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鈺強
摘 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力度不斷加大,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并發揮優勢作用。教育信息化將給教育帶來重大變革,德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信息技術環境下,德育改革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校內外信息技術;德育教育;結合;策略
古人云“欲立其業,先樹其德”,可見德育教育對人一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如何端正學生對互聯網的認識,分辨網絡信息的真善美丑,引導學生真正地認識網絡的使用價值并合理使用,樹立良好的信息素養。如何將校內外信息技術與德育教育的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學校應構建信息技術的德育教育工作新模式
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德育教育工作新模式,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強大的認知和情感激勵工具,學校要建設一支適應信息化的德育教師隊伍——德育處、班主任、科任教師。要將傳統的教師、學生、教育活動三要素,轉變成教師、學生、教育活動和媒體四要素,從而改變傳統的教育結構、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例如,轉化德育差的學生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德育處和班主任要建立德育差生的信息資料,了解其學生的家庭背景、個性和興趣愛好,利用信息技術,在網上尋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并有選擇性的進行加工和使用,組織學生集中學習,遠比教師空洞地講授一些理論套話強得多,實效快得多。將教育資源轉化為個體的自我教育知識,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教育為主體的德育教育新理念。
二、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認知和情感激勵作用
在實踐信息技術與德育課堂相結合的過程中,教師應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促進學生自我教育的認知和情感的激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德育的自我教育。例如,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課,就是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最好教本,也是信息技術與德育課堂的最好結合體。教師可以通過電視了解當今社會的主流思想;可以通過網絡看到世界的繽紛多彩;可以通過網絡論壇、博客、BBS、QQ等,真實感受學生的所思、所想,理解他們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等等。利用多媒體技術,把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真實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來作出正確鑒別、批判、吸收和繼承,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
三、打造完善優質的融合應用環境
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及軟硬件建設,著重建立完善德育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精心規劃設計、增強開發實力,拓寬選擇空間,為教育教學提供物質保障和技術支持。信息技術的融入,使教師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德育教育的研究者和踐行者、學生協作學習的合作者和參與者。只有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技能,提升融合效度,才能成功開啟新型德育模式。對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系列培訓一定要常抓不懈;通過理論學習,促進教師轉變觀念,增強自信;支持教師進行融合研究的實踐探索、反思交流;追求適度有效、自然無痕的融合境界。
四、培養良好的網絡道德
1.網絡傳播中急需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首先主動學習網絡知識,了解網絡,同時提高自身的網絡道德修養,做學生的表率。在了解網絡運用網絡的同時,教師為人師表,率先垂范,做好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模范。2.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知識技術和道德要求的宣傳教育。讓學生全面地了解網絡知識掌握網絡技術,使其懂得利用網絡去認識社會、接觸社會、服務社會,懂得利用網絡去獲取知識、搜索信息、促進創新;重要的還要使其了解網絡社會的復雜性,認識到網絡對人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并懂得網絡是一個人們共享的社會,也需要規則和美德。3.樹立遵守信息法律法規的法制意識。要讓學生了解與信息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法制觀念,養成在信息活動中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意識與行為習慣。4.培養學生鑒別與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判斷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使學生能自覺選擇正確信息,抵制黃色信息、反動信息、封建迷信信息以及各種低俗、下流的垃圾信息的侵害,讓學生自覺意識到維護信息活動正常秩序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5.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利益的信息道德觀念。讓學生知道個人的信息活動應以不損害他人的正當利益為原則,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權、名譽權、財產權、知識產權,不使用未經授權的信息資源,不隨便在網上發布別人的隱私,信守社會公德,不損人利己;同時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理解資源共享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重要意義。6.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務與責任觀念。要讓學生全面理解信息活動中必須承擔的義務與責任,慎重在網絡公共場所表達個人觀點與看法,不發布或傳播有害信息,不能不負責任地信口開河,更不能有意傳播虛假信息誤導他人。
總之,德育具有廣泛性,它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幾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個章節里。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張的“禮之用,和為貴”,“和”應該解為和諧,是德育的范疇。德國教育家赫爾巴德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睙o論古今中外的教育界論述,還是實踐經驗的總結,都能看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滲透德育教育,二者有效結合,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張穎.信息科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2).
[2]吳剛.信息技術教學呼喚道德教育[J].中國電化教育,2001(4).
[3]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薛維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5]李伯黍,等.道德發展與德育模式.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沈書生,李藝.信息技術與中小學課程改革[J].電化教育研究,2002(12).
[7]朱小蔓.中小學德育專題[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注: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術裝備和實踐教育研究立項課題:《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學生德育研究》(編號PZS368)(河南省教育廳 教技裝[2016]35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