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暖+楊蕾
近幾年來,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在推動校園足球發展上,敢為人先,改革創新:2014年,市教育局和市體育局合并組建為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教體合一”開創了全省地級市教育、體育行政體制改革的先河;首創涵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教師和家長的校園足球“4+2”六級聯賽;首先籌建由社會熱心人士為法人代表和會長的校園足球協會;從2105年開始,中山市依托重點名校和體育特色項目學校,將體校足球班下放到普通中小學;通過開展足球項目培訓、引進外籍足球教練團隊、足球文化交流等形式開展足球項目對外交流合作,推進青少年足球運動發展。這些創舉強力推進了中山校園足球發展。2015年,中山市獲得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國試點縣(區)”稱號,樹起了一面引領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的“中山旗幟”,無愧于“校園足球先鋒”的社會聲譽。
首在強師
2017年3月10日,中山市省級以上特色(推廣)校工作暨培訓會議在中山市實驗小學召開。記者在會上了解到,中山市將通過不同層次的專業培訓進一步提升足球師資水平,會后,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就組織了一批骨干足球教練前往恒大足球學校進行能力拓展培訓。
為什么中山如此重視足球師資的培養?事實上,在發展校園足球的過程中,足球教練這一“師資”問題無疑是每個地區都必須解決的第一大難題,中山市也毫不例外。而通過各種各樣的培訓,截至2016年12月,中山市培訓出了800多名學校足球教師,為開展校園足球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切實解決了師資不足的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借助“洋資源”力量,中山市快速提升了足球“好教師”的數量與能量。2014年以來,中山市相繼與阿根廷、英國、巴西等國相關足球專業機構簽署了足球培訓協議,通過與世界一流教練團隊的合作與足球文化交流,中山市有效推進了青少年足球運動發展。
除了學校體系內的校園足球師資培訓,中山市還倡導各校要善于借助校外專業結構的資源合力推進校園足球的開展。例如,為了更好的在校園里普及和開展足球運動,中山市實驗小學與中山市的專業足球俱樂部合作,引進兩名專業的足球教練,每天下午到校配合學校足球教師一起參與校足球隊的訓練。比較充足的師資,保證了校園足球的全面開展。現今學校已把足球教學納入常規體育教學當中,每個年級、每個班級每周都實行一到兩節足球課,普及足球知識和技能。
興于競賽
競賽,是推動校園足球蓬勃開展的突破口之一。
從2014年3月開始,中山市以小學為試點,改變以往比賽都是采用賽會制的方式,舉辦主客場制的足球聯賽,全市24個鎮區報名參加了決賽階段的比賽,整個賽程歷時2個多月,大大增強了校際之間交流,提高了學生對足球的興趣。
自2015年起,中山市又創新式地開展涵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和教師、家長的校園足球“4+2級”聯賽,不僅學生參與,更有教師與家長一同參與其中。鼓勵有條件的學校積極開展班級足球賽,力爭做到班班有球隊、級級有比賽、校校有交流,在青少年校園中形成濃厚的足球競賽氛圍。
為保障賽事的順利進行,中山市在發展校園足球的過程中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策略,因地制宜改革創新,多管齊下解決遇到的種種難題,比如資金、場地等難題。為解決資金難問題,中山市在保障各級財政現有校園足球專項經費的基礎上,從三方面加以化解,一是設立由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共同扶持的校園足球發展專項基金,改善中山市校園足球活動的條件;二是成立由社會熱心人士為法人代表和會長的校園足球協會,負責籌集社會資金牽頭推廣校園足球;三是加強工商各界社會熱心人士的溝通,吸引民間資本投入校園足球,擴大了校園足球社會影響力和公益回報。為解決場地匱乏難題,中山采取了兩種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是整合校園體育場地資源,科學規劃校園足球場地,鼓勵學校利用天臺、“校園邊角料”建設五人制足球場;二是利用2014年每個鎮區建設2個以上社區體育公園的契機,有條件地配建小型足球場,同時,通過財政資金扶持,鼓勵社區和社會建設足球場館。
根立文化
“踢球影響學業”“文化課不好的學生才會去踢球”是很多家長根深蒂固的觀念。但在中山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里,這樣的觀念正在消逝。
中山市東區朗晴小學的一位體育教師對記者表示,學校足球隊的學生并不會因為踢球而耽誤學習,相反,加入足球隊對于學生學業還有著一定的增益作用。足球教練必須掌握學生學業與足球訓練之間的平衡,一旦有學生出現學習持續性退步現象,就會讓他暫停訓練進行整改,直到成績有所恢復或進步。一位學生家長說,自從孩子參加足球隊訓練后,不但學習成績提高、學習習慣變好,連生活習慣都在向好的方向轉變。有了這些良性變化,家長當然就會破除固有觀念,從而更加支持孩子參與校園足球運動。
沒錯,學業優秀的孩子在踢球。這不是一所學校在改變,也不僅僅是中山市30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或推廣學校正在進行中的變化,而是整個中山市校園足球運動中所逐漸凸顯出來的變化。
“讓有足球發展潛力的孩子,憑借足球特長進到名牌學校。”這是中山市實驗中學一直堅持的足球生培養理念。2015年開始,中山全市所有足球特長生都集中在實驗中學學習、訓練,改變了傳統體校體制下“重訓練、輕學業”的局面。針對一些足球特長生在文化課方面存在的短板,市實驗中學制定了專門的輔導方案,通過為他們“開小灶”等方式將文化課水平補齊。中山市通過招生考試政策積極解決小升初、初升高各個學習階段足球運動員的銜接問題,讓學生可以因為足球特長有好學校念書,有好出路。依托重點名校和體育特色項目學校,做好體校足球班下放到普通中小學來辦,是中山市校園足球的一大創舉。2015年開始,針對校園足球發展渠道的建設,中山市決定市實驗中學與市體校共建足球班,計劃通過小學一年級、初一和高一各招一個足球專業班,用六年時間做好足球項目的梯隊建設,同時通過評選創建市級足球特色學校高(職)中12所,初中24所、小學72所,逐步構建“123”金字塔形的項目布局。與此同時,從2016年起,中山把足球列入中考體育考試選考科目,鼓勵各級各類學校創造條件開設足球課;還將把足球學習情況納入學生檔案,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參考。
不僅僅是學業,還有更基礎性的足球文化氛圍的營造。所以,中山市鼓勵各個學校充分利用足球社團和家委會調動校外力量開展足球活動。朗晴小學組建的足球親子社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每天下午放學以及周末,家長們都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在體育教師和足球教練的組織下開展足球活動。足球親子社團讓家長們親自參與其中,不僅讓家長理解、支持足球教育工作,也拉近了家校關系。朗晴小學還由學校健美操隊和舞蹈隊負責組織了足球啦啦操和足球寶貝,為足球活動增光添彩,成為校園足球文化活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采訪手記:“足”以樹人
在中山市的實地采訪中,記者發現了兩個有趣的現象。一個是社會各界尤其是家長最擔心的安全問題,其實在校園足球運動開展的過程中并沒有成為大問題。這是如何做到的?記者了解到,為解決安全問題,中山市統一為自愿參保的學生購買了運動意外傷害險,在原有的校方責任險上又多一層保險,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問題。除了保險,更為重要的是,各學校通過優秀師資確保學生做到科學、合規則地踢球,并在平時的足球訓練與競賽中做好了安全教育與準備運動,從而有效解決了安全問題。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山市校園足球的優秀運動員不再是我們傳統印象中的學習后進生,他們往往多才多藝,或者品學兼優。究其根源,這與中山市校園足球運動的“文化味”與“教體合一體制”息息相關。
2017年3月7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在中國教育報刊社2017年兩會E政錄中接受網絡直播訪談,重點提出“推動校園足球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所在”。中山市在總結推進校園足球發展的經驗時,曾提出了“七個破解”,即聘請外教吸引退役運動員任教,破解“師資”難題;設立專項基金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破解“經費”難題; 改造場地完善設施,破解“場地”難題;完善特長生招生制度,破解“觀念”難題;為學生購買意外險,破解“安全”難題;舉辦“4+2級”聯賽,破解“氛圍”難題;定期開展足球文化活動,破解“文化”難題。在我們看來,這“七個破解”就是中山市校園足球的“七巧板”,有了它們,才建構起了中山校園足球的美麗圖景。
這,“足”以樹人!
(本文圖片由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