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桃
【關鍵詞】 高考;詩歌;鑒賞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6—0127—01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學習詩歌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而且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涵養。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試卷中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如何讓學生在高考中答好詩歌鑒賞題呢?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筆者提出以下備考策略。
一、吃透《考綱》,理清常見題材,歸納思想感情
《考綱》規定: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選材方面:一是篇幅短小。二是語言內容淺顯。吃透這幾點,便能從浩如煙海的古代詩歌中縮小復習范圍。因此我們就選擇唐詩中的律詩和絕句,以及內容淺易、篇幅短小的宋詞元曲。另外,還可以選擇詠物詩、詠史詩、思鄉詩、送別詩、邊塞詩、田園詩、愛國詩,這些詩歌的主要寫作手法普遍為托物言志,懷古傷今、借古諷今、借古抒懷,虛實結合,借景抒情,對比襯托,直抒胸臆,用典等,答題時只要仔細讀詩,抓住關鍵字詞就能確定詩歌類別,只要理清詩歌題材類型,記住每一類詩歌的思想感情,在答卷時就很容易得分了。
二、調動詩歌知識儲備
1. 文學知識儲備。如果要鑒賞的詩歌的作者是熟悉的詩人,我們就要充分調動作家生平、創作風格等相關的知識儲備。以陸游為例,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歌大都表達的是他立志報國卻報國無門的憂憤、失望之情,以及他渴望收復中原的強烈愿望。因此要欣賞陸游的詩作,我們可以從其生平和詩風推測其詩歌的內容與主旨。
2. 史學知識儲備。歷史影響著文學的創作,同一時代的詩人會有某種共同性,同一時代不同時期的詩人又有著某些不同之處。從文學的角度積累史學知識,聯系史學知識鑒賞古代詩歌,既有助于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的創作風格,也有助于準確欣賞詩歌。
3. 詩歌知識儲備。詩歌知識涉及的內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詩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這一點在以詩讀詩法中已有所涉及。知識儲備可以利用的內容很多,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做到勤于歸納、勤于總結、勤于積累記憶。陸游有言“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無論學詩還是賞詩功夫都在詩外、在平時。
三、搜集整理掌握意象語言及寓意
柳、楊柳、折柳——離別惜遠;芳草——離恨;芭蕉、梧桐——孤獨憂愁、離情別緒;梅花、菊花、蟬——高潔品格;竹、松、柏——堅韌、孤自;杜鵑——哀怨、悲苦、鄉愁;猿啼——哀傷;烏鴉——衰敗荒涼;蟋蟀——懷念征人;大雁、青鳥——傳書信使、離人思緒;喜鵲——喜訊;自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潔美好、思鄉念親;南浦、長亭、灞陵——送別之地;羌笛、胡茄——凄切;哀鴻——哀傷悲痛、流離失所的人;吳勾——寶劍、利劍;紅豆——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柳營——軍營;采薇——隱居生活;紅葉——傳情之物;琴瑟——夫婦感情和諧、兄弟朋友情誼;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如果詩中出現了這些意象語言,一一對應,不難理解詩歌的形象及思想內容。
四、借詩讀詩法
1. 看題目。題目是詩歌的眼睛,它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揭示詩歌的內容。讀懂題目有助于了解詩歌的內容題材,有助于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因此,我們在賞析詩歌時,要留心詩歌的標題,要學會分析題目所傳達的點滴信息,要學會把握題目與詩歌內容間的關系。
2. 看作者。有時候我們會遇到熟悉詩人的陌生詩歌,這種情況下,要充分調動與詩人有關的知識儲備,聯系詩人所生活的時代,詩人作品中一般表達的主旨、情感,用詩作的一般風格去欣賞詩歌,同樣會有省時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學習中,要注意知識的積累與梳理一些作者的風格。
3. 看內容。詩歌內容主要指詩歌中選擇的意象,描繪的場景,主人公的形象等。例如,南宋張輯的《月上瓜洲》: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新秋”和“塞草連天”表明詩歌描繪的是秋景,古人寫秋一般都是“悲”的筆調,這一內容提示對我們把握本詞的感情基調很有幫助。
總之,詩歌所含信息會給鑒賞者提供有效的幫助,學會利用這些信息,我們就能準確地把握詩歌內涵,有效地完成鑒賞題目。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吃透《考綱》,調動學生的詩歌儲備,引導學生掌握答題的步驟和技巧,注重審題,注意答題的規范性,避免錯字病句等,學生在高考詩歌鑒賞題中才能拿到高分。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2014年度課題《高考詩歌鑒賞答題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GS[2014]GHB1123)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