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楠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會議提出要全面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智慧城市作為四化協調的戰略結合點,無論是從經濟上、管理上、服務上、文化上都為“美麗中國”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本文以智慧城市評價系統的理論基礎與該評價系統的設計原則,最后落腳到智慧城市評價系統的構建。
【關鍵詞】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經濟
一、智慧城市評價系統的理論基礎
1.智慧城市的內涵
關于智慧城市的內涵,我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另一個方面進行解讀。從廣義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同工業城市、信息城市和數字城市一樣,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高級階段,城市展現出綠色和諧、賞心悅目、市民全面發展的一種理想狀態。但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內容是對城市智慧化程度進行評價、分類分析并建立智慧城市分類評價模型,對智慧城市以狹義的形式進行定義。即智慧城市是伴隨著物聯網、元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以“智慧基礎設施”、“智慧應用”、“智慧產業”、“智慧治理”、“智慧保障力”等為主要內容,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管理和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智能化城市。智慧城市不單單是一個純技術的概念,智慧城市涵蓋了信息科學、系統科學、地理科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許多學科,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新興領域,與傳統城市相比較有很多不同之處,是一個全新的城市發展概念。
2.智慧城市系統構成
通過對智慧城市概念內涵的分析可以發現,智慧城市的發展與現代工業化城市發展的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通過綠色、高效、創新、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尋求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而不是不顧后果地爭奪資源。智慧城市是信息技術發展至一定水平城市必然進入的階段,對于目前城市發展面臨的人口膨脹、環境破壞、資源緊缺等瓶頸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包含經濟、科技、生活和環境四個方面。
(1)智慧經濟
城市是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綜合載體,其中經濟是城市功能的主要體現和職能的重要組成。智慧城市的經濟方面應當體現為智慧的經濟結構和高水準的經濟產出,通過綠色、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零污染零排放最大程度降低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及經濟水平的穩健增長。
智慧經濟系統依賴綠色生產技術、綠色管理技術、綠色能源技術的發展:即從生產源頭控制污染,利用綠色環保的生產工藝盡可能減少污染物,及時回收利用廢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通過科學地組織生產活動,優化生產工藝,盡可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開發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減少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同時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保證經濟穩步前進的同時不能破壞生態環境,盡可能保持生物多樣性,實現人和自然共同發展。
(2)智慧科技
智慧城市的科技系統通過對城市內各個感應裝置和信息處理平臺,實現對大氣、水源、排污系統等信息的全面感知,及時智能識別和分析處理感知到的數據積極做出響應;通過有線寬帶和無線網絡將城市中的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充分連接起來,實現全面互聯互通,幫助市民從更高的層面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改變城市的運作方式;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平臺對收集到的海量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處理,系統而全面地發掘城市運作存在的缺陷,優化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協同運作能力,同時讓市民“智慧”地參與到城市的管理中來,提升系統決策和應急指揮的能力,進而實現城市各關鍵系統與市民之間和諧高效的運作。
(3)智慧生活
城市的發展不僅依賴于基礎設施的建設,越來越依賴于高學術水平、高創新型人才在知識創新和運用上的碰撞,市民不再是簡單成為被管理的對象,而是城市建設的積極參與者。智慧城市借助物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強化市民參與到城市的管理和運作的過程中,匯聚公眾的智慧,激發用戶開放創新,從而推動城市全面和諧發展,更好地提升居民的生活體驗。因此,智慧生活方面應當包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方方面面,如交通、醫療的便利程度、公共服務的滿意程度和生活安全感等。
(4)智慧環境
智慧城市的理念是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和諧共處,且智慧城市的建設又將發過來促進環境的改善,實現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通過視頻、RFID、紅外設備、衛星等傳感器全面感知城市大氣、飲用水源、森林生態補償的變化,及時準確地傳輸至信息處理中心,利用生態分析模型、決策支持系統、云計算等實現實時監控和智能處理,營造一個自然清新的居住環境。同時,綠色科技和相關設備的運用將促進節能減排,城市低碳發展,在人與自然的博弈中找到新的平衡點。
二、智慧城市評價系統的設計原則
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對其發展程度進行評價也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它涉及到城市智慧化的各個方面,因此在構建智慧城市發展指數評價體系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智慧城市發展指數評價指標的選取要從智慧城市基礎理論出發,準確的反映智慧城市的實質內涵,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智慧城市真正的發展狀況。指標的分類、數據的采集、指標權重的確立、指數的計算等要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并保證評價結果的合理準確,做到有理有據,真實可靠。
2.系統性原則
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城市系統的各個方面,是有多個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城市智慧化各評價指標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作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共同反映城市智慧化的發展程度。系統性原則要求評價過程要有整體和局部相結合的觀念,盡量做到指標全面而不冗余。
3.層次性原則
智慧城市發展指標體系包涵城市智慧化系統的各個方面,指標體系由多層次結構組成,每層分別反映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內涵和特征。層次性原則體現了指標體系由整體局部,由具體到詳細的遞進關系。另外智慧城市發展指數的計算過程也是由最底層統計指標演化而來,有著十分緊密的層次關系。
4.可操作性原則
目前關于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研究有很多,提出的一些有價值的指標在現實當中很難找到數據進行量化操作,使得智慧城市評價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指標的選取必須符合可操作性原則。另外指標的數據應盡量采用國家統計年鑒或其他權威部門發布的數據信息,減少主觀臆斷的誤差。
三、智慧城市評價系統的構建
1.構建思路
根據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充分考慮智慧城市的內涵和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城市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未來的建設目標,先系統分析智慧城市評價體系的框架,將影響智慧城市發展狀況的諸多指標列出,將其劃分層次,逐層分解,最終得到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架構。在分解的過程,盡可能將所有相關指標逐個列出,運用相關分析法對初始指標進行逐個篩選,盡可能降低指標之間的相關程度,使其涵蓋的范圍相互獨立。并且在不斷地對指標系統進行不斷地完善后,最終得到一套科學可行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2.智慧城市評價系統的構建框架與內容
依據智慧城市的具體內涵與相關系統構成,結合國家政策,聯系城市現實狀況,對指標體系進一步細化。構建出涵蓋的三類指標維度的智慧城市指標體系,于是構建智慧城市評估指標體系框架。具體的內容如下:
智慧基礎維度的分解:智慧基礎維度覆蓋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和設備兩大關鍵要素,考慮參與要素的重要性,可將智慧城市建設的總要素分為兩大類,即技術類(非物質類因素)和設備類(物質類因素),構成指標為技術基礎特征指標和設施特征指標。智慧目標維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智慧管理要素可拆分為主導智慧城市建設方向的政府管理能力,反映城市運行管理績效的城市管理能力指標,以及體現智慧城市健康持續發展的生態智慧管理指標,為了保證智慧服務維度下的指標不存在交叉,我們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將智慧服務維度拆分為個人服務和企業服務。智慧保障維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設準備階段、建設階段、完成階段以及最后的運營階段,都離不開智慧保障維度內指標的控制及保障作用。智慧保障維度包括強調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參與保障特征指標、突出智慧城市建設主管部門重視程度的維護保障特征指標。
至此,我們構建出智慧城市評估指標體系的整體框架。
其中,智慧基礎類指標由技術基礎和設備基礎兩類指標構成;智慧管理類指標由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兩類指標構成,其中又可分為城市管理能力、建設運營管理、個人服務和企業服務四類指標構成;智慧保障類指標由參
與保障和維護保障兩類指標構成。
參考文獻:
[1]李賢毅,鄧曉宇.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電信網技術,2011(10):43-47.
[2] 毛艷華.基于S0P模型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及評價體系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2(11):11-16+74.
[3] 顧德道,喬雯.我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2(10):79-83.
[4] 鄧賢峰.“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發展研究,2010(12):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