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于現代課堂教學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課堂教育應該體現怎樣的價值功效,生命課堂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能否帶來新的變化,這些都是教育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旨在討論生命課堂的內涵意義,以及開展生命課堂教學的可行性措施。
一、生命課堂的內涵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說過,“生命的真諦和價值就在于生命本身”。人們不能放棄生命的核心意義去尋找生活。所謂的生命課堂,就是要關注教育的生命價值和意義。生命課堂講求對生命的感悟力,是一種體驗、一種價值觀、一種思維方式。生命課堂要求我們通過感染課堂中每一位學生,來釋放出生命美麗動人的色彩。
真正意義上的生命課堂,是指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關注學生的人文情懷培養,開展有意義的,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展現出一個生命化的,人文化的課堂。
二、構建生命課堂的途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進行生命課堂的構建時,我們可以參考一些其他地區的做法。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都較早的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臺灣還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廣中心”以促進生命教育的推廣。2010年,鄭州九中也在進行生命課堂建設時,開設了《快樂成長心理學》、《哲學與人生》等生命課程。
1.創造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文化
要創造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文化,就要在課堂教學中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取向。在生命課堂中,生命永遠是課堂教學的主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關注生命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尊重學生的成長特征,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懂得自我選擇的權利。讓整個課堂都是活潑的、動態的,才能更深層次的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愉悅的積極體驗,從而推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形成一個持久的學習動力。例如,在生命課堂上進行生命體驗,讓學生親自去感悟、去體驗。以“信任試驗”為主體,首先組織班級學生討論自己是否可以信任別人,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是否會碰到不信任對方的時候。接下來,用眼罩將一名學生的眼睛蒙住,讓該生站在講桌上,其他的同學拉著手站在講桌下面,蒙住眼睛的同學向后自然躺倒墜落,被其他同學接住。班級同學依次輪換進行試驗,結束后,進行分享。討論當被蒙住眼睛站在高處的那一刻是何種心情,當墜落時被同學們接住后又是何種心情。這種“信任試驗”可以促進班級學生共同成長、相互關愛,明白彼此信任的重要性。
但是,創設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文化并不代表可以無原則的迎合學生的要求,無原則的回歸生活世界。
2.構建平等的師生對話文化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對等的關系,由于“教”與“學”的角色要求,教師往往代表權威,處在支配地位,學生則扮演被教育的角色,是建立在強迫命令和權利注意的基礎上的。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教育角色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態。學生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需要被尊重,人格上的平等和平等的對話已經成為師生關系中的新訴求。
構建平等對話文化,教師必須先要明確學生的地位。學生不再是被教訓,需要矯正的一方,而是人格獨立可以和教師展開平等對話的獨立人。讓每個學生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溝通中,教師不再扮演權威者,而是在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能力的教學者。
其次,教師要懂得營造寬松、民主的氛圍。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和辯論。能夠在課堂上大膽的表達不同的意見,會幫助學生建立對外在社會的心理安全感,學生不再害怕因為自己表達的不對而被苛責。生命課堂就是要承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實踐中,引導學生以最大的熱情和求知欲去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
3.將生命課堂滲透進具體學科
生命教育不能是空洞的泛泛之談,而是在具體的學科教學中融進生命教育,創設出生命教育情景,培養學生的生命情感,升華生命境界。
生命教育與生物教學相結合。生物教學學科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題材,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入生命教育的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生命感悟力,激發學生對生命的關懷,有助于學生去探索生命的本質。現代社會多元化的發展也帶了各種思潮的沖突,這些思潮的沖突與矛盾體現在青少年身上,就是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念,對生命漠視和不尊重。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必須將生命教育融入課堂。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價值。例如,在進行細胞的減數分裂和受精卵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受精的前提,即先要產生健康的卵細胞和精細胞,并且二者只有在合適的PH值、溫度、良好的子宮環境下才能進行有效結合,其中任何一個差錯,都會導致受精失敗。在受精過程中,數量上遠大于卵細胞的精子拼命向子宮移動,但通常情況下只有一個精子最終能夠成功與卵細胞結合。通過這種講解讓學生了解到生命形成之處的艱辛,讓學生明白我們必須尊重每一個生命,捍衛生命的尊嚴,杜絕暴力事件。再比如,在學習生物進化論時,了解到人類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在整個地球發展歷程中只占短短的幾萬年,人類文明的形成以來的數千年對于誕生于46億年前的地球只是彈指一揮間。而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生物的多樣性也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