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莎莎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職業教育的發展也隨著社會的需要在不停地發展。各個國家、各個地區都在尋找一套適合自身經濟發展模式需要的職業教育體系。本文將通過實例來闡述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職教園區;多樣化;發展
職教園區建設,在初步發展階段,主要汲取工業園區建設的靈感,形成依托型、共建型建設模式;在快速發展階段,從聚合經濟的視角,形成經濟助推型、互動發展型、多元互動型建設模式;從城市空間管理的視角,形成職教城型、城市新區型、城園結合型建設模式;在理性發展階段,主要從集團化辦學的視角,形成政府主導型、行業主導型建設模式。職教園區建設模式的構建,應突出多樣化、開放化,注重特色化,嘗試虛擬化。
一、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特點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區職業教育緊緊圍繞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布局,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方針,大力培養面向一線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需要的技能型、技術型人才。特別是2007—2009年,我區在全國率先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計劃,建立起首個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職業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形成我區職業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基本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職業教育多元辦學的格局;基本形成了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中、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與普通教育相溝通,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覆蓋市、縣、鄉、村的職業教育體系,為社會輸送了大批有一技之長的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
(二)職業教育辦學規模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進入全面提升質量的發展階段一是高等職業教育基本完成規模增長,進入內涵式發展的轉型期。2009年,我區普通高等學校的高職高專教育住校生數已達289695人,占全區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54.8%,高等職業教育已占據廣西高等教育體系的半壁江山。二是中等職業教育(包括技工教育)經過一段時期的恢復,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中等職業學校(包括技工學校)與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數量比例達到1∶1以上,基本實現了中職與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與規模大體相當的目標;技工學校校均學生人數名列全國第5位。三是職業教育內涵建設不斷加強。一校多制、企業校區、企業辦學、職教集團、車間進校、企業課堂等多種辦學模式取得突破;職業教育在國家和自治區級示范院校建設、特色專業建設、精品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雙師型”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三)職業學校服務經濟社會能力不斷增強一是為社會輸送了大量急需的高、中等技能型、技術型、實用型人才?!笆晃濉币詠砣珔^職業院校向社會輸送畢業生892359人,其中高職313588人,中職578771人。截至2009年,公辦高職教育連續5年畢業生的就業率保持在92%以上,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中職學校畢業生連續3年保持在95%以上,且大部分在廣西就業。許多畢業生已成為企事業單位的技術與管理骨干,為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二是成為全區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笆晃濉逼陂g,自治區本級財政拿出4億元專項資金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通過這4億專項資金,組織實施了“振興職業教育九大工程”,開展了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下崗失業人員培訓、企業職工培訓、勞動預備制培訓、農村勞動者、大學畢業生等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為各行業培養、培訓了100萬二產技能型緊缺專業人才;為企事業單位在崗人員職業技能的提高培訓了60萬人,為農村培訓實用人才1000萬人次,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500萬人次,經過培訓后勞動力素質得到普遍提升。職業教育在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職業教育的兩大功能:就業與升學
從學生培養目的的角度來說,當前我國中職學校實際上主要具有兩大功能,即就業前教育和升學教育,而后者在人們的討論中往往被忽視。就業前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學校給予學生的主要是就業所需要的技術技能培訓;而升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畢業后升入高職或本科院校,學校要讓學生為參加相應的升學考試做好準備。
各地中職學校在這兩種功能上的側重不一樣。辦好就業前教育,需要雙師型師資、昂貴的實習實訓設備、理實一體化的教學環境,以及深度的校企合作,成本較高。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這些畢業生不愁就業;但是,從預期收入、勞動環境、發展前景、社會地位等方面來說,中職畢業生畢竟比不上高等院校的畢業生,這類教育對于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不具有吸引力。
升學教育滿足了部分渴望接受高等教育、支付能力有限而又面臨當地普通高中學位不足情況的家庭的教育需求。近年來中高職貫通培養的政策已經在全國普遍推行,部分省區甚而有本科院校定點招收中職畢業生的政策。雖然后者的覆蓋范圍有限,但是從調研的情況來看,這種政策的影響十分顯著。例如在課題組調研的某省,中職的對口高考本科指標全省超過2000人,升學教育因此成為該省各個縣中職學校的主要功能。而在另一個調研省,對口高考本科指標不足200人,在該省就很少看到以升學教育為主的中職學校。
撇開各級政府發展中職的政策目標不談,僅僅關注中職學校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話,我們看到,在激烈的生源競爭下,一個中職學校生源多不多、是否有活力,與其是否選擇了符合自身條件與區域特點的發展模式有重大的關系。辦升學教育,受財政投入等因素的影響較小,良好的學校管理是關鍵,因此中西部地區的農業縣的中職學校也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升學教育。與之相比,就業前教育在師資、設備、實習實訓、校企合作等多方面都有較高要求,在財政投入不足、其他融資渠道不暢的情況下,中職學校辦好就業前教育很不容易。
三、長江三角洲”的職業教育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城市地域范圍最廣、分布密度最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連綿區域。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意味著分工的細化和協作的深化。在經濟、社會、城市等各方面的作用下,長三角城市群是外商投資的主要選擇區域。從“長三角”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意識到需要有種新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1.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趨勢,由于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的轉變都對專門的技術人才要求更加嚴格。即使是同一層次的專門技術人才,也需要不同規格和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分化和綜合,技術教育向人文社會領域擴展,最典型的體現是現代服務業。
2.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形式的多樣化發展趨勢,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趨勢必然導致培養形式的多樣化。
3.高等職業教育的終身化發展趨勢,這主要是因為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更新的周期的縮短、產業結構調整及更新換代隨度快。從而需要職業教育的發展也要適應經濟的發展。“長三角”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模式按區域經濟統一規劃布局和分工協作,建立統一的高等職業教育大市場、優勢互補、聯合協作,促進高等職業教育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和配置,加速整合與重組,并以整體優勢參與對外競爭。
四、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開發區經濟新一輪的發展,更是離不開人力資源的支持,為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政府、企業紛紛加大了職業教育的辦學力度,比如走創建職業教育園區的道路,走校企合作,或者學校和企業聯手走集團化道路,這些發展模式為開發區人力資源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文中以蘇州工業園的發展、經驗來具體說明: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是成功的借鑒了新加坡、日本、德國的職教經驗,與企業緊密合作,成為培養技術人員的搖籃。一是組建董事會,充分利用外企管理優勢,由董事會根據需要,為學院大政方針進行決策和監督,從根本上保證學院的辦學方向與企業需求相一致。二是形成優秀的老師和顧問團隊,充分利用外企人才優勢,要及時根據產業結構的變化去調整學院專業設置,根據專業學生應該具有的技能和技術市場的變化,相應的對專業課程及課程內容的調整提供咨詢和建議。三是利用外企設備優勢,建設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訓基地,為職教發展打造一個良好的硬件環境。四是利用外企技術優勢,為學院培訓一批技術過硬的師資力量,針對性的為企業培養需要的人才,從而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實現雙贏。
五、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的發展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臺灣的工業和商業也迅速的發展起來,農業勞動力大量地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產業類型的轉變給臺灣的職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臺灣職業教育很有特色,在辦學理念上,宣傳“終身教育”觀念,強調以“重學力”取代“重學歷”讓受教育者明白職業教育跟大學的教育的不同,但是是同等重要的;在畢業方式上,實行學分制管理,使學校的學生可以采取“隨時進出”和“零存整取”的方式完成學業;在辦學方向上,根據企業需要和學生的個人條件,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這跟畢業上實行學分制是相呼應的;在教學內容上,重視傳統美德教育,更加注重職業技能的培訓。
臺灣職業學校管理方式也值得我們借鑒:在學校管理上,讓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這種注重家長參與的管理方法,既提高了家長對學校管理教育的認同,也有利于促進學校在課程、培訓和學習上的合理規劃;在教學管理上,更是結合實際,注重因材施教,主要是臺灣教育局為了那些在初級教育階段就沒有升學欲望的學生,或者因為家庭困難等原因無法完成正常學業的學生準備的。為充分發揮這類學生的潛能,實行因材施教理念;在學生管理上,注重以人為本,老師跟學生是平等的,但是學生也要尊重老師,老師也要尊重學生。
在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政策上積極發展、投入上相對加大的大背景下,職業院校也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要辦出特色和水平,堅持按照(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市場需求走產學結合、內外結合的發展道路,才能實現辦學運作模式的多樣化,更加合理的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閑置。要緊密結合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行業性、區域性、時段性和外向性等特征,由過去的自我發展為主,變為現在的以社會需求為主,逐步建立,經濟多元化和辦學主體多元化相配套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與發展格局。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使得人盡其職,物力人力得到最大力度的協調,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抑制人才的浪費。
參考文獻:
[1]培養外企灰領的“西點軍?!薄K州工業園職業技術學院發展記實[N].中國教育報,2003年06月14號
[2]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探析 游玉桃,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 第10期
[3]從比較的視角探析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陳劍芬, 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2年 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