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紅光
摘要:21世紀迎來“微時代”,教育教學改革也借助“微時代”這股浪潮開展了“微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而對于高校體育的教學,尤其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武術的教學能否有效開展進行研究分析。分析實踐認為:武術可以通過“微課”進行教學,不僅能夠解決師資不足等長期問題,還能更加有效的普及與宣傳武術,讓武術走進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增加新的鍛煉方式,豐富校園文化活動。
21世紀迎來了“微時代”。“微博”、“微信”、“微電影”、“微生活”、“微小說”等與“微”有關的新詞語迅速崛起,改變了人們獲得訊息的方式。
“微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生活與工作中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沖擊,同樣對于教育領域也帶來了巨大改變。促進了傳統數字教學模式改革。“微”教學逐漸在教育領域興起,“微課程”成為了數字教學的新模式。其特點就是時間短、內容集中化、用途廣泛、易于傳播等,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1] 而武術教學需要一定的基礎,對于高校普通大學生來說武術學習一直只能模仿大概,不懂技術要領與精髓。借助“微課”模式教學武術,可以使技術動作分解化、碎片化的學習、記憶、復習以及提高等重要實踐意義。
1 “微課”模式下的武術教學的可行性
微課的特點是時間短,內容針對性強。一個短視頻進行一個知識點或動作的傳播與學習。而武術套路的基本結構方式為:基本動作——組合動作——套路。通常由“型”與“法”組成,“型”指手型步型身型,“法”指手法腿法身法以及各種器械方法等。[2] 而普通高校開展的武術項目教學多以簡單的“型”“法”組合動作編排的套路為主,以小視頻的方式拍攝呈現出來,配合文字解說,圖文并茂,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反復學習演練,課上糾正指導,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如圖1.圖2)。
2 “微課”模式下的武術傳播與提升
2.1顧全大局,照顧每一名學生。
武術動作借助于微課的形式傳播能夠有效的滲入到學生的課余生活中,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可以隨時隨地重復性播放與學習,尤其針對武術團體操項目的編排與記憶,動輒上百人的演練與學習,僅僅依靠老師的傳播是遠遠不夠的,在短時間內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狀態。借助微課模式,把武術動作進行碎片化處理,要求每一位同學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掌握,排練時進行指導糾正,隊列隊形的走位演練。雙管齊下,能夠更好的呈現整齊劃一的節目效果。老師省力,學生也不會因為看不見、聽不清動作要領而沮喪失落。
2.2彌補武術師資力量不足
武術是中國特有的體育文化,在當今普通高校,武術開展相對普遍。但主要以太極拳、初級拳等簡單套路項目為主。從事武術教學的老師水平也參差不齊,各有千秋。有的學校把太極拳作為大學生必修體育,一是反映出對本國體育的推崇,另外也是對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播與傳承。但實際中武術教師的不足,也讓武術的傳播受到阻礙,而借助“微課”平臺可以有效的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武術老師指定統一學習課件,其他專項老師負責協助拍攝與宣傳推廣。不僅可以有效的統一教學內容與方法,還可以更好的指導學生學習與鍛煉。
2.3提升學習興趣,利于武術傳播。
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訴求,現如今的大學生是生活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網絡。武術教學只有更好的借助網絡平臺,才能更好的傳播傳承下去。傳統的面對面武術教學有直觀、互動等優勢,但也有諸多的限制因素存在。相對而言,“微課”模式能夠彌補其中的不足,完善教學方法。首先,不受人員數量的限制。小班化教學是為了保質保量,但對應的就是老師人數不足或任務量加重等問題。而微課教學,老師借助移動互聯網終端,可以向更多人員傳播信息。其次,場地環境因素不受限制,室外武術課的教學遇到下雨天就無法正常開展,耽誤教學內容與進度。通過微課教學,可以突破空間限制,學生可以在宿舍,樓道等區域自我學習與鍛煉。
3 “微課”模式下武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可能是萬能的,需要多種教學模式相互配合,有機協調,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更好的、系統完善的傳播武術與文化。
3.1加強課上積極引導,課下積極互動性能。
高校體育課一般一周2個學時,課堂學習內容時間有限。要向系統地學習武術知識,需要課下的復習與鍛煉,通過微課可以實現課下業余時間的學習,但缺乏與老師的互動性,遇到問題不能及時溝通解決。長此以往下去,就打消了學習武術的積極性。需要老師課下定點與學生進行解惑答疑,讓武術文化滲透到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3.2系統完整的傳播武術文化
武術,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發展中融合了中國傳統哲學、倫理學、醫學、兵法等傳統文化的思想與內容。而武術技術只是武術的外在表現形式,在“微課”模式下推廣武術,不僅僅要進行動作技術教學,還應當進行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與宣揚。比如:武德、禮儀文化等修為修養。
4 結論
武術是中國優秀的傳統體育,在高校的開展也比較普及。但長期面臨的開展情況不理想,師資不足等問題飽受爭議。而如今借助“微課”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的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武術更好的普及與傳承創作了有力條件。同時,也要明白“微課”不是萬能的,需要跟課堂有效結合起來,內容的制作與提煉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開發。形成一套完善的“微課”教學模式,為提高整個高校體育提供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楊青,黃凱鳳.武術微課教學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5.9(12):67-69.
[2]胡鐵生,黃明燕,李明.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3]莊靜,楊潔. 關于武術教學特點及使用想象教學法的設想[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3,17( 5) :99-100.
[4]薛飛娟.淺析微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和意義[J].當代體育科技,2016(03):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