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詠梅
數學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要“人人學到有價值的數學,個個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初中數學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涉及學科知識,也涉及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知識.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態度的取向下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
一、理清課程標準與數學教學的關系
教師要“以人為本”,把“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體現在充滿情感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他們全面的、多方位的發展.對于數學學科,學生大都感到難學難懂,長久下來,就會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教師就要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在學生學習有困難時,教師要耐心地啟發誘導,鼓勵學生自己嘗試,使學生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1.精心創設情境,體現情感要求.贊可夫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就會變得高度有效.”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即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創設出學習環境,在學習環境中誘發學生的情感.這樣,學生就能在情境中學、練、用.例如,在講“走進圖形世界”時,教師可以創建游戲情境,讓學生通過剪紙或者折紙的形式,將老師口頭描述的圖形構造出來.教師的熱情要飽滿,情感導入要合理,運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式,讓數學情境生活化,使學生對所學的數學內容保持一種親和的、積極的和興奮的情緒,從而樂于學習數學知識.同時,能體現課程標準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方面要求: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2.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愛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是初中數學教師的神圣職責.教師要教會學生使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盡力關愛每一個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公正無私,平等對待和尊重每個學生,把數學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教育學生團結互助,培養合作精神;珍惜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不但做學生的老師,還要做學生的朋友.教師還要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育媒體和手段挖掘數學教材中豐富的情感教育資源.如,數學涉及很多抽象難懂的概念和公式.教師要以情當頭,情感化,情境化,用游戲的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展示出來,再加上聲情并茂的講解,使原本枯燥的數學課堂形象化,活躍化,生活化.
3.及時評價學習效果,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及時對師生教與學的狀況做出價值判斷和量化評估,而且對課堂教學起著直接的導向作用.同時,及時對學生的成功給予表揚和肯定,能使學生增強信心,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狀態.評價能促進和激勵學生學習.通過有效評價,能有效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需要注意的是,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務必做到全面和公正,還要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評價.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將情感教育融合到合作探究學習中.教師要重視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和發展.比如,定期開展小組數學競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設計者、組織者、鼓勵者和評價者,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培養他們的情感交流意識.數學教育與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要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還可以讓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幫助接受能力弱的學生,幫助其出謀劃策,讓組長負責協調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感受到作為小組一員的責任,時刻想著為集體爭光,不忘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最后,教師做總結性的點評和講解.這樣,能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也能凸顯他們各自的交際才能和組織能力.
總之,教學既是知識信息傳遞和反饋的交流過程,也是師生雙方情感交融與共鳴的過程.教師要熱愛生活,探索情感教育的策略,以情育情,以情感人,在實踐中去感悟新課程理念,使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充滿生機活力,使素質教育得以實現.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智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