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龍
物理現(xiàn)象錯綜復雜,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識體系也非常龐大.因此,在解決物理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模型,化繁為簡.這是解決物理問題的關鍵性步驟.
一、高中物理模型的分類
在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方法時,教師一般要明確以下問題:將要研究什么對象;所研究的對象處于什么狀態(tài);對應的對象和狀態(tài)有著怎樣的變化過程.因此,物理模型一般分為實體物理模型、狀態(tài)物理模型、過程物理模型.這些物理模型的建立過程,可以描述為如下幾種.
1.研究對象的模型化.由于研究的需要,我們經常將某些研究實體進行抽象處理,如果將其大小、形狀等特征忽略掉,而是突出其質量以及所在位置,就可以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它,即“質點”.這個過程就是研究對象的模型化.高中學生遇到類似方法得到的物理模型還有剛體、彈簧振子、單擺、理想氣體、點電荷、點光源等.
2.對象所處情境的模型化.真實場景的物理問題之所以難以分析,其原因就在于影響因素較多.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根據(jù)需要忽略某些次要因素,或是通過操作減小或抵消某些因素的影響.比如,研究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由于重力的影響非常微弱,因此我們可以將其忽略掉,從而簡化問題情境.此外,熱學研究中的絕熱容器、力學研究中的光滑平面、電磁學研究中的勻強磁場和勻強電場都屬于此類模型化的情境.
3.研究過程和狀態(tài)的模型化.實體運動過程或狀態(tài)的變化往往是錯綜復雜的,為了研究的方便,進行理想化的抽象處理是必須的.正是通過上述方法,才有了力學中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彈性碰撞、簡諧運動;電磁學中的恒定電流、靜電平衡;熱學中的等容變化和等壓變化;等等.這些內容都屬于過程或狀態(tài)的模型化.
二、物理模型的重要性
物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自然界中一切物體的運動形態(tài)、物質結構以及相互作用,幫助人們認知自然界的基本規(guī)律,為人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奠定理論基礎.要實現(xiàn)上述目的,就必須揭示物理現(xiàn)象或物理過程在對應條件下發(fā)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也要揭示事物之間本質屬性的聯(lián)系,還要在此基礎上系統(tǒng)建構嚴密而自洽的物理理論.事實上,由于自然界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完全從事物本來面目開展研究,只能導致問題的復雜化,增加總結物理規(guī)律、探究事物本質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適當進行抽象處理,進而建立能反映認知客體本質特征的物理模型.
1.構建模型是物理理論建立和發(fā)展的基礎.研究物理學史發(fā)現(xiàn),很多重大突破與模型建立密切相關.這都是源于科學家大膽進行猜想與構思,構建出理想化、但又與事實基礎有較高吻合度的物理模型,并最終通過實驗驗證或是實踐檢驗,從而發(fā)現(xiàn)通往真理的道路.比如,法拉第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電場線和磁力線等一系列力線模型,并通過鐵屑呈現(xiàn)磁體附近磁感線的分布特征,由此建立“場”的有關概念;在解釋光電效應的實驗規(guī)律時,愛因斯坦充分借鑒普朗克的量子假說,大膽地提出“光子”的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光電效應方程,不僅解釋了實驗現(xiàn)象,也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這一本質屬性……構建物理模型,能有效簡化物理情境,從而促成現(xiàn)象的解釋和規(guī)律的總結.此外,科學家通過對模型的深層次研究,做出科學性的預言,也進一步推動了物理學科的發(fā)展.比如,盧瑟福結合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提出中子的假說;泊松在光的波動模型基礎上提出“泊松亮斑”;等等.
2.從高中物理的學習特點來理解模型構建的重要性.在物理學習的一開始,教師一般都會引導學生結合真實的物理情境進行分析,并從中進行重要因素的提取,進而建立物理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其內在規(guī)律.可以說,學生學習的內容本身就是理想化的模型.比如,力學中輕繩、輕桿、質點等模型;熱學中的分子、理想氣體等模型;光學中的點光源、光子等模型;電磁學中的點電荷、理想電表等模型.學生所接觸的物理過程也是理想化和模型化的.比如,動力學中的勻速直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碰撞過程等;熱學中的等溫變化、等壓変化等;原子物理中的原子躍遷、原子核衰變等.學生也是結合理想化的物理過程來研究對應的規(guī)律.比如,力學中結合勻變速直線運動探索對應的運動學公式、在勻速圓周運動中探索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在碰撞過程中探索動量守恒定律;熱學中理想氣體的狀態(tài)方程;電學中圍繞點電荷建立庫侖定律、圍繞勻強磁場探索安培力的特點;等等.
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模型幫助學生理解物理規(guī)律和概念,并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相應的模型,從而簡化問題,獲取解決問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