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仁
【關鍵詞】 數學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6—0100—01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是《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終身教育的需要。眼下,自主學習已成為教育新時尚,其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并正悄然改變著教師的教育行為,影響著師生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師要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使學生樂學、愛學、善學,既能掌握學習的客觀規律,又能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師益友。心理學表明,興趣對人的認知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學生一旦產生了學習興趣,就會表現出對學習自覺主動的行動、優先持久的注意、活躍而深刻的思維、高興愉快的情緒、堅持不懈的意志,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筆者是這樣做的:首先讓學生了解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我們知道數學相對枯燥乏味,較難掌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充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魅力與重要意義;其次關愛學生,讓學生從心底樂意學習教師所教的課程。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上做到愛護學生,讓學生感到教師的關愛,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進而增強興趣。
二、適時創設問題情境
毫無生機的課堂教學不僅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更會阻礙學生的發展。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不斷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學習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讓學生親近數學,使學生處于“憤悱”的狀態中。
如,教學“正多邊形和圓”一節內容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正多邊形和圓有什么關系嗎?怎樣就能做出一個正多邊形?”此問題的提出是為了創設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情境,激起了學生主動將所學圓的知識與正多邊形聯系起來,調動起了學生探索、研究的熱情,使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正多邊形與圓的關系上。
三、及時組織學生合作交流
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和個性化的過程,途徑是多方面的,而小組學習活動中進行討論、交流是一種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教材中的例題轉換成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由淺入深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
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書中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的情境圖,然后提出問題: a.通過分析情境圖說一說哪個分數大,哪個分數小。b.每兩個進行比較大小的分數有什么特點? c.從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針對這三個問題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對所學知識有了較深入的理解,而且還促使學生養成鉆研教材的習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概括、表達能力。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1. 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學生進行預習,可以有三種層次:第一種是課前看一看課本;第二種是看課本做練習;第三種是看課本后能夠自己簡單進行總結,找出自己的收獲或困惑。學生達到何種層次,與教師的堅持要求、督促檢查有關。
2.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閱讀時眼睛首先從書本或屏幕上感知文字或圖像的信息,然后大腦進行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等思維活動,并從中提取、處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
3.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思考是學習的核心,學生學習時遇到問題就要思考。一個學生學習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思考能力的高低,教師要通過實踐活動教會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學會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方法,能透過現象抓住實質進行分類比較的方法……教師要多思考,善分析,要通過不同的課型、題型,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思維品質。
總之,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教師應該從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努力營造寬松愉快的教育氛圍,積極尋求開放、生動、變化的課堂教育模式,使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學習的最高境界中去,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以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