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萬軍
【摘 要】語感是語文學習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能夠反映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掌握程度的一種能力。極好的語感不僅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夠快速正確的領悟語句中真實有用的信息,還能體會、領悟到更深層次的內涵真意。故而對學生語感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 活力課堂 誦讀 積累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15
語感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直感敏銳的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顯現出來的一個核心指標。語感的培養與長期的閱讀積累有關,長期的閱讀積累可以讓學生形成對于語言情感敏感、領悟快速的能力。語感能力強的學生不僅能夠在閱讀時能夠快速準確的明白文章真意,還能在自己表述或者是寫文時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或者情感。因此,語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為主要任務,培養學生的語感,需要老師創造出具有活力的課堂,讓學生養成多讀的學習習慣。以下幾點是我在教學工作中對于培養學生語感總結出來的教學方法:
一、創造活力課堂
語感是由于文字語言活動引發出人們復雜的內心活動以認知情感的過程,一個有活力的課堂在培養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活力的課堂可以創造出有活力的思想,一個“死氣沉沉”的課堂,學生不僅學習提不起勁,更覺得語文學習乏味無趣,文章內容沉悶無聊,便也培養不起好的語感。教師在講課時語言要簡短、精煉,講解時要善于運用語言引起學生與文章兩者之間的共鳴。比如在講到朱自清的《春》一課時,作者用了大量的擬人手法將春天來臨時所見到的小草、太陽、野花、春雨等景象描寫得活靈活現,那么老師就要運用自己的語言將這些仿佛“活”的春天景色形象生動的展現在學生的腦海之中,讓他們與文章描述的活潑場景形成共鳴,讓學生自己感受到自己仿佛就是置身于作者描述的這樣的春天的景色之中。那么學生對于作者描寫出春天的感受便會噴發而出,從而達到學生對語言情感的文字運用的訓練目的。讓學生發揮他們自己的想象力和聯想能力,讓自己體會到的意象更加豐滿靈動,感受到語言文字運用那無法言說的魅力。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筆下的春天景象是多么的靈動,還要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描寫出來的生動的春天景象是要表達什么含義,體會作者寄托到文章更深處的情感表達。不僅僅是講解文字表面表達的東西,更是要讓學生學會聯系文章背景去揣摩作者的更深層次的情感。比如《春》這篇文章,當時作者正處于事業婚姻雙豐收的時期,可以說春風得意,但是當時中國依舊處于舊社會之中,所以該文章的主題思想就是作者對自由的向往。雖然作者處于舊中國之中,但是他的內心依舊保持著一片純凈,依舊熱愛生活,對未來心生美好的向往,作者把這些美好的感情用他的文字寄托到了他的文章之中,為我們描述了一片由于春天到來而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所以教師在講解時要有意的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體會到個中深意。當老師講解完課文之后,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描述自己體會到的春天。最終,這樣不僅僅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也對學生運用文字的表達能力進行了錘煉。這樣的講解具有思維靈活性,使得學生從中受益良多,學習質量也大大的提高了。
二、培養學生語感的敏感性
要培養學生語感的敏感性,那么就要讓學生多多誦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要讓學生多讀,充分的讀,讀出感情,讀出韻律。只有讓學生多讀,在讀時感知整體,在讀的時候培養語感。會讀,既是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訓練學生語感的基礎方式,更能通過讀更好的感受語言,受到文章蘊含的情感的熏陶。讀,不僅僅是讓學生一字一句的簡單的讀,認識文章或者句子里面的每一個字,準確的斷句、停頓,更重要的是要讀得富有感情,讀得自然,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與文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如此的讀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讀”的好學生的語感自然會好。比如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一文,文中描述了濟南冬天時的場景,也描寫出了濟南的冬天在作者心中的印象,其中蘊含了作者許多情感在里邊。學生在讀時,首先老師要要求第一遍“預讀”,讓學生將文中的句子讀順、讀通,在預讀之后進行通讀,在通讀的過程中帶著問題去讀,去思考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到底是什么印象,是喜歡?還是討厭?然后再細讀,將通讀時體會到的情感代入其中,通過語言的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去讀。讀能夠以聲傳情,當學生多讀之后,對文章表達的情感理解起來也會更加容易。讀時能夠與作者同悲同喜,產生共鳴,學生就會對文章產生強烈的興趣,讓那一個個字符組成的文章在學生的心中“活”起來,那么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表達也會更加敏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優秀的講解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故而要想培養出學生良好的語感,要讓學生自己學會多多理解、體會。
三、積累閱讀量
積累是培養學生語感路上的“基石”,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讓學生的語感筑成高樓。學生語感當然不是只一兩篇文章就能夠培養起來的,良好的語感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才能達到能夠快速理解文章核心思想的程度,熟悉的運用語文知識。文字本來就不能夠直接被看到,也不能被學生觸碰到,一切的理解都是借助于學生的想象以及學生的語感來達到的,只有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語感才能夠通過想象去體會,掌握到文章中作者所要傳達的復雜的文化內涵以及思想情感。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不局限于課本上的內容,更要多多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儲備量。只有多讀,多去體會,才能夠培養出良好的語感。當學生的閱讀量足夠時,那么語文的學習對學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閱讀積累的多,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情感表達方式的理解,還能夠利用自己培養的良好的語感,在寫文時也是非常出彩的。教師對于學生想象力也要進行拓展,一些場景或許學生只能在書本上體會到,但是無法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現今越來越多的文章或者故事被改編成電視劇或者電影,那么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電影或者電視劇,讓學生把從這些電視劇或者電影中體會到的東西運用到文章只去,既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學生學習語文的難度。積累的多了,學生學習起來才不會感覺到有負擔,能夠依靠良好的語感便能體會到文章中真情實意。
總之,以上三點是本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語感的培養采取的主要手段,學生作為語文知識的載體,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的培養好學生的語感能力,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承載量。培養出良好的語感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