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暖
吳中天,中學數學高級教師,深圳市兼職督學,多次被評為深圳市先進教育工作者、龍崗區優秀校長。作為一名資深校長,他善于結合本地本校文化傳承與辦學實際,汲取儒家傳統理念精華,積極倡導“和而不同,止于至善”的“和善”教育思想,有效提升了任職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師生綜合素養。在他的大力倡導與踐行下,“和善教育”不僅讓他先前任職的深圳市龍崗區德興小學的辦學特色凸顯,也讓他如今任職的木棉灣小學提煉出了“向上向善”的校訓,引領全校師生追尋“讓每一朵木棉花開”的教育夢想!
本刊記者:2014年,您在德興小學任校長時,我曾對學校的和善教育辦學實踐進行過報道,對和善教育思想印象深刻。2015 年1月,您調任木棉灣小學,2016年6月,以“讓每一朵木棉花開”為辦學理念、以“向上向善”為校訓的木棉灣小學章程被龍崗區教育局核準。在這里,我讀到了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味道。
吳中天:謝謝!你有心了。確實,在如何更好地推動木棉灣小學進一步發展的思考中,我有意識地融入了和善教育的理念與某些做法,這就是“一脈相承”。實際上,校長的教育思想與學校的辦學理念是相輔相成的。在德興小學推進和善教育特色發展的過程,其實也是我自己的教育思想凝練與完善的過程。和善教育思想,其核心就是“和而不同、止于至善”,即是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多樣化發展,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這一思想要義,對于教育追求來說是帶有普遍意義的。
本刊記者:但是,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底蘊與辦學實際,校長個性的教育思想與學校獨特的辦學情況的碰撞必然不是簡單的套用或者照搬就能融入的。那么,您是怎樣將和善教育思想融入新的學校并創新實施的呢?
吳中天:在新的工作環境下需要“與時俱進”。當然,我在木棉灣小學所面臨的“時”,不僅是指教育形勢的發展,更多是指學校實際的形勢。
正如你所說,一所學校的辦學特色不是照搬就能形成的。所以,雖然我的和善教育思想日臻成熟,但是在探索木棉灣小學特色辦學理念的過程中,我沒有照搬這一教育思想。木棉灣小學有著自身的歷史傳統、校園環境與文化底蘊,比如木棉灣校名、《花開木棉》校歌、國學教育底蘊,還有校園里隨處可見的木棉樹。木棉,其形高大、雄壯魁梧,其花厚實、碩大紅艷,給人一種向上生長、積極進取、燦爛美好的感覺。挺拔向上的木棉樹,象征著木棉灣小學師生激情昂揚、志存高遠、奮發有為、崇尚卓越的孜孜追求與精神氣質。這與我之前倡導的和善教育思想有著許多的共通之處。于是,我把和善教育思想與學校木棉精神深入結合起來,概括出了“向上向善,讓每一朵木棉花開”的教育理念,用和善思想做根本指引,意在以木棉花的形象激勵師生向上成長、個性發展,引導師生追求高尚、體驗成長。“向上向善,讓每一朵木棉花開”,就是要讓每一位師生都以獨一無二的姿態,奮發向上、彰顯自我;讓每一位師生都吐露甘醇清香的芬芳,沁人心田、臻于至善。
后來,在擬定學校章程時,我們依托“向上向善,讓每一朵木棉花開”教育理念,圍繞學校歷史傳承、教育現實與未來發展愿景,建構起了學校的核心理念系統:辦學理念——讓每一朵木棉花開;辦學目標——智慧木棉、至善木棉、和樂木棉;校訓——向上、向善;校風——奮發向上、至真至善;教風——和合共生、崇尚卓越;學風——勤學善思、樂活成長。
小學教育,重心在培養學生健康心智、良好習性。而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因身心發育、智力開化、家庭背景的不同,核心潛能發展也存在差異。讓每一朵木棉花開,就是傾心關注每一個孩子,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核心潛能,讓每一個學生心智健康、樂活成長。
本刊記者:一所學校的特色辦學實踐能否取得成效,不僅僅依賴于辦學理念的體系化建構,更需要依托于具體可行的辦學路徑、方法與舉措。請介紹一下木棉灣小學具體的特色教育活動。
吳中天:好的。在“向上向善,讓每一朵木棉花開”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我校以國學經典教育為主線進行特色教育活動,深挖國學內涵,實施文化育人。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豐厚、歷史悠久,強調克己修身,具有豐富的育人功能,與我校“向上向善”的校訓有著高度的契合性。因此,我們將國學內涵精髓與基礎教育的內容特點相結合,把國學教育有機地融入學校課程體系之中,開設了“國學”校本課程,以《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孟子》等經典中的名言古訓為內容載體,通過誦讀、講釋、討論、欣賞、背誦、應用等教學環節,讓學生了解國學知識,增強對國學文化的體驗和感受,引導學生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為自身的價值判斷并自覺踐行,以促進學生知義明禮、修身養性。我校還將國學經典的內容融入校園環境中,一方面通過在教學樓文化走廊、宣傳櫥窗、電子屏幕上動態地呈現國學經典內容,讓學生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感受國學經典的熏陶,另一方面,通過設置班級文化墻,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國學文化環境的建設,從而讓校園成為立體的、會說話的“國學讀本”,強化國學經典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本刊記者:除了國學經典教育外,木棉灣小學還有哪些特色教育活動途徑?
吳中天:除了國學經典教育外,我校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特色教育活動。
一是塑造特色科組平臺,延伸課堂教學。我校以科組為單位,整合學科內的師資力量,開展富有學科特色的科組活動,既豐富了學科課程的教學內容,也促進了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實際運用,更推動了教師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發展。語文科組通過開展“語文周”活動,舉辦了朗誦比賽、童話故事創作比賽、課本劇選拔賽、手抄報比賽,學生演講比賽、教師教育故事講述比賽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文學的魅力,激發其文學創作的興趣;數學科組依托“數學周”活動,組織開展了數學競賽、跳蚤市場、認圖速算、數字謎語等活動,寓教于樂、寓學于樂;英語科組深入研究微課、網絡平臺、智能設備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努力打造高效科組,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美術科組通過開設“小畫家”班、“小小攝影師”班、書法班等,將學生的美術作品通過長廊、櫥窗、美術展等形式展現出來,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音樂科組開設合唱社團、舞蹈社團、鼓號社團、兒童劇社團,通過元旦文藝匯演、藝術節文藝匯演、校園班級合唱比賽等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娛生活;體育科組通過抓好常規訓練、開展每天一小時課外體育活動,讓學生體質多年來保持在龍崗區較前水平,在去年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位居前列,學生比賽也屢獲好成績,在龍崗區、深圳市都獲得非常好的名次,成為了體育強校;科技科組組建了學校科技隊,對隊員進行了七巧板、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無人機等培訓,提升了隊員的科技素養。學校科技隊參加科技競賽屢獲佳績,為校爭光。
二是搭建特色社團平臺,展現個性特長。為挖掘學生的特長和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多樣化發展,讓每一朵木棉花開出不一樣的姿態,吐露不一樣的芬芳,我校通過成立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和開展精彩紛呈的社團活動,搭建了培育和展現學生個性特長的社團平臺。我校因地制宜,積極開發學校的教師和物力資源,對輔導教師、社團定位、活動內容、時間場地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和統籌管理,保障了社團活動的順利開展。我校還建立了社團活動的雙選制度,根據教師的專業特長安排好社團活動的具體內容和輔導方式,根據社團的開設情況鼓勵學生選擇與自身特長和興趣愛好相符合或相關聯的社團活動。目前,我校已先后開設了科技、英語脫口秀、經典誦讀、象棋跳棋、足球、美術、舞蹈等近50個學生社團,既為學生個性特長的培育提供了平臺,也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營造了濃厚的校園氛圍。
三是建構數字教育平臺,彰顯智慧木棉。學校充分利用龍崗區提供的平板教學媒體,開辟多種教學途徑,開展漢字聽寫大賽、詩詞大賽、國學知識大賽、數學口算比賽等,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字時代的神奇,感受收獲的快樂。接下來的科技周、數學周,我們會開發出更多新穎的數字比賽,讓學生樂在其中,快樂成長。
本刊記者:既有體系化的辦學理念,又有具體化的活動路徑,我相信在“向上向善”精神的引領下,一定能夠“讓每一朵木棉花開”。最后,請談談您對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吳中天:謝謝!我認為,教育應該處理好多樣與統一的關系:一方面,教育不是生產,而是培養;學生不是產品,而是花朵;學校不是工廠,而是花園。因此,教育應該要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每一個可能性,充分挖掘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并以此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這是學校的教育個性追求。另一方面,教育不只是追求學生個人知識和技能的增長,還需要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引導學生不斷完善自我、追求高尚、成人成才,并以此引領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多樣化發展,這是教育的立德樹人使命。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在我的教育追求與辦學愿景中,“和而不同、止于至善”的和善種子是不會消逝的,只是其表現的具體形式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階段有所不同罷了。
(本文圖片由深圳市龍崗區木棉灣小學提供)
責任編輯 魏文琦
實習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