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進閣 董國亮
【摘要】冬奧會,全稱為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是國際奧委會每隔4年舉辦一次的世界性冬季項目運動會。冬奧會的主要賽事為適合冬季進行的冰上和雪地運動,如滑雪、滑冰等。冬奧會作為世界上最重大的冬季比賽之一,為承辦城市帶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關鍵詞】冬奧會;京津冀;一體化;影響
2015年7月31日,第127屆國際奧委會全體會議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投票產生2022年冬奧會的最終舉辦城市為北京—張家口。此次申辦是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后,我國申辦的又一項頂級國際盛會。北京和張家口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不僅對北京有著重大的意義,對于張家口這個歷史上著名的塞外山城也無疑是一個對外開放、促進發展的絕佳良機。然而冬奧會能為我們帶來什么?在分析歷屆奧運會舉辦費用的基礎上,研究2022年京張冬奧會預算賬本,冬奧會編制的預算規模為15.6億美元,政府補貼占6%;非組委會預算場館資本投資總額15.1億美元,據稱將大量引入社會資本。15.1億美元的場館投資中,65%由企業投資,其中三個奧運村投資100%由企業投資。預算收入為14.39億美元。從賬本上看,冬奧會本身不會直接賺錢,但是冬奧會對冬季項目的發展、中國競技體育結構以及京津冀一體化建設帶來的效益和影響將是長遠而巨大的。本項目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旅游市場影響和環境治理等四個方面探討京張冬奧會對京津冀一體化的影響。深入分析京津冀三地地理位置、產業結構的基本特征與優勢,探討借助2022年冬奧會的籌備和舉辦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的路徑。
中國的奧林匹克研究起步比較晚,先前土要集中在奧林匹克運動本身或單純從體育運動角度進行研究,2000年以后學者們逐漸從教育、經濟、政治、文化、奧運遺產和奧運場館設施建設等方面研究奧運會的影響。較有代表性的文章為:2004年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發表《北京奧運會與奧林匹克教育》提出教育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本質特征,通過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奧運會的目的,奧運會與教育相互結合不僅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還有助于人的協調發展。在經濟方面,2003年馬濤在《天津體育學院學報》上發表文章《奧運會的經濟價值分析以及對北京舉辦奧運會的借鑒意義》探討奧運會對主辦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成為舉辦城市乃至東道國經濟迅速發展的良好契機。體育和政治始終存在不可割舍的關系。2003年劉明輝分析北京承辦2008年奧運會的政治意義和經濟價值。奧林匹克具有豐富的文化,這種文化來源于古希臘,任海在《奧林匹克全球化與文化的多樣性》中表明在動態開發的文化體系中,奧林匹克不斷吸取各個民族的文化,從而不斷充實自身內容。李慧林、王潤斌在《論北京奧運會遺產及其可持續發展》一文中提出“北京奧運會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北京奧運會所形成的遺產(主要是物質形態的遺產)能夠與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協調一致。林顯鵬教授撰寫的《現代奧運會體育場館建設及賽后利用研究》總結了奧運會場館賽后利用的基本模式及成功經驗,提出了奧運會場館建設與運營的趨勢及擴大經濟效益的策略,如開發場館無形資產等。林顯鵬教授與國家體科所鮑明曉研究員等在《奧運舉辦城市體育場館的建設、運營與管理》一文中論述了體育設施在城市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并總結了往屆奧運會的場館建設與賽后利用的經驗教訓,提出了現代奧運會場館在建設和運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相關建議。
為了舉辦索契冬奧會,普京政府花費了創紀錄的510億美元,3000億人民幣,這樣的巨額成本固然是個驚人的數字,但同樣必須看到的是,這一數字包括了政府為奧運進行的基礎建設的費用,而這一費用在總投入中占據了最重的比例。以索契冬奧會為例,主辦方稱被直接用于奧運賽事的是60億美元,其他資金都用在了勢必進行、并且將長期使用的基礎建設和開發上。普京早就想把索契打造成黑海明珠,希望借助冬奧會帶動起索契及周邊整個高加索地區的經濟發展,提升相關的交通和服務水平,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招攬全球游客的同時,將日漸龐大的俄羅斯中產階級群體的旅游支出留在國內。無論奧運還是世界杯,都是很大的一盤棋。其產出價值不能僅以轉播權、門票和旅游收入衡量,它所(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起到的城市形象展示、相關產業推動和創造新的產業鏈、城市配套設施建設和擴大就業的功能,無一不是附加值極高卻又很難被準確估算的收益。舉辦京張冬奧會的目的,很大一部分也遵循了索契的思路。張家口已經擁有良好的氣候條件,無論是降雪量、降雪厚度、氣溫還是風速,都很適合開展高端競技滑雪;它也已經有了可觀的場地條件,崇禮和赤城等地的滑雪旅游產業的硬件也已經較為完善,并且十年來已經有過多次舉辦國際滑雪賽事的經驗。它們現在最缺的,正是一個重大賽事宣傳和提升品牌的平臺。奧運場館建設和基礎設施投資將是主要驅動因素。京張高鐵預計在年內開工,通車后從北京到張家口僅需40分鐘;此外,張崇輕軌也正在編制,可研報告,對接通車后,崇禮縣將融入北京一小時經濟圈。正如2008年夏季奧運會,北京范圍的污染和三高企業向外搬遷,才緩解了大城市病的壓力。本次申冬奧成功將會進一步加快京津冀產業合理布局步伐,促進當地金融、信息等服務業發展,更凸顯北京作為政治與文化中心的地位,同時天津濱海新區與河北的曹妃甸等區域的環渤海交通戰略優勢也將得到進一步凸顯,之前的存量基礎設施優勢與投資將得以發揮作用。目前房地產與地方政府債務使得以銀行為主的融資體系風險大大提高,股票和債券市場等也存在一定的風險,但資本市場的震蕩調整也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此情況下,奧運經濟將會作為國家推動投資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力方式拉動投資與消費。這也為京津冀大經濟圈的加速發展帶來機遇。可見,張家口和北京的利益契合點就在這里。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為該省帶來了至少5000萬加元的稅收,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了20萬個就業崗位,同時還催生了800個新企業。2014年索契冬奧會也同樣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由于籌辦冬奧會,索契所在的南部地區工業增長速度高達7%,為當地創造了56萬個就業機會。而據初步估算,2015-2022年,京張聯合申辦和舉辦冬奧會,將為張家口帶來近百萬個就業崗位。目前初步估計,申辦冬奧會將會給張家口帶來350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增加20萬個就業會,同時為地方帶來數十億元稅收。冬奧會舉行之后,隨著張家口滑雪場日趨成熟,冰雪小鎮的概念也會慢慢興起,這會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冬奧會的舉行,將改變京津冀三地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大發展,真正惠及民生。2015年7月27日,中國首部區域空氣質量中長期規劃《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控制中長期規劃》編制工作正式啟動,京津冀大氣治理被正式提上日程。此外,7月22日,北京、天津共出資8.6億元支持河北四地治理大氣污染。201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治理投入總金額將達59億元。
舉辦冬奧會讓人們更為期待的還是大氣污染治理,這也將加快京津冀地區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經歷過2008年奧運會的人們還記得“北京藍”,現在更期待冬奧會的“北京藍”。藍天白云的背后是京津冀地區對于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的努力,合理的產業布局和結構能夠在環境最大承載量內創造更多的價值,也能對環境做到最大的保護,這就需要京津冀協同發展來調控。“北京藍”既是冬奧會的目標,也是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