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坤
身為父母,首先對孩子有撫養義務。除了個別拋棄兒女的無良父母外,絕大多數父母都能夠很好地履行撫養義務,提供物質條件幫助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但是,履行撫養義務僅僅是作為家長的最基本責任,若想保障孩子快樂健康成長,家長們不僅要撫養更要陪伴孩子,用親情傳遞和言傳身教帶給孩子物質之外的養育,使他們真正“長大成人”。
如果說撫養義務是法律規定的父母職責,那么陪伴義務則更多需要依靠家長的自覺。也正因為缺少強制性,有不少家長便僅以履行撫養義務為標準養育孩子,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義務。這樣做的問題有多大早就無需贅言,因缺少父母陪伴而導致心理問題或人身傷害的例子不勝枚舉。陪伴、陪伴、陪伴,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任何物質或形式可以替代家長陪伴的價值,陪伴理應是養兒育女的必須步驟。
然而,提到陪伴義務,總會有一些家長搬出這樣那樣的理由,來為自己疏于陪伴的行為辯護。諸如“工作很忙沒時間”、“賺錢養家太辛苦”、“家里事多沒心思”等等,都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的所謂理由,一條條看起來有理有據,實則荒謬站不住腳。試問,我們忙工作、忙賺錢是為了什么?最終還不是為了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嗎?而如果因此疏忽了對孩子的陪伴與教育,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無法健康成長,家庭幸福還從何談起?所以,父母以其他任何理由來逃避陪伴義務,都是極其不明智的行為,如此舍本逐末地追求金錢榮譽重于追求子女養育,日后必定會追悔莫及。
事實上,隨著社會對養兒育女的認識升級,父母對子女的陪伴義務,正在逐漸得到全社會的重視,相關法律法規已經開始嘗試將是否履行陪伴義務的監管納入法律范疇。例如,針對留守兒童這一最缺少陪伴的群體,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意見強調:不斷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機制,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加大關愛保護力度,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而在許多家長疏于陪伴子女的家庭中,雖然孩子們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留守兒童,但他們的陪伴缺失其實與留守兒童無異,同樣需要建立相關政策制度來保障他們的成長權益。
假如我們問一問那些被父母“冷落”的孩子們,最想要的是什么,答案十有八九都會是家長的陪伴。“好爸爸公約”為何讓人覺得很有意義,就在于它提醒了家長的陪伴意識,使他們履行陪伴義務多了一份自覺。當然,言出必踐才有意義,無論是簽下了“好爸爸公約”的父母們,還是曾經在口頭上或者內心里許諾陪伴孩子的家長們,都應當堅決踐行自己的承諾,在工作社交之余千萬不要忘記履行自己的陪伴義務,努力為孩子們在成長的關鍵階段,注入他們最需要的那份愛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