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廉,蘭州市第十九中教育集團管委會主任,正高級教師,金城名校長,甘肅省政府教育督政專家,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982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數學系,同年到蘭州市第十九中學工作,2001年開始擔任該校校長,2007年兼任蘭州市城關區金城關回民中學校長,2011年兼任蘭州市城關區教育局副局長,2014年擔任蘭州市第十九中教育集團管委會主任。發表省級以上論文10余篇,主持并結題省級以上課題5個。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快縮小教育差距。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而進一步推進教育集團化辦學是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的有效措施。集團化辦學是以行政指令為主,兼顧各學校共同意愿,將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學校組成學校共同體,以名校為龍頭,在教育理念、學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術、教育評價、校產管理等方面統一管理,實現管理、師資、設備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由名校長和各校區校長組成決策機構,在這里我們稱之為集團管委會。集團化辦學首先能實現資源共享,節省成本和費用;其次是達到優勢互補,提升運作和管理效率;再次是提高了學校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因此,著力推進集團化辦學對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
教育均衡發展,是關系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整體戰略問題。從個體看,教育均衡指受教育者的權利和機會的均等,指學生能否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均衡發展、全面發展;從學校看,教育均衡指區域間、城鄉間、學校間以及各類教育間教育資源配置是否均衡;從社會看,教育均衡指教育所培養的勞動力在總量和結構上,是否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當前人們關注的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主要是指我國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同一地區不同學校之間、同一學校不同群體之間的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為了體現教育均衡,各省市作出了相關措施,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以蘭州市城關區為例,面對義務教育發展中出現的擇校熱、大班額、學區房等人民群眾不滿意的現狀和突出問題,圍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義務教育發展的要求,以及《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關于“發揮具有優質資源的公辦學校輻射、帶動學習,采取與薄弱學校整合、重組、教育資源共享等方式促進薄弱學校的改造”的規定,于2012年提出建立“政府主導、學校協同、資源共享、特色銜接、共同發展”的多模辦學機制,積極開展區域資源共享、學段銜接和集團特色研究工作,圍繞學生素質發展這個核心,由區教育局牽頭嘗試多模辦學和集團化辦學方式,促進城關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013年12月31日經城關區委區政府批準成立,由原蘭州市第十九中學、蘭州市第四十三中學、蘭州市第四十一中學、蘭州市城關區金城關回民中學四校組建蘭州十九中教育集團,形成武都路、下溝、木塔巷、河北四個校區,由原來四所學校的校長、副校長、書記組成集團管委會。按照區委區政府要求,實現了五個統一:人事管理統一、經費管理統一、教育教學管理統一、資源配置管理統一、考核獎罰開展統一。
人事管理統一,是指由區教育局負責,指導集團做好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聘任、交流工作,制定實行集團師資配備傾斜政策,按崗位要求配齊教學及管理人員。由集團管理委員會負責,制定《教育集團人員管理辦法》,探索集團內部競聘上崗、統一培養、定期交流和崗位調整退出機制,定期按一定比例交流副校長、中層管理人員,實行走校授課和教師交流制度,在原單位人事關系不變的前提下實現集團內部人員的柔性流動。
經費管理統一,是指由集團負責制定公用經費一體化管理制度,建立集團經費年度預算制度和校區教育教學經費開支限額審批制度,校區爭取資金、設施可傾斜使用,區教育局負責定期做好集團及各校區資產審計和會計監督工作。
教育教學管理統一,主要指建立集團內部教育教學工作一體化管理制度,教學計劃統一制定、教學過程統一管理、教學質量統一監測、師資統一培養,搭建集團教研培訓工作平臺,建立跨校師徒結隊、學科大教研組、網絡集體備課等工作機制,積極探索符合教育體制改革方向的教育教學評價制度,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和特色教育教學模式的共建共享。
資源配置管理統一,是指集團負責建立資源統一配置、統籌使用制度,統一申報基建和設備采購項目,統一管理、合理分配校舍、操場、設施設備、圖書資料、校外活動基地等軟硬件設施,促進資源最優配置;整體規劃學校文化建設,實行發展目標、教育理念、校訓同一,塑造形成對外統一的集團文化品牌。
考核獎罰開展統一,是指集團負責建立了內部統一模式,制定了管理、教學、后勤崗位等評價辦法,分學期和年終兩次考核評價并予以獎懲。
二
集團確立“培養具有豐富的科技與人文素養,富有開拓創新精神與較強實踐能力,身心健康與人格健全的內涵發展型優秀中學生”為人才培養目標;以“明德行、厚基礎、寬視野、有特長的學生”為辦學目標;倡導“面向全體,人人成功”的教學觀念,以期實現學生、教師和集團各校區的共同成長。
集團以深化“三師一建”(鑄師魂、樹師德、強師能,創建文明和諧校園)為工作核心,展開集團的各項工作。集團視教育質量為生命,視“師能”為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通過結對幫扶、分層培養、創新教學、深化教研四個方面切實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在重視教師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的培養、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和校本培訓的基礎上,具體通過“培養、培訓、競賽、評優、交流”五大機制,發揮名校長、名師、名班主任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開展“青藍”工程和“名師”工程建設,落實蘭州市教育局“千進八百”教師培養計劃和城關區教育局“三百雙千”教師培養計劃。
結合集團教師隊伍專業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的實際,集團各校區為每一位教師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分層專業發展目標,要求新教師熟悉教學常規,具備良好教學能力,達到從“站上講臺”到“站穩講臺”的較快轉換;對五年以上教齡的教師,要求他們更新知識體系,加強反思實踐經驗,逐步形成教學特色,盡快從合格教師成長為骨干教師;對市區級教學新秀和骨干教師,要求以教科研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為重點,幫助他們樹立現代教育觀念,促使他們由“經驗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轉化。
集團實施“大教研計劃”,組建集團大教研組,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每年堅持組織開展公開課、觀摩課、優質課和說課、聽課、評課活動,引導教師備課要關注學生的想法和認識,學會換位思考,認真設計教案、教法和課件,推動學科之間、級組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集團各校區教導處負責監督、細化教學常規工作,根據考試和教學方面的情況反饋,對部分學科、部分班級進行跟蹤監控,促提教學質量;成立高效課堂實驗小組,以“同課異構”、問題探討、專題探究等形式,分專題開展高效課堂研討;積極開展互聯網+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加快微課的開發和翻轉課堂的探索。通過外派教師到廈門、重慶、鄭州等地參加微課培訓和集團內的校本教研等形式,力爭每位教師都能熟練掌握微課制作技能;通過開辦“教研論壇”、“教學大講堂”、“課題研討會”等活動,鼓勵教師參與各級各類課題研究和教學研討活動,以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以定期開展“青年教師展示課”、“集團杏壇大比武”等活動,研討課堂優化策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加快教師專業化成長; 集團各校區組建高效課堂教學實驗團隊,吸收上進心強、善于鉆研、勇于實踐、集體觀念強、基本功較為扎實的教師作為團隊成員。同時邀請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作為業務指導,定期舉行理論學習、聽課評課、專題研討等教學交流活動,團隊成員每年至少承擔校級以上高水平示范課一節,優先選派團隊成員外出學習和參加比賽。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探索,集團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成立集團以來連續4年獲得蘭州市教育質量優秀獎,蘭州市中考狀元1名,蘭州市中考第2名2人,第3名2人。下一步我們將在均衡的基礎上實現優質發展,同時與時俱進,繼續全面深化素質教育。首先在強化德育工作同時,加強社團活動的開展,繼續依托“寬厚課堂”,全面深化學生素質教育。在社團活動中,不局限于現有活動種類,增加勞動類、生活類和傳統教育等項目,讓社團活動接上地氣。其次活動參與面要廣,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適合自己的社團活動中去。最后要加強實效,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同時要繼續提升集團各校區學校品質,精心打造現代化學校、精品學校和特色學校,為我區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繼續努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