼓勵學生自由展開閱讀活動。
2.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因而,我們應該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
3.閱讀時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比圍著老師轉有效多了,孩子們往往有新的發(fā)現(xiàn)而興高采烈地去讀。
4.自主呈現(xiàn)閱讀體驗。讀一篇文章或明白什么道理,或受到什么啟發(fā),都應該是孩子們自己的事。教師不應該以自己的領悟去代替孩子們的自身感受。
讓學生享有充分的閱讀自主權,經(jīng)歷一個自我探索、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習得的過程,從而有所感悟,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靈魂。為此,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形象且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的人物命運和喜怒哀樂等要求。關于這一點,鴻篇巨著自然影響巨大,但對于學生,那些短小的名篇佳作,更宜為他們把握學習,更易于迸發(fā)出情感的火花。
幾年來,我把通過自身閱讀所積累的適于學生品析的文章,定期推薦給學生,每四周進行一次交流。采用多種形式,或共同研討,或寫成讀書筆記,或辯論,或演講。學生閱讀收獲巨大,語言水平提高了,認識能力也較以前深刻得多,言談中明顯增加了文化的含量。教師是否愛讀書?能否身體力行?也會影響到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如果教師都沒有閱讀的良好習慣,那么可想他們的學生更不可能去閱讀更多的課外書籍。
另外,可開設美文欣賞課。如同每周一節(jié)的課外閱讀課一樣,不妨四周開設一節(jié)美文欣賞課。在這節(jié)課上教師和學生完全可以跳出日常授課的規(guī)范,自由發(fā)揮,彰顯個性。不過,選文一定要慎重,可一篇,也可同題一組,但必須是同段教師共同認可的人文性很強的文章。
學生的讀書面應更寬泛一些,語文教師容易更多地關注文學性的閱讀,而冷落了自然、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這樣的培養(yǎng)也容易走向一種極湍。需調(diào)整戰(zhàn)略,盡量讓學生“雜讀”,從而進行更為廣泛的文化積淀。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河南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