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鴻
【摘要】現階段關于人類社會演化的大多數論文多從制度演化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本文則分為人類(內部)因素和社會(外部)因素兩個方面對人類社會的演化進行更基本的演化動力分析。從內部因素包括基因層面與自我意識層面和從外部因素包括多樣化、存儲、連接及數學規律兩個方面,研究論述人類生活圖式演化變遷,并進一步對當前后工業時代的進一步演化做出分析預測。
【關鍵詞】基因自復制 自我意識 多樣化 生活空間圖式 復雜網絡
一、人類社會演化內外部動力因素本質簡要分析
本文從人類本身和社會外部兩個具有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進行人類存續演化的更為本質的因素分析。
(一)人類內部因素分析
英國演化理論學者道金斯認為生物的存續是因為基因的自復制存續的需要,基因是自然選擇的基礎單位,以基因進化的視角,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生物行為現象。基因通過在龐大數量上基因自復制與兩性繁殖所產生的遺傳漂變,提高人類及人類基因自身的最大化生存概率。
在基因自復制的基礎上,一方面,社會性動物發展處共情心理,能夠更準確敏銳地映射和解讀同類發出的信號,提高群體交流協作的功效,共情從而提高生存繁衍的優勢而強化鞏固下來,并且發展處許多高級的心理現象;另一方面,孤獨感作為群體聯接的心理沖動,作為一種效用獎賞,欠缺這種趕緊的個體的基因不具備物種進化的優勢,也會被自然淘汰。所以本文認為人是在效用獎懲機制的效果下,產生了人類的自我意識,以通過高效率的反饋機制提升人類個體和人類社會群體在多樣化環境中的生存概率。
(二)社會外部因素分析
本文的社會不僅僅指人類生活人與人相互連接作用的集合,而是指除人類個體外的一切外部變量因素。從外部視角看,人類社會的演化發展,是一個不斷提高對物質世界本質精細化認識的過程,一個不斷在具體環境變量下具體對待的更理性化思維的過程,并提升在相對很短時間內需對外界環境變化做出應對的綜合感性思維的決策水平。
人類社會能夠在過去已成事件的基礎上發展,最基本的外部因素之一是存儲能力的不斷提升,這既包括人類大腦的記憶存儲以及人類社會通過更好的存儲介質存儲過往發生事件的遺留痕跡。二是復雜多樣的外部環境變化優勝劣汰下的新的基因及其漂變和人類社會生活形態變遷所造成自相似基因庫的擴容和文化的多樣性。
在上述二者最基本因素的基礎上,通過連接造成后續階段的基因的兩性繁殖的更高的生存適應能力和人類文化的加速融合與新的涌現的演化。而基因和人類文化在龐大數量上的單獨作用和相互作用形式更體現出其越來越符合某些數學規律。這在一些計算機仿真研究中得到論證。
二、人類社會生活空間圖式概念及其研究意義
(一)生活空間圖式的概念
瑞士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將“圖式”定義為“一個有組織的、可重復的行為或思維模式”,是人類認識事物以及日常行為決策的重要依據與基礎。生活空間是一個在社會生活領域被廣泛使用卻沒有嚴格準確界定的術語,通常用以指一切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領域或范疇。依據城市建筑研究的視角和范式,將生活空間定義為:“容納各種日常生活活動發生或進行場所的總和”。
生活空間圖式是人類認知圖式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定義為“人類主體在與生活空間長期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實踐與學習對其所形成的一種具有一定概括性、穩定性和可重復性的整體認識和經驗結構。”它不僅可以指導人們日常生活活動的安排和組織,還可以幫助人們進行生活空間的選擇、組織和營造乃至創新和創造。
(二)生活空間圖式的研究意義
生活空間圖式長期被認為是世俗的、瑣碎的、繁雜的、個人化的和易變的,不值得深入思考與研究。但其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種獨特的符號體系,其研究對于人們了解一個歷史時期、了解人類生活進空間整體的發展規律、預測人類生活空間的發展趨勢和指導人類生活空間的規劃、設計和營造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人類生活空間圖式的發展變遷及內部與外部因素論證分
從個體看,各人生活空間圖式不會完全一樣,而在人生各個階段,其生活空間圖式也不盡相同;從群體看,不同的家庭、家族、民族、區域等等,往往也具有不同的生活空間圖式:而從整體,人類生活空間圖式則主要顯示出時代與文化的差異。
一個時代的人類生活空間圖式總是與這個時代的經濟社會與技術文化發展水平相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進步不僅是導致社會轉型和變遷的根本力量,也是促使人類生活空間變遷的主導因素。本文采取以上兩個因素為主要標準的劃分法,把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時代”:以采集漁獵經濟為主導的人類早期時代,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農耕時代,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工業時代以及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后工業時代”。
(一)人類早期的生活空間圖式及內部與外部因素論證分析
在人類早期,人們主要以采集、狩獵或打漁為生,直立行走和對工具與火的使用是這個時期人類取得的兩個重大進步。自然生活空間圖式的形成與自然在早期人類生活中無可取代的核心主導地位是分不開的。其原始意識形態和宗教往往以山川樹木以及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為崇拜物;其自然生活空間圖式實際上是這種自然意識、自然觀念的映射和反映。
從人類內部因素分析,這個時期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個體無法對抗事物分布作為離散型隨機變量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因此早期人類必須通過合作與分享才能聽維持最基本生存條件。在此時期,人類因為對工具的初步使用與改進,促進了神經網絡連接的深度,開始通過效用有一定自我與外在社會群體的區別。在浙江大學學者張弘的通過附帶同情和懲罰的公共品博弈模型計算機仿真研究中,發現通過合作與分享的親社會行為所具有的隨機性和不可逆性等克服降低個體生物性狀的適應度演化優勢指標,由其所導致的穩態從而強化共情等親社會因素。人類開始產生自我意識。
從外部因素分析,這個時期存儲介質匱乏,沒有或只有很簡單且少量的文字,用來積累生物個體的經驗,因此某些個體所形成的經驗以及技術大多通過口述傳遞給下一代,并因為隨機事件的擾動而多造成信息傳遞斷點。此階段人類并沒有大規模數量的遷徙而不能形成經驗知識與文化的多樣性,且因為交通和傳輸介質的不完全,信息的連接溝通不暢,融合并產生新的涌現需要經歷非常長的一個階段。
(二)農耕時代的生活空間圖式及內外部因素論證分析
此時,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人們賴以生存、生活的核心資源,人們以土地為生產對象和活動為載體。對土地的深深依賴造就了人們對土地普遍懷有深厚的感情和依戀的情結,并進一步反映在文學、藝術、政治、宗教等社會上層建筑與主流意識形態中。人地生活空間圖式塑造了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環境高度協調統一的關系。
此階段,人類內部因素中的基因與自我意識已進一步演化,并使人類社會形態產生質的改變,并進一步形成和完善人類的自我意識和塑造豐富多樣的宗教辯證思維觀念和社會文化。
外部因素方面,人類開始大規模使用文字記載生活事件經驗,并在采用多種介質存儲人類事物信息,而手工等復雜技術勞動進一步提升人腦記憶存儲容量。且人類通過大規模的人類遷徙形成多樣化的文化經驗積累,并主要通過經商和戰爭的形式造成多樣化文化與知識經驗的融合和演化,并在小概率事件上導致了歐洲的工業革命的發生,并進一步造成整個人類社會不可逆的復雜演化。
(三)工業時代的生活空間圖式與內外部因素論證分析
此階段,工業取代農業成為社會經濟的基礎和核心部門,社會化機器大生產取代了農耕時代的家庭手工操作成為主導的組織生產方式,工廠取代田地成為人們的主要工作場所…...集中化的生產帶來了人口的集聚和人口密度的提高,導致城市化現象;同時,社會分工和工作專業化的發展導致人類社會分化、分層現象日益明顯和嚴重。作生活空間圖式形成了高密度、高異質性、高流動性的現象和特征。
在內部因素方面,基因和自我意識等演化速度沒有跟上人類生產力與對事物更精細科學認知的速度,并造成基因和自我意識方面的慣例對人類更好享受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生產力的極大提高所滿足的人類精神效用的效果方面產生較多不利的影響。
在外部因素方面,人類存儲知識經驗信息的存儲介質產生根本性變化,并極大的提高了存儲容量,科學知識的告訴發展不僅進一步造成由于物質環境的多樣性更造成人文環境的多樣性,并進一步加大了人類影響因素的不確定性。而由互聯網及其他通信設備的產生,極大擴大了人類個體間與群體間的知識經驗的融合和演化,并導致新的涌現的出現。
四、當前后工業時代基于內外部動力因素根據復雜網絡理論的演化趨勢預測
從人類社會系統的最大特點來看,是生活空間圖式的演化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復雜關系。復雜網絡理論[4]提出了如多樣性、聚集度、社團結構、無標度及小世界屬性、自組織臨界、魯棒性等一系列概念、命題、基本原理及其相關的理論,是人們對于人類社會形態和生活空間圖式擁有了新的理論視角。宏觀方面使我們分析得出生活空間圖式演化既是“理性選擇”又是“自然演進”,微觀方面其演化通過數量上的連接與粘度從而導致其表現形態兼具“隨機性”與“確定性”,“魯棒性”與“脆弱性”。
后工業時代是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人類通過電子存儲設備及互聯網連接,以及大大超過人腦的計算處理能力,以及人工智能及機器人代替人類處理生活事物和工作負擔,人類生活結構出現了兩個明顯的重大轉向,1是休閑化,2是學習化。隨著生存戰略的轉變,休閑生活空間圖式越來越成為個人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保證和生活質量提高的關鍵;學習化生活空間圖式由于技術進步使得學習活動可以發生在人類生活的所有空間內,人類必須進行終身學習才能適應工作、生活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人類內部因素方面,基因已遠遠跟不上人類社會變遷演化的速度,更進一步加深了大腦在處理人類事物中的絕對主導地位。自我意識觀念通過人類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已開始逐步改善人的自我意識觀念。
在外部因素方面,存儲與連接介質以成為社會生活的基礎設施,通過互聯網的連接人類社會也產生出更多主流文化之外的亞文化,亞文化再進一步涌現新的亞文化表現形式。
五、結語
在人類歷史的漫長的演化期內,生活空間圖式作為人類社會文化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經歷了一個從自然到人工、從流動到定居、從群落到城市、從生存到體驗的不斷發展變遷過程,并行了相應的典型的代表圖式。本文將推動人類社會生活空間圖式演化的主要因素分為內部和外部兩方面,進行相互交錯作用的分析與論證,并結合復雜網絡理論用于現價段人類社會生活空間圖式的演化分析及預測,從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活空間圖式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提供相應的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M].中信出版社,2012.
[2]皮亞杰. 發生認識原理[M].商務印書館,1997.
[3]張弘. 人類親社會行為及其演化[J].南方經濟,2014.
[4]汪小帆,李翔,陳關榮. 復雜網絡理論及其應用[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5]杰弗瑞.戈比. 21世紀的休閑與休閑服務[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6]王偉杰,常波. 構建學習化社會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