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夢娜
【摘 要】在上海市民公共服務平臺“市民云”關于“打開封閉式大門”的調查中顯示六成以上的居民反對開放社區,打開封閉式大門的預案受到了空前的阻礙。本文分析從私有資源共享化視角下,分析浙江居民對于開放封閉式社區大門的意愿的調查,以影響居民意愿的因素出發得出浙江居民能夠接受的社區開放資源的最大化共享模式。
【關鍵詞】私有資源共享化;開放式社區
1 研究評述
改革開放促進經濟飛速前進,城市的劃分也以社區為單位越來越私有化,占據了大部分的公共空間,也造成了很多問題。如社區生活與城市隔離、交通擁堵等。建設開放型社區和私有社區資源共享,但是民眾的個人利益與政府的利益相互沖突,導致了我國開放型社區的建設面臨阻礙。
2 概念分析
2.1 私有資源共享化
“私有化”,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用圍墻、柵欄包圍起來實現公共空間私有化并限制進入的居住區。”從物理空間的表征 來看,大門、圍墻、柵欄等防衛措施是其共同景觀,而安防嚴密,空間分割,內部私有、外部排斥是其外在表征。[1]
“共享化”共享即分享,將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權或知情權與其他人共同擁有.開放小區“共享化”,就是指將小區的大門和圍墻打開,實現社區資源共享。[2]
2.2 開放式社區
“開放式社區”這個理論,是作為新城市主義實踐應運而生的。“新城市主義”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美國興起。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就是:社區融于社區,道路融于城市。
3 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問卷發放對象為浙江省的社區居民,主要地點是湖州市、杭州市、紹興市、寧波市的個別安置小區,同時發現社區在開放過程中實施存在了許多問題。
3.1 居民意愿情況分析
通過調查,我們得知大部分的高檔小區是不同意開放社區的,而一些“舊社區”是愿意開放的。居住在“舊社區”的居民與我們反映到他們更希望開放社區帶來的是公共區域的統一管理完善,能給他們更加舒適的生活,而高檔社區的居民則表示不想自己花了“大價錢”的物業費“落空”。
3.2 居民對于公共區域的管理要求
對于公共區域的管理,32.74%的人選擇了應該加強“社區監控”,29.37%覺得應該加強“社區警力”,其余的才是“服務設施”和“社區綠化”。說明安全始終是開放社區的首要任務,所以加強必要的社區監控和社區警力是重中之重。
對于公共區域的利益分配方面,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政府統一管理并且分配權力”,其次是“政府統一管理不分配權益”。政府方面的管理對于公共區域的管轄至關重要,而利益的分配方面可分配也可不分配,但最佳的是給予居民一些補償機制以及鼓勵措施才能使得政策更加順利的開展。
而在道路管轄方面,大多數人都是選擇“非常有必要”和“有一定必要”,絕大多數人認為限制車速和明確車輛的出行時間是很有必要的,這才是解決交通問題的一大方法。
3.3 居民對于開放政策的保障要求
對于居民來說“保障公共安全,完善監控系統和照明系統”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明確法律界定,推出補償措施”、“明確規定車輛出行時間段以及通過窄密道路時的車速”以及“依法行政,不強制,逐步分類推廣開放式小區”。在居民的心中,社區的安全與否可見是至關重要的,其次是方便,再其次則是補償激勵的手段問題。
3.4 居民對于城市建設的要求
大多數人在公共道路規劃上選擇的是“居住樓房呈兩三個組合成居住組團,組團之間設置城市公用道路”,其次則是“小區由多條貫穿的城市道路劃分成片”。
在社區功能選擇方面,“日常生活便利”是人們對于開放社區后首要的功能選擇,而其次分別為“出門便利”、“停車便利”、“休閑”、“生態”。說明人們的生活品質質量越來越高,追求的是生活的快捷以及便利,也正應證了“開放社區”應該增加給生活的是一種便利的因素,而不是成為一種負擔。
對于邊緣社區與中心鬧區應該采取逐步開放的問題,“不占據交通要道的地方先可以不打開”、“將住區內主要道路、公共空間、公共設施適度開放”都是有一定必要性的。這也充分證明了之前“半開放封閉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
4 問題與對策
從上述調查,可以得出以下問題的存在:
1)居民對于“開放小區”的認識不夠
在調查中發現,有許多居民對“開放社區”這個詞很陌生,而且居民對這一政策有所誤讀,認為所有小區都要拆圍墻。
2)設施不完善,居民心中有顧忌
如今小區安全正是居民最為擔心的問題,除了小偷小盜的問題,小區封閉最主要的對象其實就是關于車輛出行的問題,開放社區帶來的就是車流量的加大,而車輛出行會導致位未知危險的出現概率的加大。
3)補償力度欠缺,利益受損
業主將小區私有資源共享變成公共道路之后,給業主也會帶來一些經濟利益的損失,從而會導致業主的不合作、不主動的態度。
對此我們提出了一下對策:
1)加強宣傳力度,普及開放觀念
在宣傳途徑上,首先,政府相關部門可利用媒體宣傳開放社區的內容以及其作用;其次,相關部門可加大公共場所宣傳力度,利用公交車站點宣傳窗、公交車上移動電視投放開放小區的宣傳廣告使更多居民了解開放社區的相關內容。
2)增強管理制度,消除居民的心理障礙
完善樓道內的監控設備,加強社區的安保警力,每時每刻都有人值班巡邏防范危險。加強物業在其中的作用,完善衛生保潔、夜間照明以及公共區域的綠化管理。
3)政府制定相關政策,適當進行政策傾斜
從法律上講,政府要協商推進,比如與小區業主大會進行必要的協商,還要進行補償。補償應包括退回土地使用權剩余年限的土地出讓金、給小區居民帶來不便的補償以及由此給居民帶來不便進行的補救措施,包括如噪音、污染等一系列問題。
4)組團居住,化整為散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在公共道路規劃上,多數選擇的是“居住樓房呈兩三個組合成居住組團,組團之間設置城市公用道路”,這樣就大大避免噪音,污染,安全等方面的問題,而且購物便利同時也也有效的減小了交通壓力。
【參考文獻】
[1]侯利文.走向開放的街區空間:社區空間私有化及其突破[J].學習與實踐,2016(5):103-112.
[2]丁文靜.新城市主義的人本理念及其在中國的應用[J].城市問題,2006(3):89-93.
[3]張崇.從居住區到城市歷史景觀:水亭門社區文化闡釋[D].浙江大學,2015.
[4]中共中央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課題組,張志明,鄭琦.小鄰里實現大共享——南通市崇川區社區建設的探索及啟示[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12):38-42.
[5]吳生波.我國城市規劃和管理存在問題的研究[D].河南大學,2013.DOI:10.7666/d.D371202.
[責任編輯:田吉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