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仕春
【摘 要】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本的改革成了眾多教育專家和工作者們關注的重點。筆者認為,語文教材的設計者應該本著教材注重文化底蘊,更加生活化,更加重視心靈感悟。教材是教育教學的方針和導向,只有在教材上轉變教學觀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工作者們才能發揮出自身優勢,實現教育的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新課改 文化底蘊 生活化 心靈感悟 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21
面對當下文化氛圍浮躁,價值遷移等現象,小學語文教育成了實現文化轉型的根源所在。在小學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語文教材的改革是重中之重,沒有優秀、實用的教材,如何能夠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新一代的學生中得到繼承,如何能夠將生活與知識相勾連,如何能夠將教學與教育真正的結合?所以,語文教材的改革必須放到各項改革的首要位置上,以它作為出發點進而深入到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方面面。
一、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實現文化的傳遞和繼承
王旭明曾說過:我在一次演講中說過,語文教材有一半都是不該學的東西,這也是一種極而言之的說法。但是毫無疑問的是,語文教材確實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許多問題。面對這樣的評價,各地的小學語文教材開始進行改革。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語言文化最重要的土壤,此次語文版教材修訂的原則就是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立德樹人的優勢,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在此次教材修訂中,要體現的另一精神就是“減量提質”,減輕學生的負擔。據統計,修訂版語文全套教材課文數量比修訂前減少了大約15%。不過,王旭明坦言,減量并不是減負的根本途徑,更重要的是提升質量,即從語文學習的角度,把練習設計得難度適宜、梯度合理、銜接自然,精心考慮學生的接受度,以此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把非語文的或者說語文學習價值低下的內容篩選出去。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會學語文,切實減輕學生負擔。除了減量之外,修訂版教材與之前的版本相比,大約更換了40%的課文。在選文上,力求文質兼美,所選課文既有較高的思想性,又有較高的語文價值。
目前,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不足是語文課本普遍存在的問題。此次教材修訂中十分重視古詩文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應該選取更多的優秀詩詞加入到學習內容中,同時應該又應該兼顧小學生的理解程度和學習能力。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字詞和培養學習興趣的關鍵階段,因此在編寫語文教材時候應該更加注重基本字詞的囊括,避免生僻字的過多出現,這樣不僅會加大學生理解程度,不能起到識記字詞的效果而且還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的疏離感。
《論語》是中國禮儀文化的典范之作,由孔子的弟子們對孔子的言行記錄編纂而成,其中有些話語不僅文字簡短,并且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完全符合小學階段教育學生的任務。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這些言論傳承了中華文化好學、友善的文化價值觀。中國的唐詩宋詞也是中華文化的頂峰,尤其是李杜的詩歌,堪稱是中國唐代文化的兩顆燦爛的明珠,唐詩宋詞的格式與韻律體現的中國傳統的美學觀念,雖然可能不再流行,但是卻是文化的瑰寶,因此在教材中應該體現這方面的內容。同時,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讓學生們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感受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并且能夠讓學生們較早的接觸到古代文化常識,為以后的深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材內容更加生活化,讓知識融入生活
小學階段是學生天性的保持階段,有些版本的語文教材完全脫離了生活,使教材內容枯燥無味,消磨了學生對于語言文化的感受力。筆者認為實現生活化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課文的內容要與時俱進,針對當面的熱點問題,對于當下的科技創新,這些內容都可以加入到課文的編寫中。例如對于高科技的利弊問題的引導,手機在生活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工具,小學生已經開始接觸到,而且能夠熟練地運用,這不僅開拓了孩子們的知識面而且使他們的動手能力大大的加強。
語文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引入高科技的介紹不僅可以吸引學生,而且實現了教材與生活的結合。成語、諺語也可以實現更加生活化,中國的成語文化雖然都是以古代的生活現象作為背景的,但是這并不代表在編寫教材中,編寫工作者們可以對成語進行現代化的闡發,將成語用現代生活的現象進行解讀,這樣不僅會讓學生真正的從內心理解成語的適用范圍,而且這也方便了教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經驗優勢。諺語本身就來自于生活的智慧的結晶,在編寫教材中,編者不可忽視諺語的重要作用。現代的學生們生活在城市的居多,很少有人對于鄉村生活和天氣、地理知識都很少了解,缺乏生活嘗試和經驗,而現代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生活的,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化最終回歸到生活。例如:“魚兒出水跳,風雨就來到”。諺語的這種口語化、歌謠化的句式不僅讓學生們在記憶上減輕了不少負擔,而且真正的實現了讓知識服務于生活。
三、重視心靈的感悟和觸動,直面人生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的教學工作者們不能充分的理解編者的良苦用心,而只是注重背誦記憶,注重應試教育的實施,這就違背了新課改下教學實際目的所在。小學語文教學更應該注重的是學生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讓學生在實際的閱讀中理解道理、形成自主的、開放的思考方式。例如《小竹排在畫中游》這篇文章,除了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偏旁、字詞、音節外,教學工作者們還可以充分運用課本中的插圖、課件中的音樂,或者將學生帶到戶外去,真正的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同時,老師們也可以將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借鑒到其中來,讓學生們在課下用畫筆畫出在課文中感受到的世界,學生會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得到審美能力的提升,激發學習興趣。這就要求編者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出這樣的要求,引起教學工作者的注意,而非一味的注重應試教育的輸入和記憶。興趣是學生的最好的老師,而任何能夠引起學生興趣點的教材都應該具備直面語言、直面生活、直面人生的特點,將更加積極、更加健康、更加陽光的內容編入教材,讓學生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得到重要的發展。
雖然今天的一系列對于教材的改革慢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但依然存在著問題。筆者以上所提到的三個方面只是三個基本的革新方向。首先,傳統文化的滲入課本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和審閱,同時也需要經過必要的刪減和修改。其次,對于教材的生活化要求也并非意味著俗和簡單,而是在教材中融入生活的智慧。現在的生活是日新月異的,緊緊地抓住時代的要求才是教材改革的重點所在。最后,本文提到的教材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心靈感悟和審美能力的提高,這很大方面體現在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摒除傳統陳舊的觀念,關注學生身心的成長和發展。當然,在語文教材的編寫過程中,編者還要注意不要將內容絕對化,要留給教學工作者們適當的自由發揮的余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教學,讓學生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僅僅簡單的接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