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鋒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情境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效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和諧健康地發展.這是讓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紐帶.下面總結一些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
一、利用游戲創設教學情境
古羅馬詩人、文藝理論家賀拉斯在《詩藝》中提出的有關詩的作用的一個重要觀點,即詩應帶給人樂趣和益處,也應對讀者有所勸諭、有所幫助.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寓教于樂”.這一觀點,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同樣適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創設快樂和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例如,在講“概率的簡單運用”時,我設置了這樣的小游戲:我們用抽簽的方法從3名同學中選一名去參加某音樂會.事先準備三張相同的小紙條,并在1張紙條上畫記號,其余2張紙條上不畫,把3張紙條放在一個盒子中攪勻,然后讓3名同學去摸紙條.這種方法公平嗎?這時學生都在猜測誰能夠摸到有記號的紙條,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繼續增加紙條的數量,以及去參加音樂會的學生的名額.這時學生都參與進來,課堂活躍,氣氛融洽.這樣,不僅讓學生有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而且體現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翁的地位.
二、利用故事創設教學情境
對于初中生,故事對他們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故事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地投入到學習中.例如,1955年希臘發行了一張郵票,圖案是由三個棋盤排列而成,這張郵票是紀念兩千五百年前希臘的一個學派和宗教團體的成立以及在文化上的貢獻.郵票上的圖案是對數學上一個非常重要定理的說明.它是初等幾何中最精彩、著名和有用的定理.教師可以對教材上的郵票圖案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去發現隱藏在其中的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故事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是比較廣泛的.故事中往往蘊涵著我們需要學習的知識,能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投入,也能使課堂氛圍更加輕松和諧.
三、聯系生活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也需要回歸生活.生活中的數學是無窮盡的,值得我們細心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實踐能力.例如,在講“旋轉”時,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情境:游樂場里的摩天輪繞著一個固定的點旋轉;鐘擺繞著一個固定的點擺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用實物投影儀投放生活中的旋轉實例)并提出問題:上述情境中的旋轉現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生活還有類似的例子嗎?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入手,幫助學生通過具體實例認識旋轉,理解旋轉的基本涵義.同時,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關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在數學教學中,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讓學生投身到問題情境中去體驗,使學生在“說、做、聽、看、想”的口、手、耳、眼、腦感官的活動過程中學習知識,激發思維,培養創新精神.這樣,能夠讓學生靈活地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更加清楚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利用互助活動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教學不需要局限在課堂上.有時教師可以跳出課堂,利用各種課外活動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神奇所在,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課堂外的教學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能夠突破課堂的局限性,使學生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例如,在講“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準備剪裁出26個字母的卡片,大小根據自己手掌的大小剪裁,然后準備一面大小類似的鏡子,觀察,哪些字母在鏡中的像與原字母一樣?哪些發生了改變?說說它們的對稱軸;手在鏡中的像有什么變化?這樣,能夠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對稱的含義,同時是一個有趣的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剪裁出更多的圖形,或者探究更多的物體的對稱圖形;在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探索發現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揮,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設情境的課堂教學正是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發現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