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秀+王興+張玉燕
摘 要: 隨著流動幼兒人數的增加,流動幼兒的早期教育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家園合作是早期教育的重要方面。本文通過對流動幼兒家園合作現狀的分析,發現流動幼兒家園合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為促進流動幼兒家園合作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 流動幼兒 家園合作 學前教育
一、問題提出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國流動人口在結構上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流動人口“家庭化”趨勢日益明顯。近些年農民工進城打工出現了“舉家遷徙”的現象,因此城市流動幼兒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面對這種狀況,流動幼兒的教育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幼兒園收費過高及幼兒園劃片招收幼兒,許多流動幼兒自然而然被擋在幼兒園大門之外,到5歲左右往往被父母送回老家上學前班,變成“留守兒童”。目前,大部分二線城市幼兒園收費每個月幾乎近千元,更何況一線城市的幼兒園收費更高。對于這樣的收費標準,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沒有辦法承受,因此只能選擇到了5、6歲送回老家上學。流動幼兒父母忙于生計,幼兒缺少父母應有的關愛和監督,同時流動幼兒要承受來自主流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因此,流動幼兒存在著諸多的特殊問題,特別是心理、教育等方面。這些問題的出現,與“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目標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關注流動幼兒的早期教育成為社會的焦點之一。
家園合作是家長和幼兒教師雙向互動的活動,是連接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橋梁。站在家長的立場上,希望家園合作能夠更多地了解幼兒在幼兒園各項活動的整體情況;站在幼兒教師的立場上,希望通過家園合作調動幼兒家長的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家園合作的最終目的是幼兒能夠全面和諧地發展,進而促進學前教育質量的提高。同時,有效的家園合作首先需要家長和幼兒教師有積極主動的態度,雙方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其次,幼兒園要給家園合作提供平臺,如家長開放日、家園聯系冊、家園共育宣傳欄等。
幼兒的健康成長是幼兒園、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影響力“匯合”作用的結果。只有當多方力量方向一致并且施加積極的教育影響,教育的效果才會倍增。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家園合作的重要性。同樣,在流動幼兒的發展過程中,流動幼兒的家園合作在流動幼兒早期教育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一方面,流動幼兒在幼兒園獲得的經驗可以在流動家庭中得到延續、鞏固和發展,流動幼兒家長在與幼兒園家園合作過程中,也可以獲得科學的育兒經驗和育兒知識,改進和提高育兒水平和質量。另一方面,流動幼兒在流動家庭中獲得的生活經驗能夠在幼兒園的學習過程中得到運用、擴展和不斷提升。這樣的方式不僅有利于流動幼兒的發展,而且有利于流動幼兒家長和教師的共同提高。事實上我們發現,和流動幼兒一起學習和探索,使流動幼兒家長加深了對于教育幼兒問題的理解。
二、流動幼兒家園合作的現狀
流動幼兒是當代兒童中的弱勢群體之一,也是容易出現問題的群體之一。由于流動幼兒父母忙于生計,對流動幼兒缺少應有的關愛和監督,更加缺少和幼兒園必要的交流和溝通,從而造成流動幼兒家園合作的欠缺,導致流動幼兒諸多心理和行為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發現和糾正。這些問題的出現和存在,與“科教興國”戰略、樹立科學發展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的目標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所以加強對流動幼兒的家園合作已經成為不容回避的社會問題。
縱觀城市“流動幼兒”家園合作各方面的現狀,我們發現,雖然近年來在“流動幼兒”家園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存在許多不容樂觀的現實問題。
(一)對流動幼兒家園合作的功能認識不足。
流動幼兒家園合作是幼兒園和流動幼兒家長兩方面的事情,然而有人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流動幼兒的家園合作并非雙方共同的合作。由于流動幼兒家長經濟社會地位較低,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因此流動幼兒家長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他們認為自己知識淺薄、經濟條件不好等,直接導致在流動幼兒家園溝通中,流動幼兒家長處于被動地位。在交流中一般都是教師說得多,家長聽得多,雙方因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了溝通不良。同時,由于流動幼兒家長工作繁忙,照顧流動幼兒的時間比較有限,更難以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與幼兒園進行家園方面的溝通。另外,從接受流動幼兒的幼兒園教師來說,由于受傳統教師觀念的影響,教師認為只有采取教師主講、家長主聽的形式,才能體現教師的教育地位,因此,流動幼兒家長實際接受家園溝通的機會并不均等,幼兒園往往忽視與文化素質不高、經濟條件差的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的溝通。
(二)沒有真正理解“家園合作”的內涵。
家園合作是家長和幼兒教師雙向互動的活動,是連接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橋梁。家園合作的最終目的是幼兒能夠全面和諧地發展,進而促進學前教育質量的提高。但是在真正的家園合作中,幼兒園往往處于主導地位,忽視了家庭教育。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幼兒園教師認為在進行家園合作時,主要是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幼兒園的教育情況,忽略了對家庭教育史幼兒園教育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家長尤其是“流動幼兒”家長對家園合作了解甚少,認為家園合作就像開家長會一樣,沒有真正認識到家長在家園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溝通的內容側重于孩子的不足。
在現實的流動幼兒家園溝通中,溝通的內容大多是幼兒在園、在家存在的問題,需要雙方配合改進的,以至于如果有一天教師說,想與家長溝通一下,流動幼兒家長首先想到的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又犯什么錯誤了或者幼兒園又要給家長分配什么任務。溝通受到阻礙,家長沒有把孩子近期的表現說給教師聽,教師也沒有把孩子在園的情況反饋給家長,出現了教育的不一致。
三、流動幼兒家園合作問題的解決對策
面對上述問題,加大流動幼兒家園合作的力度,提高流動幼兒家園合作的效率,成了拓展流動幼兒家園合作空間的焦點,下面筆者就自身的體會談幾點認識。
(一)樹立大教育觀,促使流動幼兒家園教育一致。
觀念先行——“教師與家長同是教育孩子的合作伙伴”。其合作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活動,家園合作以幼兒園和家庭的需要為出發點,根據幼兒的發展做出相應的交流、商討,最終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對于流動幼兒來說,一方面,教師要認識到家園合作是促進流動幼兒發展非常關鍵的重要部分,家園合作的雙方也就是流動幼兒家長和幼兒教師的地位是同等的,在家園合作中,幼兒教師并不是領導者,幼兒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流動幼兒家長,這樣才能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強化流動幼兒家園合作的效果。另一方面,流動幼兒家長們應該從心理上確立起“作為幼兒園活動的自愿參與者”的角色意識,可通過參與幼兒園課程和幼兒園活動、幫忙制作教具等形式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及幼兒園的事務。家園合作需要雙方有積極主動的態度,流動幼兒家長對孩子要有愛心和責任感,對幼兒園乃至教育要信任與支持,包括教師對流動幼兒家長的熱情接納和對流動幼兒家長參與的信心。
幼兒園和流動幼兒家庭要為盡可能更好地教育流動幼兒而協作。這種協作應以以下的基本條件和原則為出發點:第一,對目的和任務有統一的理解,并對流動幼兒采取一致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第二,要在共同的活動中采取綜合的教育措施,教師要了解和考慮流動幼兒家庭教育的條件,流動幼兒父母則要了解和考慮幼兒園的教育條件;第三,尊重流動幼兒的個性,熱情而自覺地把流動幼兒當作正在形成的人看待;第四,為改善流動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教育,為改善其生活和活動條件而相互幫助,教師和流動幼兒父母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第五,互相進行實事求是的善意的批評和自我批評。
(二)提升流動幼兒家長教育理念,豐富家園合作知識。
由于流動幼兒教長受教育水平相對有限,因此流動幼兒家長教育理念較落后,知識較淺薄。針對這樣的情況,幼兒園可以開設流動幼兒家園共育欄目,向家長傳授和講解教育流動幼兒的經驗和知識。所謂“家園共育欄目”,就是在每個班上設有流動幼兒家園共育這一專欄,主要目的是向流動幼兒家長宣傳科學育兒的知識;讓流動幼兒家長了解幼兒在幼兒園各項活動中的表現……這樣可以讓流動幼兒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園里的各項活動情況及要求,及時了解幼兒的在園表現,進而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以便與幼兒園進行配合一致的教育。同時,幼兒園可以針對多數流動幼兒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舉辦家長講座。對于流動幼兒家長座談會,我們應該關注一些切合實際的問題,如幫助流動幼兒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幫助流動幼兒家長解決一些他們弄不清楚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家長與幼兒教師的交流交談,加深對幼兒的了解,進而為在幼兒園和家庭中更好地進行教育奠定基礎。
(三)提高流動幼兒家長教育能力。
為了滿足流動幼兒家長的需要,幼兒園可以開展和舉辦家長開放日。平時許多流動幼兒家長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及在幼兒園的表現。其實每一位家長都非常想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一些什么東西?老師是怎樣帶孩子的?針對這種情況,幼兒園為滿足流動家長的愿望、解除家長的憂慮,可以與流動幼兒家長進行教育活動開放日活動。在家長開放日的各項活動中,我們可以直觀地、明了地讓流動幼兒家長了解到幼兒園的老師是如何教學的,了解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加強流動幼兒家長對幼兒園的了解,同時可以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
(四)及時溝通,化解難點。
及時溝通,充分調動家長的能力解決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交流溝通的目的是讓流動幼兒家長更多地了解幼兒,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在流動幼兒家長接送孩子時,教師應給予流動幼兒更多的關注,不失時機與個別流動幼兒家長進行交談,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現情況,說說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情況,交談時應多說幼兒的進步少說幼兒的缺點,這樣流動幼兒家長易于接受,也更利于家園合作,孩子有那么大的進步,有一點點的缺點家長也會表示理解,會更好地配合我們的教育。
家園合作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面對流動幼兒這一特殊群體,面對流動幼兒家長時間少等各種現實問題,建議多使用家園聯系冊、互聯網、家長座談等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促流動幼兒健康、和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忠心.家庭教育學——教育子女的科學與藝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鄧佐君.家庭教育學——教育學叢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2005.
[3]李生蘭.學前兒童家庭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閆振剛,尚景新.家園合作研究述評[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10).
[5]周彥作,盧清,李化樹.論弱勢流動幼兒早期家庭品德教育[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7(1).
[6]周彥作,盧清.流動幼兒家庭教育資源的現狀及改善對策研究[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7(10).
[7]杜麗.重慶市流動幼兒教育現狀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8]http://www.bjchild.Com/Html/Article/200803/67942.Html.劉焱委員呼吁:保障流動幼兒進入公辦學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