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萬紅
【關鍵詞】 學校管理;教研活動;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6—0030—01
近幾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已開始重視教師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提高,已逐步采取了一些積極可行的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廣大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意識和能力的提高,但同時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業務學習與教研活動
盡管每學期的業務學習達到16次以上(一般每周一次),在檢查時要檢查規定的教研活動記錄。但這些是否成了教師自覺的需要,是否成為指導和幫助教師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的需要。因此,如何將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教研活動三者有機整合起來,使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是今后教學管理工作中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那種認為進行課題研究、教育科研就是寫研究報告或論文的思想是遠遠落后的,搞課題研究絕不是搞花架子,業務學習也好,校內各種培訓也罷,組織聽課也罷,不要只看有無次數,而是要通過這些手段和過程,解決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通過教研活動要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目前,學校還遠遠沒有形成學習與研究的良好氛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 還只是停留在制度上的,自上而下的要求上,沒有形成教師自覺的行為。沒有形成教師主動地、自覺地發表自己見解的運行機制,教師有效參與度較低。
2. 教師教研活動的效率、效益低。主要原因是缺乏研究的問題意識,要么泛泛而談,要么無目的地學習幾篇文章,要么就是漫無邊際的空談。教研活動一定要有問題、要有研究,要形成對問題的解決策略,哪怕一個學期解決一個問題,對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都有好處。
二、組內教研活動經驗化
一是組內的公開課不指向教學實踐中具體的問題,目的不明確。
二是教師們只關注個人經驗,運用個人經驗解決問題,而忽略他人的經驗,不會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總是按自己的老路子進行教學,走了很多彎路。
三是個人反思不深刻,缺乏同伴互助,缺少專業引領。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取這樣的方法:
1. 明確每一次教研的主題,確定公開課指向的問題。咱們的組內教研課不能無目的地上,每一節課都應圍繞課題展開,這節課究竟研究哪一方面的問題,運用哪些策略,取得的效果怎樣,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公開課之后展開的評課、經驗交流也必須聯系這一問題,形成解決這一問題的共識,決不能就這堂課論這堂課。
2. 關注課題研究,撰寫階段總結。課題確立后,一定要邊實踐、邊總結,再實踐再總結,不斷豐富和完善。在此期間,組內的老師們都要全面地了解課題的進展,所以,必須堅持人人寫“階段總結”,把大家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共識上升為理論,再用這正確的理論去指導教改實踐,決不能忽略他人的、集體的經驗。
3. 加強同伴互助,發揮群體智慧。由于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經驗有強弱、多少的差異,因而單兵作戰很難勝任教改的實驗,所以就應發揮群體智慧,取長補短,互相配合。同伴互助的形式應是多樣的:集體備課,優勢互補;交流心得,資源共享;解決問題,互相配合;共同探討,取長補短…… 這樣,教研就不再是組長或某個積極分子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責任。
4. 落實專業引領,嚴防教研低水平重復。教研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如果缺少先進理念的引領,就可能導致低水平的重復,甚至平庸化。為此,可以采用這種較實際的引領方式:堅持人人從著名刊物或互聯網上收集專家、名師的教學課例、教育思想和錄像資料,在組內教研時進行交流、學習。這樣雖然沒法當面得到專家的指導,但也不失為獲得專業支持的一種好方法。
三、問題意識差,思維碰撞少
問題意識就是對客觀存在的矛盾的敏銳感知和認識,具體來說,就是“主動發現問題、找準問題、分析問題”的自覺意識。強化“問題意識”是促進解決矛盾的思想前提。在以往的大多數教研活動中,教師雖然也通過聽課、評課發現了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往往比較膚淺,再加上研討時也多為形式上的交流,很容易導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缺少深層次的質疑和聲音,致使教研活動缺少真正的思維碰撞,直接影響了教研活動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學實踐與教學觀察中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如何通過專題教研發揮教師群體的作用,解決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使教師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則是目前教研方式改變中所面臨的難題。因此,在現實的校本教研中,在我們最“基層”的教研組中,都存在著對教研的認識與理解的誤區,進而導致行為出現偏差。怎樣解決教研組教研活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使教研組真正成為教研實體,這是今后我們必須迫切研究的一個命題。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