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金飛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小學英語課堂也出現了諸多變化:師生關系日趨和諧,課堂學習環境愈加寬松,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增高,課程資源更顯廣闊……然而,跳出課改看課改,不難發現,我們對現今的英語教學認識存在著這樣一種誤區。本文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出現的一些誤區,并針對這些案例作了一些反思,旨在探討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誤區及反思
進入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正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紛紛出現。但是,認真審視一下當前的英語課堂教學,我們會發現,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以游戲代替學習,以表演代替操練,合作學習流于形式,重聽說能力,輕讀寫能力等,教學改革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筆者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和探討了提高英語課堂教學實效的途徑。
【誤區一】過多地關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忽視了學習成效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有了興趣,學生才會覺得開心,學得輕松,才會愿意繼續學習。在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設計的教學活動多以游戲為主,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順利地掌握新知識。然而,筆者也發現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走進了這樣的誤區;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刻意營造熱鬧的課堂氛圍,設計的活動往往只重形式,不重成效。
【案例1】
本學期,我執教了一節校級公開課,內容是:《牛津小學英語》(江蘇版)3B Unit5 Plus and minus.在前一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數字:1-12的英文表達,在這一單元中,學生將繼續學習:13-20。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遇到了這樣的困惑:操練數字的游戲有很多,而且很有趣味性,在取舍時我不知道應該把握什么樣的原則。在英語教學中,上公開課時的課堂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為了活躍氣氛,我設計了這樣幾游戲:
1.用拍球的方式復習數字:one-twelve,并引出: thirteen。
2.呈現數字:thirteen-nineteen后,通過游戲:Magic eyes,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新單詞。
3.呈現數字:twenty后,通過“根據音量大小,找單詞卡片”的游戲,幫助學生掌握twenty的發音。
雖然我設計了許多游戲,給學生提供練習新單詞的機會;可是,讓學生自由出題的環節卻出現了問題:在聽到別人給出的算式后,很多同學不能很快地算出答案。
【反 思】
在課后的教學研討中,教研組長吳老師給我提了這樣的建議:在教學數字的環節,設計的游戲可以少一些,因為這些游戲的目的都是:幫助學生正確地讀出單詞。然而,學生經過前一單元對于數字的學習,掌握單詞的讀音已經不再是難點;這一單元的難點應是:能夠聽懂單詞的發音。因此,在幫助學生對數字的熟練掌握時,應設計一些以“聽”為主的游戲。例如:Say the next number,這樣的游戲就能夠較好地提高學生對數字“聽”的判斷。通過這一環節,對“聽”的訓練,能夠為后面“聽算式,算答案”的活動作鋪墊。
我注意到:在這課的教學中,我沒有能夠緊扣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我所選擇的游戲活動不能夠很好地突破本課教學的難點。另外,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沒有能夠處理好興趣與能力培養的辯證關系,降低了學習成效。畢竟,學習是一種理性的活動,不可以完全受興趣的主宰,過分的愉快是不利于學習的。
【誤區二】注重知識講解的同時,未能重視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英語家埃克斯利在論述英語教學時說:“英語教學不同于學校課程里其他學科的教學……你通過下到水里來學習游泳,通過踢球來學習足球,你通過說英語,而不是通過被講授來學習英語。”雖然新課程的實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仍有一部分英語教師在“穿新鞋走老路”。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這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的重點是:一堂課下來,自己是否講清楚了教材中的內容,其教學行為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記住他所教的內容,而學生對于英語的運用能力則無瑕顧及。
【案例2】
在這節課中,學生將學習第三人稱單數he,she的用法。
教師通過中文講解使學生很快地明白了he, she的意思,然后教師和學生展開了這樣一段對話:
T:Hello, Yang Ling. Whos the boy?(指著一位男生)
S: Shes Chen Tao.
T: No, hes Chen Tao.
師生對話結束后,同桌間也展開互問互答活動。
【反 思】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需要,為了能夠進行有意義的人際交流,不是為了學習語言本身去學習語言。從這個簡單的課堂教學片斷,我們可以看出:這位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通過講解使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所設計的活動也只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記憶,忽視了交際性和趣味性的教學原則。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在課堂上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得課堂氛圍輕松愉快又緊張刺激,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交替進行,學生始終積極參與著,才能使學生真正“活”起來“動”起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01.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張鶯,付麗萍.2002.小學英語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3]何清華.2008.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