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道剛
【摘 要】初中英語的教科書中口語內容有很大比重,如問路、看病、打電話、購物等,口語篇幅貫穿于教材的始終,突出了英語最本質的功能——交際性。搞好口語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關鍵。那么,如何進行口語教學呢?我想從以下三方面談談。
【關鍵詞】初中英語 口語 學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61
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口語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最佳學習狀態往往出現在他對所學內容感興趣的時候。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樂”就是興趣。中學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強,只要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興趣,就能發揮其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呢?方法有很多: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消除過于緊張的焦慮情緒,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教師在課堂上先用簡單易懂的英語與學生進行交流,并適時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如猜謎、做游戲、聽英語歌曲、講一個英語小笑話等,將英語課上得引人入勝,學生學的興趣盎然,樂于開口,自然而然就加速了口語能力的提高。
(二)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
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動過程。教師要對教學充滿激情,豐富的表情、幽默的語言,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創造一種和諧的交際氛圍,激發學生愉快的情感,使他樂于開口說英語。同時,學生積極向上、歡樂愉快的情緒又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只要在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老師再以藝術般的魅力寓情于景,寓教于樂,就會使學生自發主動地投入到口語對話的行列里來。
(三)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培養學生自信心
學生開口講英語,即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又害怕出錯而羞于嘗試。這時,教師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默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份由衷的贊許,都能極大地調動學生開口說英語的積極性,在實踐中樹立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二、創設交際情境,使教學過程交際化
情境創設方法多樣。可用實物情境法、圖畫情境法、環境情境法、體態情境法、多媒體情境法等等。具體操作如下:
1.借用實物創設情境。用直觀教具是進行口語教學的最簡單設置方式。不僅大量的名詞可以通過實物來呈現,一些方位介詞也可借助物體使表達簡潔明了。
2.通過圖畫創設情境。實物情境有時受到條件的限制,有些東西教師不便甚至不可能帶進教室。這時,圖畫情境就發揮其特有的優勢,如交通工具、家庭擺設等。
3.利用環境創設情境。教室是教學的主要環境,也是進行各種語言模擬訓練的最方便的“臨時舞臺”。
4.運用體態語創設情境。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動作、表情等體態語言創設英語教學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情感交流。
5.巧用現代媒體創設情境。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多種媒體引入英語課堂教學已成為發展趨勢
三、課堂活動多樣化,在實踐中提高口語能力
初中階段的英語課堂活動極大多數是圍繞教學內容、旨在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各種聽說活動。教師要積極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活動,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更多開口說英語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和合作,鍛煉聽說交際能力。課堂活動形式多樣,可以采用小組練習,即“群口相聲”;兩人一組,即“對口相聲”;個人練習,即“單口相聲”等,方法可以有:
1.值日報告。每節課拿出5分鐘時間,用英語談論今天天氣,或講一個故事,或報道一條新聞,或介紹學校的一項活動,或推薦一本好書……題材不限。只要學生有話可說,有感可發,“臺下”學生也得到了聽英語的機會。
2.交際游戲。這種活動就是把學生置于一種游戲時的情景中。交際游戲多種多樣,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學習和掌握語言。例如:老師拿一張圖片,讓學生在不看圖片的情況下,通過向老師提問猜測圖片是什么。或者以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小組中一位學生手拿圖片或設想一個情景讓其他同學猜測。
3.完成故事。這種活動是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或幾部分,要求每位學生只看其中的一部分,然后要求他們通過向組內其他同學提問的方式完成整個故事。教材中的課文都可用來進行這種形式的口頭交流。
4.扮演角色。就是讓學生扮演一個角色,如警官、售貨員等;設想一種情景,如購物、安排晚會等,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模擬交際訓練。
四、妙用體態語言激勵學生
與口頭語相比,體態語有多義性和不確定性,常常會對學生的各種行為起到某種暗示作用。比如有的學生常犯錯誤,自尊心又很強。如果老師能用信任的眼神注視他,他可能會很快振作精神;如果老師用輕視的眼光看他,他就有可能沉淪下去。因此,教師在課堂組織和管理中,應多一些示范和期待等積極的體態行為去影響學生,耐心細致地激勵他們完成學習任務。避免板著臉,瞪著眼訓斥的做法,力爭讓學生通過情感交流愉悅地獲取知識。
此外,還需要創設出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情境,因材施教,運用英漢對比分析法,來很好的進行教學。由于英漢之間文化習俗的差異,在語言的表達方式之中也存在有一定的差別。諸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這樣舉例,英語單詞pace,中文翻譯是踱步,而英語單詞limp,中文含義則是一瘸一拐地走,又比如英語wall calendar,漢語為掛歷,英語reading lamp,漢語翻譯為臺燈,這些都是英漢之間表達的差異,教師需要對這一點進行很好的把控,根據英漢之間的對比,可以從中發現部分英語動詞的詞義表達,需要在漢語當中運用副詞來進行表現,最終的漢語翻譯,也不是一個單一的詞匯,對于這樣的差異,教師需要進行反復地講解,通過英漢之間的對比,引導學生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一點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感有著重要的意義。
總而言之,英語的學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對語言能力的錯誤以及語言行為的錯誤進行準確的分析,并且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計劃的調整。通過英漢對比分析教學法的引入,使得學生更加直觀的對比英漢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在學習當中有的放矢,突出重點和難點,準確的把控教學大綱的意圖,進而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