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英語課堂教學方法也產生了較大改變,充滿新意的課堂提問方式代替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被動接受知識的形式。如何提問才能使英語課堂教學最有效呢?本人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如下幾點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希望為同行教學提供一些好的借鑒。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提問;有效分析;多樣化
一、問題的設置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蓖瑯拥脑捳f法不同,感覺也會有所不同。同理,同樣的問題問法不同,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樣,所以,英語教師一定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提問,以興趣點為切入點展開問題的探究。正如這一句諺語所說:“You cant wake a person who is pretending to be asleep.”同學們一旦不感興趣,必定不會積極投身到學習當中。為此,結合實際情況、教學內容,設置問題將同學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他們產生正面的情感體會,將提問的優勢真正發揮出來,促進同學們對題目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有助于同學們深入掌握學習內容,對啟迪他們的思維,掌握英語知識發揮積極作用。
二、提問的內容設置要有一定的梯度
俗話說“疑”是學習的開端,是思維的動力??茖W提問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創造力。提問需要結合實際方能凸顯價值。老師在預設問題時要遵循著由淺入深的原則,引導同學們積極思考。在對即將講授的內容進行問題設置時,注意循序漸進地將知識點融入其中,讓學生感受到問題間的銜接性,通過問題的設置,讓同學們在答題過程中鞏固知識,提高孩子們的能力。
例如,在分析“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一單元內容時,教師可結合課程安排設置問題:How do you study Chinese and English?鼓勵底子薄弱的學生回答,能夠將其中的關鍵詞回答出來即可。接著,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將關鍵詞組合成句子,或者針對學生提出的關鍵詞進行提問,比方說,當學生說出listening這一關鍵詞后,教師可提問“I learn Chinese by listening to...”,鼓勵學生利用此種句式更詳細地回答與之相關的問題,以此來豐富他們的詞匯量。因此,合理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確保提問實效性的同時,還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三、課堂提問要公平,提供的機會也要均等
提問藝術在初中英語教育中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而課堂提問的方式又是多姿多彩的,老師挑選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課堂提問方式才是最有用的。提問又是貫穿于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基本教學方法,英語課堂提問教學也要注重孩子們與老師間的良好溝通。問答的準則是法范圍要廣,要努力調動班級全部同學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均等的機會,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而不是選擇固定的學生進行回答。中學階段的孩子們正處在思維的敏銳期,對老師的言行舉止十分注意,提供平等的機會更利于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What food do you like best?”問題的設置時,可以讓同學們按照座位順序挨個回答,這樣能為全體學生提供平等回答問題的機會,在搞活英語教學氛圍的同時,提高同學們英語學習的參與度,也為高效率教學的建立提供的保障。
四、要觀察學生的反應,及時做好反思
英語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一定要及時觀察學生回答問題的反應,結合問題實際,多給學生留出一些思考的時間,對一些較為困難的問題,可以先讓一位學生回答后,再讓多位學生進行有效補充,或者集體展開討論。此外,老師也要及時對同學們進行適當的啟發和提示,直到孩子們將題目理解清楚。有時候,學生難免會回答不出來問題,這時候,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鼓勵,激發他們探究未知知識的欲望。多鼓勵學生有助于是提升學習興趣,強化授課效果。例如,當同學們回答問題時,老師要多用“great”“well done”等詞來提升孩子們的信心。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積極性,提升教學效益,進而做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環節是老師與孩子們在課堂最為直接的溝通方式,老師要把握提問環節,與孩子們發生互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對英語課堂提問環節藝術性的探討,實質是想提高提問效率,增加提問的趣味性,但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堅守提問原則與目的等最基礎的內容,才能在提問環節進行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徐霞.初中英語課堂提問中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J].新課程(中). 2016(07).
[2]李萱.初中英語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及提升策略[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13(04).
[3]錢芳.優化課堂提問,迸發思維火花——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談[J]. 考試周刊. 2013(75).
作者簡介:
趙婭(1988~),女,漢族,安徽懷遠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現就職于安徽省懷遠縣常墳學區張溝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