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千惠
摘 要: 《嘉莉妹妹》是美國近代著名作家西奧多·德萊塞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其在美國文學史上意義深遠。小說主人公嘉莉妹妹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寫作的多重視角,同時人物性格和命運的研究也具有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德萊塞 新女性 消費主義 自然主義 美國夢
德萊塞(Dreiser)是美國自然主義文學作家的代表,被列為一戰后美國僅有的三大小說家之一[1]。他一生創作了多部各類型文學作品,為當時美國文壇解放和發展指引了新方向。《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是德萊塞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備受國內外讀者的關注。
1.文獻回顧
國外最初重點研究德萊塞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經歷。Robert H.Elias認為德萊塞童年和青年生活對其小說中表達的價值觀念有重要的影響[2]。隨后學者利用各種研究手法解讀文本,如Leonard Cassuto根據拉康的心理學理論分析小說[3]。一些作家傳記和相關批評著作也成為新研究成果,如Lingeman出版的《西奧多·德萊塞:美國的旅行》[4]。
《嘉莉妹妹》中文譯本出版后,我國大多數學者比較認可其地位和價值,起初研究集中在作品介紹和小說主題上。20世紀后學者主要從消費文化、美國夢、女性主義等角度揭露夢想破滅的現實,如王玉蓮[5]、李彤[6],或從道德倫理角度展現小說中倫理現象并對比價值取向,如黃開紅[7]。到目前為止國內學者對德萊塞和該小說的研究論文總量較多,但文獻評述不超過10篇,比較知名的是學者蔣道超的關于德萊塞的研究述評[8],同時對比分析類文章也相對較少,可見國內研究視角相對局限,缺乏創新和研究深度。本文將通過嘉莉妹妹與其他典型人物對比,從多視角分析人物性格和命運成因。
2.人物對比——再現多重寫作視角
這部小說內容豐富,主要圍繞嘉莉妹妹、杜洛埃、赫斯渥等人物關系和命運展開,本文將重點通過女主人公與其他人物對比分析,挖掘人物性格命運,揭示德萊塞寫作的多重視角,展現其思想內涵。
2.1嘉莉妹妹與姐姐敏妮
作者對姐妹的對比描寫,體現出“真女性”和“新女性”的差異。19世紀美國社會認為女性應具有虔誠、貞潔、服從、溫順等美德[9],這給女性套上無形的枷鎖,而“新女性”則有鮮明獨立的性格和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意識。
嘉莉妹妹是一個單純善良的農村小姑娘,18歲因向往都市繁華生活而來到芝加哥,就像當時無數年輕人追求“美國夢”一樣對未來充滿期待。可她剛下車站就發現現實的冷酷,之后住進姐姐的“公寓”。敏妮是傳統女性的代表,思想保守、生活單調,每天操勞家庭瑣事且不求上進,還堅持捍衛這種生活習慣,堅決抵制任何享樂或有情調的事物。掙錢了,她決不會去買漂亮衣服或是看戲,而是攢下來供家庭使用。而嘉莉妹妹則活力十足,她對鞋廠打工的工作并不滿意,她想多結交上流社會的富人,她經常觀察城市人的生活,易被高樓大廈、繁華商業區和琳瑯滿目的商品所吸引,同時她對看戲等娛樂和服裝打扮有著強烈的渴望。嘉莉妹妹體現出新一代年輕女性獨特的主見、對生活的渴望和對夢想的熱情。這時期她的女性主義意識開始覺醒,但只是局限的膚淺的并有依賴性的,直到后來自己找工作,憑借能力和美貌成為演員,這種意識才真正成熟。
2.2嘉莉妹妹與赫斯渥
女主人公與男二號身份地位的互換則體現出消費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視角。工業革命后,美國消費主義、享樂之風盛行,人們精神空虛卻唯錢至上,唯利是圖。當時文壇充斥著對資本主義社會假象的吹噓和追捧,而德萊塞與《嘉莉妹妹》如同一股強大的逆流,“突破了傳統小說的保守與高雅,敢于觸犯‘雷區和‘禁區”[10],展現了社會的本來現實,揭露了資本主義的丑惡,凸顯了階級差距與貧富矛盾,還原了人們悲慘的生活,大膽而又誠實,具有極強感染力。此外,小說中作者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沒有絕對的好壞善惡,強調人物行為都是由自然環境不可控制的機械力量造成的,人是被動無自由的[11],因此作者對于人物的墮落和錯誤行為都采取諒解的態度,認為都是可以被救贖的。
嘉莉妹妹從社會最底層的鄉下女孩,因打工失業為了在大城市生存下去而墮落和推銷員杜洛埃同居,隨后為了更高檔次的生活和更昂貴的服裝又再一次墮落做了赫斯渥的情婦,這揭示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物質生活和消費是人墮落的淵源。當欲望無法滿足時,她自己找工作當小演員,并終成為大名鼎鼎的劇團明星,吸引她一步步走下去的是對財富和奢侈的欲望。而赫斯渥則是上流社會的富有經理,后從酒店偷錢與情人嘉莉妹妹私奔而來到紐約,因還債還找不到工作日子窘迫而被拋棄,逐漸淪為衣著襤褸的乞丐,最后在一間廉價旅館自殺。二人身份地位的顛倒說明了當時社會的腐朽陰暗,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讓窮人和小資產階級都深陷不幸。而這一切并不是小說人物所能掌控的,作者對社會環境的細致描寫,暗示了是一種自然之力將嘉莉妹妹引向墮落的遭遇,因此作者并沒有批評她的道德墮落和失貞行為,而認為她是沒有控制能力的,她的經歷是客觀環境導致的一種不得不做的選擇。同樣,赫斯渥也是環境和社會造成的悲劇,他是環境力量的犧牲品[12],人無法逃離宿命的安排,故作者對他偷錢私奔及自殺的遭遇也表示同情。
2.3嘉莉妹妹自身前后
嘉莉妹妹的形象可被認為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人物經歷主要是新女性主義、消費主義、物化和“美國夢”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早期“美國夢”指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成功,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沖擊,其含義逐漸演變成對金錢和物質的不擇手段和無限累積[13]。
剛離開農村的嘉莉妹妹對城市充滿向往,認為那里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富足。但來到姐姐家后,她看到社會底層窮人生活的疾苦,而她找的工作費力辛苦,環境惡劣且收入低微,最后還因生病被辭退,一切與夢想天差地別。這時她再一次遇見杜洛埃,受到對方慷慨幫助后與之同居,在杜洛埃的點播下,她很快學會上流社會的談吐舉止和時髦裝扮。隨著她的欲望不斷膨脹,花銷更大,自認識赫斯渥之后,她更喜好這種高級優越的生活,盡管她知道對方有太太,卻仍義無反顧地往欲望的火炕里跳,與他私奔逃到紐約。這里高級的生活、華貴的服飾、豪華的住宅,都象征著美國上層社會和大中資產階級,展現了工業社會中人的物化或物的人化。人們盲目追求物質商品,一切以物質為中心,忽略內心和精神感受,人與人冷漠無情,人與物卻親近依存。
在紐約,赫斯渥找不到工作,他們的生活日漸窘迫,嘉莉妹妹的新女性意識漸漸成熟,她學會了適應社會環境,認識到了不能再依靠男人的救濟過活,要獨立生存下去。于是她找到了個小演員的角色,最后成功成為百老匯的名角,過著高級舒適的生活,穿戴華麗的服飾,掙著大筆的鈔票。看似夢想已經實現,但她的欲望難以滿足,所以她并不覺得幸福,反而感到寂寞凄涼,她“又成了過去的那個憂傷的嘉莉——充滿著向往的嘉莉——感到不滿足”[14]。在物欲橫流的社會,像嘉莉妹妹這樣一直追逐欲望和物質享樂,是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的,她的夢想最終定會落空,這證明“美國夢”的破滅。“美國夢”雖對社會底層人民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卻如海市蜃樓般只能是一種美好幻想,給人以片刻愉悅,卻不能真正帶給人幸福。
《嘉莉妹妹》中人物的塑造飽含了德萊塞的良苦用心,人物性格與命運的對比展現也說明了作者的寫作深度和多重視角,文中還運用多種寫作手法如對照、象征和隱喻等,豐富了文章內涵,對揭露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弊病有重要意義。更值得一提的是,該作品還具有社會現實意義,青年人可從嘉莉妹妹身上學習那種獨立自主和追求夢想的精神,同時也要意識到欲望無限、金錢無情,因此這部小說具有高度的分析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蔣道超.德萊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Elias,Robert H.Theodore Dreiser:Apostle of Nature[M].New York:Knopf,1949.
[3]Leonard,Cassuto & Clare.Virginia.Eby.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odore Dreiser[M].New York: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4]Lingeman, Richard. Theodore Dreiser: An American Journey[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3.
[5]王玉蓮.欲望驅動下的嘉莉妹妹[J].名作欣賞,2008(9):121-123.
[6]李彤.美國夢——駛向不歸路的欲望之車——解讀《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國夢[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31-32.
[7]黃開紅.社會轉型期的“美國夢”——試論嘉莉妹妹的道德傾向[J].外國文學研究,2006(3):143-148.
[8]蔣道超.難以超越文化的假定——20世紀中美德萊塞研究述評[J].深圳大學學報,2000(5):87-93.
[9]Barara,Welter.The American Wome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Dimity Convictions,1976:21.
[10]周進.論文學中的“純態自然觀”——以德萊賽和池莉為中心的研究[J].探索與爭鳴,2011(4):142-144.
[11]殷昊.《嘉莉妹妹》的自然主義特色[J].芒種,2013:123-124.
[12]牟瑛.《嘉莉妹妹》——一部自然主義的杰作[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4):52-54.
[13]徐鐿聞.嘉莉妹妹的美國夢[J].安徽文學,2014(7):41.
[14]德萊塞,著.裘柱常,譯.嘉莉妹妹[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