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華


摘 要:本文以北海地區某林科所基地牛角瓜種植田為研究對象,對不同種植密度下,牛角瓜的苗高、地徑變化以及開花結果情況進行了研究,希望對促進北海地區牛角瓜栽培種植前景有所裨益。
關鍵詞:牛角瓜;種植密度;生長影響
中圖分類號:S793.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42
牛角瓜又名羊浸樹、斷腸草,直立灌木,高達3m,全株有乳汁,乳汁有毒。蓇葖果,種子頂端有種毛。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和四川;越南、緬甸、印度、馬來西亞也有分布[1]。近年來對牛角瓜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技術、藥用價值、經濟價值[2]、光合特性等方面。牛角瓜全株都有很大的利用價值,但是在北海地區的生長情況未見有研究。本文通過分析不同的種植密度對牛角瓜生長的影響,初步探討牛角瓜在北海生長的情況,為牛角瓜在北海的種植提供理論支持。
1 試驗地情況
北海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約1663.7mm,全年溫差不大,年最高平均氣溫為35.5℃,極端最高氣溫為37.1℃,累年年均氣溫為22.6℃,累年極端最低氣溫為2℃,
牛角瓜試驗地在北海市林科所基地內,基地內土層深厚,為砂質壤土,地勢平坦且自然排水良好,土壤pH值在5.5~5.6之間。
2 材料及種植設計
2015年5月15日種植牛角瓜實生苗,種植株行距分別為:A區1.5m×1.5m、B區1m×1.5m、C區1m×1m、D區1m×0.5m,種植時每株施基肥0.5kg,每年施肥2次,每次施100g復合肥。
每個種植密度測量50株,每2個月測量1次數據,主要測量株高、地徑,共測量5次。并對開花、結果情況進行統計。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種植密度對牛角瓜苗高的影響
從圖1可以看出,不同種植密度苗高呈上升趨勢。A區苗高在整個測量階段都高于其他種植區,并且苗高在種植8個月時達到最高值,為157.2cm。因此可以看出株行距對牛角瓜的高生長有很大影響。在北海,牛角瓜的最佳種植密度為株行距1.5m×1.5m。
3.2 不同種植密度對地徑的影響
從圖2可以看出,A區地徑一直呈上升趨勢,且高于其他種植密度。其中在前4個月,B、C 2區種植密度對地徑影響不明顯,第6個月,B區地徑生長與A區一樣,6個月之后,A區地徑生長逐漸高于B區,D區一致處于最低水平。由此可知,株行距不低于1m×1m時,牛角瓜在生長初期對地徑生長影響不大;由于牛角瓜是陽性植物,光合作用強[3]隨著苗木生長,株行距越大,透風透光性越好,牛角瓜地徑生長越快。
3.3 不同種植密度開花、結果情況
牛角瓜在北海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長,并且在冬季會有少數株數落葉。通過統計不同種植密度開花情況可知,牛角瓜種植6個月后, A區開花率達到92%、B區和C區開花率為80%、D區開花率為46%。因此,種植半年后,牛角瓜開始開花,其中株行距為1.5m×1.5m,達到盛花期;株行距為1m×0.5m,開花株數較少。種植密度對開花有明顯的影響。在北海種植的牛角瓜株高達到140cm左右,才開始開花,這與種植在其他地方株高40cm左右就開始開花差距極大。
種植10個月后,A區有少數株結果,其他種植密度結果株數更少,甚至沒有結果株。據開花統計,A區開花株數很多,但是結果株數比較少,這可能與施肥及管理情況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國高等植物圖鑒[M],科學出版社,1980.
[2]高靜,趙濤,陳建波.牛角瓜、木棉和棉纖維的成分、結構和性能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2012,38(2):151-155.
[3]蒙好生.牛角瓜與幾種闊葉樹光響應特征的對比[J].河南科學,2016,34(7):1083-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