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建剛
廣州市增城區荔城街黃屋山上,同文義學百年文脈演繹;五所小學二次合并,一次搬遷,如今清燕小學辦學氣象蔚然。
沿著依山勢而建的石階一路向上,走進清燕小學的校園,滿眼綠樹成蔭,四季花香怡人,孩子們的瑯瑯書聲和樹林里的呢喃鳥鳴互相唱和,宛如天籟,悅耳動聽;清風徐來,學生們利用廢品制作的各色燈籠隨風擺動,與教學樓下櫥窗中學生們的藝術作品,一動一靜,相得益彰;芬芳園中各種設計巧妙機杼獨出的七彩大花瓶與那些花草樹木渾然一體……置身清燕小學的校園,美是最直入人心的感觸。
從2009年擇址重建辦學開始,清燕小學便堅持以“讓每一個孩子幸福成長”為辦學理念,以美術教學特色為突破口,通過文化物象的打造、詩意環境的建設、校本課程的開發、課堂教學的改革、開放評價的實施等系列舉措,引領學生與美同行,在美麗中幸福成長,收獲無限精彩。
美之思:精準的突破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教育的理解,在素質教育的大方向下,每一所學校都會體現出不同的個性與取向。清燕小學基于辦學環境、師資條件、地域文化和區域教育主張的綜合考量,以理性的思考、理論的支撐,提煉出“讓每一個孩子幸福成長”的辦學理念,并最終以“美術特色”作為追求理想教育的路徑選擇。
基于辦學理念的引領。學校基于“讓每一個孩子幸福成長”的辦學理念,出于“幸福育人,育幸福人”的育人觀念,讓校園的美、讓學生的美、讓心靈的美為幸福人生添磚加瓦。以美術特色為學校幸福教育的突破口,用美的環境、美的氛圍、美的言行、美的課程、美的課堂,全方位、多角度來凈化學生的心靈,用美引領學生對學習及生活的健康追求。
基于現實需要的指向。作為21世紀的新主人,廣大的少年兒童不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還應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藝術修養則是人的文化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清燕小學對學生及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從中了解到,學校大多數學生對藝術類課程比較感興趣,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也特別重視對孩子藝術特長的開發,都能認識到藝術教育對孩子綜合素質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很明顯,對學生進行美術特色教育,是學生成長的現實需要。
基于現有條件的考量。校園文化的基礎。學校構建特色教育一定要建設與之相適應的校園文化,清燕的校園給人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藝術美。校園規劃由武漢大學設計、依山而建,區間明確錯落有致合理美觀。在校園文化美化方面有很好的視覺效果,美麗的環境為學校的美術特色打造奠定了基礎。
師資隊伍的優勢。一切的教育理念和教學主張,最終都需要教師去執行和實踐,對于學校的特色發展,同樣如此。學校校長是小學副高職稱的美術教師、區名校長、廣州市名校長培養對象;學校還有區的美術名師和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優秀的美術專業團隊,為清燕小學選擇以美術特色作為學校內涵發展的突破口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課題研究的平臺。問題即課題,研究即成長。清燕小學一直以來都重視課題研究在學校特色發展和內涵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早在幾年前,學校以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巧用色卡紙——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的研究”課題為指導,開發校本課程(教學課程和環境課程),通過編寫教材,制定教學的基本要求,安排時間、人員,同時制定有效的評價體系,通過評選“星級美少年”,激勵學生熱愛藝術,努力學習藝術。這也為學校的美術特色打造提供了堅實的平臺。
美之行:創新的實踐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清燕小學在多方研討和考量之下,選擇以美術特色作為學校內涵發展的突破口,幾年堅持下來,令到學校整體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并被廣東省美術教育協會授予“美術教育特色學校”稱號。
1.感受美的環境
學校選擇以美術特色作為個性化實踐素質教育的切入點,但美術特色不能僅限于美術學科,也能不囿于學科課堂。清燕小學因地制宜,理論聯系實際,從學校美的校園環境出發,想方設法讓學生們感受美,發現美。
學校的生物園與百果園互相呼應,成為孩子們身邊最美的風景。清燕小學生物園功能齊全、布局合理,集美化、綠化、觀察、教學、實驗為一體。園內功能區的設置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可分為植物區、動物區、生態農業示范區。百果園則是師生、家長認領的責任田,師生、家長組團在那里種植下自己喜歡的水果。施肥、澆水、驅蟲……學生們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下,親力親為,用自己的勞作澆灌收獲;果樹從生長到開花、結果,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仔細的觀察這一美妙的過程,從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奇妙。
走進清燕小學的校園,似乎走進了一個童話式的多彩生物園,認真留意又似一本百科立體教科書,處處有花海、書海,讓人感覺學校似公園、似花園,讓人靜心、美心、歡心。種類繁多的各色植物花草,錯落有致,為學生觀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藍本和啟迪。通過校園內一草一花一木,激發學生對學校美好環境的感受與喜愛,增強學生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之情。
古語有云:“聞之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美麗的校園環境是育人的奠基石,是幸福教育的源泉, 也是學校美術特色打造的基礎。
2.搭建美的平臺
用美術特色來推動學校內涵建設,那么,美術課堂必然是最根本的途徑,不可或缺。愛美是人的天性,愛畫是孩子們的天性,為此,清燕小學通過“巧用色卡紙”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的研究,為孩子們搭建美術教學的個性平臺。學校每周幾次的美術社團活動和平時的美術課堂教學開展,都讓學生練習色卡紙的各種繪畫方法,讓學生知道繪畫的手法是多種多樣,而且每一種繪畫手法畫面效果都有不一樣的視覺感受,讓學生對美術課、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開展三年多來,學校收集了優秀作品300多張,編印了《色卡紙魅力》美術作品集兩冊,學校希望讓幸福的美育影響孩子的一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愛好、特長,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描繪,學會用各種色卡紙為基本材料,把自己的童真、魅力盡情的描繪、盡情的體現,體現他們的想象力、觀察能力;體現他們的創新想法、創新能力、創新手法,發現美,創造美……這就是他們幸福成長的軌跡。
3.創造美的世界
學校是孩子們生活和學習的地方,那么,發動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參與到童話式美麗校園的打造中來,結合實際,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校園文化成為對學生美育的主體教科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美的教育,是清燕小學的典型經驗之一。學校校長梁福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得知一個工廠有一批次品大缸和大甕要處理,美術專業出身的他靈機一動,把這批次品缸和甕拉回到學校,讓學校的美術教師帶領孩子們利用這些大缸和大甕作為創作材料,在學校芬芳園內進行布置,創造出一個充滿童話的美麗樂園來。一段時間忙下來后,當你再走近芬芳園中,你會發現,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缸或甕,或站或躺,或直或斜,或立于一株樹下,或斜臥于地,一株三角梅從甕口蓬勃長出。而這些缸或甕的外面,在孩子們用畫筆和顏料精心妝扮下都變成了美麗的七彩大花瓶,這里的每一筆、每一劃都表達著孩子們對校園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美好的追求與遐想。
七彩大花瓶、七彩石頭的繪畫,發現美,創造美,就在清燕每一位師生的身邊。
美之效:幸福的成長
清風送爽,燕舞南天,清風燕語,幸福紛呈……以美術特色作為實踐學校“幸福教育”理念的清燕小學,如同增城燕石山上初升的旭陽,散發著朝氣蓬勃的氣息和迷人的光芒。
讓教師因美而發展。美術特色項目活動的開展,不僅美術教師全程參與,其他學科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對于相關活動的組織和推進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而充分挖掘了教師的個性特長,促進教師全面的、有個性風格的專業發展。
讓學生因美而成長。這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集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鑒賞性、實用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美術特色項目活動,充分挖掘和展示孩子們的潛能和才能,滿足孩子多元化發展需求,不但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個展示個性特長的平臺,而且為塑造孩子們的健康人格,培養孩子們的自主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奠定基礎,有效促進了孩子們全面的、有特長的可持續發展。
讓學校因美而提升。清燕小學以美術特色為重點,不斷深化新課程教學改革,促進學校全面的、有個性特色的可持續發展,凸顯學校辦學特色——幸福教育,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隨著美術特色的品牌效益逐步提升,學校的“幸福教育”也不斷深化,學校凝聚力、內驅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各項管理逐步規范化和精細化,教育教學質量穩居增城區的前列,帶動了學校內涵的整體優化。
(本文圖片由廣州市增城區清燕小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