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科
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共2019.24萬人。盡管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但由于對農村教育欠賬太多以及人口減少等因素,農村教育,特別是山區教育,已呈凋敝狀態,其教育質量與城市的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如何全面提升山區教育的品質,破解山區教育發展的困局,是當前農村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中,山區小學在提高教育品質上所面臨的困局是復雜的,也是多變的。近年來,筆者就“提升教育質量”“打造學校特色”等方面,對廣州市增城區山區、鎮的多所山區小學進行了專題調研,對數十位校長和教師進行了專題訪談。調查發現,每一所山區小學所面臨的困局都不盡相同,這些困局隨著時間的遷移,有些會得到改善,有些則會持續發酵,而導致這些困局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城鄉教育失衡導致山區小學的發展舉步維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城鄉二元結構并沒有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對農村教育的欠賬太多,導致了農村教育資源匱乏。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也想方設法地提高山區教育的質量,包括提高山區教師待遇,教育硬件設備設施向山區小學傾斜,多渠道開展教育幫扶等。在國家的引導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努力下,山區小學教育的整體形象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校園美了,設備先進了。但實際上,城鄉教育失衡的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雖然在辦學條件上縮小了與城市學校的差距,但是比硬件設備更重要的軟件,卻與城市學校相去甚遠。現在,山區小學普遍存在著“配到鋼琴當飾品”“爺爺奶奶教小學”“教師進取欲望不強”等現象。這些現象所反映的,是教師專業性不強、教師老齡化、師資隊伍結構性缺編、教師職業倦怠等問題和困境。這使得山區小學的發展舉步維艱。軟件的改善不容小視,只有軟實力提高了,才能充分發揮優質硬件資源的作用,沒有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引領和支撐,再先進硬件設備也只能淪為擺設,毫無用處。因此,教育資源向貧困山區傾斜,應該包括教育的物質、財力、人才等政策的傾斜,既要重視對山區小學的硬件投入,又要在育人水平上進行幫扶。
社會認同缺失導致山區小學的品牌難以打造
良好的社會認同、高素質的教育隊伍、正確的教育決策和科學的管理水平是打造高品質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良好的社會認同是支撐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源源動力,是孕育高品質教育的沃土。山區小學,特別是地處偏遠、規模小的山區小學,要打造高品質的學校品牌實屬不易。良好的社會認同是學校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的有效保障。隨著城鄉規劃一體化、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撤并或合并山區小學、麻雀學校的信息與日倍增,社會對山區小學教育品質的認同感也日益消減。
社會輿論普遍認為,城區小學的辦學條件、辦學水平、辦學質量比山區小學要強。在這普遍的輿論中,山區小學無法尋求到一種可以改善自身辦學的方式。社會認同的缺乏,導致了山區小學缺乏辦學的自信,缺乏前進的決心。于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教育觀念慢慢滋生,并日益制約著山區小學的改革與發展。社會層面認同的缺乏,低人一等的教育情懷,使得山區小學的教育品牌依然徘徊在構思的尷尬中。單憑高人指點、外力幫助的山區小學,沒有了社會的認同和學校發展理念,就失去了改革發展的內部動力,猶如被折去雙翼,永遠也無法翱翔藍天。
管理水平滯后導致山區小學的質量無法保障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山區小學教育質量的提升,管理水平是關鍵。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效益,左右著學校前進發展的方向,也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育觀念。與城區小學相比,山區小學更加需要優秀的管理者帶領學校改革與發展。不少山區小學規模小、人員不足,教育管理普遍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上級部門的評估檢查頻繁,教學行政人員只能把大部分時間用在應付各級各類的檢查、評估上,成為了“資料員”,甚少對教學管理進行思考,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也就失去了管理制度的支撐。管理水平的滯后,無法充分調動山區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形同虛設的規章制度,致使學校管理的混亂,教育質量因而長期在中下層次徘徊。
山區小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不僅需要先進的硬件設備,更需要優秀的教育人才;不僅需要教師的教育自信,更需要廣泛的社會認同;不僅需要充足的師資隊伍,更需要先進的管理水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期待著山區小學改革與發展團局的破解之道。
本欄責任編輯 羅 峰
實習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