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 歐政琳 德吉
內容提要: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網絡輿情也相伴而生,尤其是微信被廣泛使用之后,微信輿情的出現頻率逐漸升高。微信發言門檻低、容易疊加且傳播時效快,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隱蔽性特點。各種不當、不實的言論常常基于好友間信任或抱著將信將疑的心態隨手轉發,致使輿情危害成倍增長。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方法,對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意義重大。
關鍵詞:網絡;微信;輿情;社會治理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形式,已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網友言論活躍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重大事件,都能馬上形成網上輿論,通過這種網絡來表達觀點、傳播思想,進而產生巨大的輿論壓力,可以說,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
輿情是由個人以及各種社會群體構成的公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自己關心或者與自己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1] 簡單的說,輿情就是社情民意。
微信輿情,是公眾通過微信,對自己關心或者與自己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持有的多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微信就本質而言,是社會化媒體的一種,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彭蘭指出,社會化媒體是基于用戶社會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它是網絡時代的關鍵轉折。[2]自2011年微信上線后,每年用戶數量都在迅速的增加。2016年12月,微信團隊在2017微信公開課PRO版上發布了《2016微信數據報告》,報告顯示:以2016年9月為例,微信日登錄用戶數量達到7.68億,較2015年增長了35%,有一半的用戶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在90分鐘以上。80和90后的典型用戶,在月活躍用戶總體65%,占日發消息量總次數80%。[3]微信人群的多樣化、言論的自由化,使得原本單一的交流平臺變成了一個小型的社會。
一、微信圈傳播的特征
(一)入圈低門檻。隨著當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只要擁有一部手機,申請一個微信賬號,連上網絡,就可以隨時隨地發一些與個人身心保健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文稿、圖片以及音樂等,同時也可以轉載或撰寫帶有政治性和社會性的文稿或圖片以及重大的時政和生活新聞等,幾乎人人手中都有一個“麥克風”,都是發布消息的“記者”,發布微信狀態已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二)微信圈信息魚龍混雜。新媒體時代總有些網絡新聞讓人真假難辨,混淆視聽。對此,2014年8月國家網信辦出臺“微信十條”,半年內有365萬個惡意微信賬號被凍結,這些賬號發布涉恐、涉暴、涉黃等違法信息,肆意傳播誹謗和謠言信息,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披露,近半年微信平臺處罰公眾號約4.5萬個,微信公眾平臺辟謠中心累計科普3.4億次。微信圈內信息魚龍混雜帶來的潛在問題就是垃圾信息泛濫嚴重,好友之間信息發送、朋友圈信息分享、公眾平臺推送、新聞熱點轉載等信息同時流向公眾微信客戶端,比如低俗、暴力、血腥、驚悚等信息。例如:2016年10月,“23省44城自來水中檢出致癌物”這樣一條聳人聽聞的消息被大量轉發,刷爆微信朋友圈,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三)產生“疊加”倍增效應。一個微信使用者朋友圈中的“朋友”數量是有限的,可是,不同人的朋友圈是以“疊加”方式存在的。比如A的微信朋友圈中包含了B,而B的微信朋友圈中包含了C,B會把從A那里獲得的微信信息通過自己的朋友圈轉到C那里,C獲取信息后又會以此類推進行傳遞。這種信息傳播上的“疊加”情況,雖然讓一些信息的傳播速度相對慢下來,可是,卻沒有阻擋這個信息本身的傳播,且隨著C與D之間微信朋友圈之間的信息交流,又會使一些信息“遠播”出去。因此,隨著微信輿情的發展,多種因素的共振疊加,網民的觀點和情緒可能產生共鳴,將會使網絡輿情升級,爆發出更大的能量。
(四)傳播時效快。微信和其他網絡平臺一樣,一般是一對多的放射狀傳播,一條信息一經發送,會有成千上萬或者更多的信息接收者即時收到,這條信息再經過信息接收者的二次傳播或三次傳播,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擴散到更大的范圍內。例如:2016年奧運會期間,王寶強晚上凌晨發出的離婚消息,第二天一早幾乎全中國人都知道了這件事,在微信朋友圈引起了熱議。據“今日頭條”數據統計,僅2016年8月14日當天,提到“王寶強”的頭條號文章就有萬余篇,總閱讀量驚人地達到了7億次。這般筆墨鬧劇,短期內占用了大量的傳播平臺、渠道和資源,社會影響范圍之廣更加凸顯當前網絡信息傳播的強大力量。
二、微信輿情治理難點
網絡是一個開放、互動的空間,隨著微信交流人群的快速增長,社會中負面情緒在微信圈急劇浮現,各級黨委政府已經把網絡監管和輿情引導放在網絡社會治理的重要位置。微信平臺特有的傳播模式給傳統的當前政府治理模式亦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傳統治理方式被顛覆。傳統媒體傳播時代,行政部門通過信息傳播的主要媒體就能夠監控信息發布內容,在什么級別的媒體上發表、發表的篇幅、時間、發表人等等,這些通過一定的渠道都是可以監管的。微信等網絡自由平臺出現后,這種可管可控的局面就開始被顛覆了,由于是基于熟人圈子的社交平臺,人人都可以將各自的觀點與說法自由發表,公眾微信圈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就可發言、評論,但卻難以保證這些意見觀點都是正確并經過深思熟慮的,導致朋友圈中分享、轉發的信息真假難辨,不乏謠言與謬論的傳播。
(二)監管技術難度增大。微信平臺的“朋友圈 ”是以社交關系為基礎構建起來的,包含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健康及生活等內容,這種信息又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可測量的“行跡”,同時微信閉環圈子傳播的私密性導致外部信息極難置入,相互核實印證少。據騰訊公司公布的2015年業績報告顯示,微信用戶年齡平均為26歲,86.2%的用戶在18-36 歲之間。這部分人群獲取信息途徑多元,接受信息能力強,信息分享的意愿比較強,可以瞬間完成身份互換,所有的人都是潛在的信息發布主體,這就給管理部門鎖定具體賬戶帶來了較大難度。
(三)微信輿情研判難度大。“他從張家口一路走來,只為找到半年前丟失的兒子。大家看到了動動手,一起幫一下忙,謝謝大家。或許奇跡真的會發生。”等等,朋友圈經常會遇到這樣圖文信息,一位父親雙手拿著尋人啟事,身形瘦弱但挺拔,贏得了不少網民的信任。不少加V認證的微信號均淪陷于此條“現實版失孤”的虛假消息,并形成多層級傳播。微信輿論場信息的傳播體現在點對點交流、朋友圈分享與群組討論中,間接推動輿情。在推動輿情的過程中,逐漸分化,有些影響擴大,成為顯性輿情,有些則變為“沉沒的聲音 ”。據調查,如果一個謠言有較多數字或圖片等細節描述,或者語言有感染力煽動性,網友就比較容易被迷惑;網民有隨手轉發、寧信其有等習慣是造成謠言泛濫的重要原因,微信平臺顯隱輿論并存的特點使得真正的民意得不到有效的擴散,同時為移動輿論場整體的輿情研判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微信輿情治理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建設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大家都應該遵守法律,明確各方權利義務。要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一)完善立法。網絡立法是加強法制建設的重要環節,為保障網絡安全和預防網絡犯罪,我國相繼頒布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以及《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但是目前的法律體系中,專門針對移動互聯網的內容監管尚為空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規范網絡行為”。2014年8月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出臺《 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 》(簡稱《 微信十條》),回應了這一空白。但是,僅憑這部《規定》還是遠遠不夠的。
隨著網絡普及,尤其社交類網站影響力日益增強,各國為確保網絡安全,均日益重視互聯網管理,并各有招數。在美國,有六大網絡安全專職機構、130多項法律法規來維護網絡安全。還成立了“白宮網絡安全辦公室”、“全國通信與網絡安全控制聯合協調中心”,從國家最高層面做出戰略部署。在英國,一個由政府牽頭的互聯網行業自律組織——“互聯網監看基金會”,多年來在打擊網絡色情等方面作出了貢獻,為互聯網管理探索出一個良好的行業自律模式。
(二)加強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賴于社會成員對普遍性的行為規范和網絡的認可而賦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會秩序。它包含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對公眾的信用。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贏得民心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說:“古人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網民稱自己為‘草根,那網絡就是現在的一個‘草野。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不斷提高這項本領。”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以更細致地傾聽民意,更深入地了解民情,更積極地回應關切,更高效地化解民困,及時有效將各類輿情處理在萌芽狀態,從根本上治理輿情。
(三)營造風清氣正的微信圈。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微信朋友圈之所以不實、不當的言論比較多,從根本上說是造謠者和謠言的轉發者缺乏最基本的辨識能力,如果他們的基本素養較高,其識別謠言的能力也就會相對較強,微信朋友圈也就不會成為謠言重災區。因此,要根治微信朋友圈謠言,本文認為最基礎的工作就是提升網民素養,而培養公民科學素養的任務需要由政府、社會和學校共同承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 [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2]彭蘭.社會化媒體: 網絡時代的關鍵轉折 [J].載 《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 》2013年版 。
[3]數據來源:騰訊科技 2016微信數據報告發布 http://tech.qq.com/a/20161228/018057.htm#p=1
(作者簡介:劉瑾、德吉系西藏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節目中心編輯、記者;歐政琳系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