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炳蘭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就應該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有所繼承。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小學語文教材的編者就大量選用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名著類文本,旨在通過對這一類文本的教學體悟與感知,為學生繼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但由于很多教師對文本認知把握不準,對閱讀教學的本質了解不夠徹底,所以在教學名著類文本時常常會犯下顧此失彼、張冠李戴的錯誤,從而導致名著教學效益嚴重下滑。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教學。
一、梳理線索,復述課文
名著類文本大都屬于記敘性文本,有著典型的人物情節、環境描寫等諸多元素。因此,我們的閱讀教學就應該緊扣記敘文教學的特征,引領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梳理出故事發展的情節,為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并進行深入細致的學習奠定基礎。但由于受到學生認知能力的限制,他們很難從文本中提煉出相應的復述線索,這對于學生整體感知內容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緊扣文本故事的特質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之間的交融點,在尋找兩者之間的交融點之后,為學生梳理相關的復述線索,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走進文本,從整體上感知文本的基本情節,為復述課文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哪吒鬧海》這篇課文時,教師就緊緊地引領學生從文本的結構入手,了解故事的起因、發展、經過和結果,并相應地提煉出這一層面所對應的標題,從整體上梳理文本的內容。隨后,教師引領學生從對應的標題入手,將四字標題拓展成為一句完整的話,最終借助故事發展的起因、經過、高潮、結果的順序引導學生,將完整的話組織串聯成為一段完整的話,在梳理文本內容的同時,借助復述提升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基本內容,從而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性解讀效果。
二、對接原文,類比辨析
名著的文本大都選自我國傳統文化名著。由于這些名著在表達習慣、語言詞匯上與當下的語言表達習慣有著巨大的區別,因此,對學生而言,閱讀原文就造就會造成相當大的閱讀障礙。基于這種情況,編者在編選這些這部分課文時,就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刪減與調整。雖然刪減、調整之后的文本保留了文本的基本風味,但是對學生閱讀原著卻失去了應有的價值。所以,教師可以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名著原文進行適當的補充,從而引領學生將教材文本與原著原文之間完成對接,最終在拓展補充、辨析對比的方法下,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
例如,在教學《三打白骨精》這篇課文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就為學生拓展補充了名著原文當中對自然環境的描寫以及三個人物的外貌描寫。補充的兩個語段,很多的詞語表達非常精準、豐富,但對于小學生而言也存在生僻字詞過多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旦出示原文,首先就應該對原文的內容進行反復的誦讀,在整體了解其大意的基礎上,再引領學生深入地進行品味與感知,從而促進對原著中語言的吸收與積累。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再將人物的外貌描寫、自然環境的描寫與教材中的課文進行有效的對接,緊扣人物的行為以及故事情節的發展,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人物外貌的描寫與自然環境的描寫,實際上也是為了更好地襯托人物的個性。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將教學的眼光僅僅局限在教材課文中,而是廣泛地與原文進行對接類比,從而為學生拓展了閱讀教學的豐富資源,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益的不斷提升。
三、緊扣文體,積累方法
蘇教版教材中所選用的名著類課文基本都是來自古典名著小說。這一類文體的教學,有著其獨特的文體標準與要求。因此,教師可以從人物的語言描寫、環境描寫、故事情節的發展三個維度引領孩子進行深入的探討,從而積累閱讀名著小說的閱讀方法。
以選自《儒林外史》的《少年王冕》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就將教學的焦點設置成三個板塊:首先,關注故事的情節。課文以少年王冕的年齡為順序,著重描寫了其輟學放牛、學畫荷花兩個故事,但作者并沒有在每個年齡段平均著墨。因此,教師引領學生深入閱讀課文,提煉出課文未寫、略寫和詳寫的內容,從而感受作者在取舍以及詳略安排上的智慧。其次,關注人物的對話語言。正所謂“言為心聲”,教師緊扣人物語言,特別是王冕與母親對話的內容,在感受王冕善意謊言的背后,所蘊藏的對母親的孝順之心,從而更好地感受人物的內在品質。最后,教師引領學生關注課文中一段關于荷花的描寫,在感受其自然之美時,更讓學生意識到這一池荷花正是王冕學畫的契機,也是對王冕人格的寫照,更是對往年人生經歷的一種暗示,從而將環境描寫與人物的品性結合起來,洞察作者借景喻人的創作方法。
總而言之,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選自經典類名著的課文,理應成為學生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一個基點。因此,我們應該著重聚焦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名著類文本的認知,把握其特點,從而展開有效的教學,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臨澤鎮臨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