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新苗
摘 要: 中國特色詞匯是表達中國社會、文化和經濟中特有事物的語言,如何使這些中國特色詞匯既不失原味又使翻譯價值被英語讀者接受,是值得所有語言研究者關注的課題。
關鍵詞: 中國特色詞匯 詞匯空缺 翻譯策略
一、引言
在和國際社會的交流中,出現了大量富有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和現代經濟發展特色的詞匯語言,它們在中西文化經濟交流過程中不能直接在西方語言中找到現成可以直接對應的詞語,產生了詞匯對應空缺的現象,進而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障礙。因此,我們在對這些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過程中應重視和研究如何掃除這個障礙,為中國文化更好地傳播鋪平道路。
二、中國特色詞匯翻譯的難點及原因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土壤。各民族的語言,由于各自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環境,以及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難免存在著迥異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文化含義,于是,當不同語言群體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就產生了詞匯空缺,即無法在對方語言的范圍內尋找到現成可以直接相對應的詞匯。
1.歷史文化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現象
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東方文明古國,其語言強烈反映了傳統文化思想,并在人們的認知中根深蒂固。例如:漢語中因為一些中華民族特定的歷史典故而形成的成語:圖窮匕見、東施效顰、畫餅充饑等,在英語中很難找到與之完全匹配的詞語。而英語的一些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古希臘羅馬神話,如: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點等。這是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積淀造成了人們對有些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進而造成了詞匯空缺。
2.地理環境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現象
漢英民族各自的歷史發展、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都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而一個民族語言的產生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地理環境差異帶來的文化發展特色也會鑲嵌在各自的語言文字中。中國古代,人們基于對自然環境和天氣的認知,有了二十四節氣的表達,例如:“雨水”、“驚蟄”和“清明”等,這些詞匯在英語表達中沒有可以直接對應的表達。而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四面環水,因此,英語語言表達中關于海洋的詞語就比較多。例如:at sea茫然,不知所措;water under the bridge既成事實等。
3.風俗習慣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現象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在各自迥異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必定會養成迥異的英漢風俗習慣,如:飲食、婚嫁、對色彩的偏愛等。在日常的生活勞動中學習交際,這些差異反映在語言的使用上,進而造成相對的詞匯空缺現象。比如:英民族的人喜愛狗,他們認為狗很忠誠。而狗在漢文化中常被被人看作是“低賤”的代名詞,所以漢語中與狗有關的詞語大多含有貶義,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但英文中,有關狗的詞語大多沒有貶義,如:be top dog居于高位、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運兒等。
4.因宗教信仰差異造成的詞匯空缺現象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東西方不同的宗教詞匯是東西方人們的宗教思想和信仰方式迥異的真實寫照。歐美人多信奉基督教,且基督教在歐美歷史上曾一度占統治地位,所以英語里就產生了這樣一句習語: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相當于漢語中的“一貧如洗”或“窮無立錐之地”),因為在西方神圣的教堂里通常沒有可以供耗子吃的食物,教堂內的耗子則經常挨餓。而在中國歷史上,儒、佛、道三教占主導地位,人們常見的建筑物是廟宇(temple),心目中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根深蒂固。因此漢語中就有不少借用廟宇、和尚、佛等做比喻的詞語。中國人常常念道“菩薩保佑”或“上天保佑”,以菩薩、天為崇拜的偶像,這也是宗教信仰影響的結果。
三、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譯策略
翻譯活動不僅是兩種不同語言之間轉化的問題,還涉及兩種不同文化的沖突。中國特色詞匯反映了中國特有的歷史發展過程和文化精髓,因此,在翻譯時譯者應該思考如何在保留中國特有文化內涵的同時,又可以讓西方的人們弄懂和接受,那就不僅需要譯者有深厚的文學功底,而且需要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目前,翻譯界在對跨文化翻譯交流問題上提出了各種翻譯方法,比如:直譯、意譯、注譯等。但是直譯、意譯、注譯等只是在語言層次上討論兩種不同形式語言的轉化。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包含了最深刻的文化文學乃至政治內涵,在它們之間進行的傳播、融合和轉向,譯者必須將這種特色詞匯的翻譯從語言層次的討論延續升格到文化層面,采取“文化同化”或者“文化異化”的策略。
1.文化異化策略
中國特色詞匯的文化異化翻譯策略,是指在漢語翻譯的過程中,盡量保留漢語的語言形式與文化內涵,目的是通過語言文化移植達到中外交流的目的,讓目的語讀者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語言的特點,并能夠豐富英語語言的表達法。它具體包括音譯和直譯的方法:音譯是指在中國特色詞匯英譯過程中完整地保留詞匯的讀音,比如:“餛飩”,由中國流傳至世界各國,也是目的語讀者所熟悉的。其他的如:英語中的yamen(衙門),xiucai(秀才)等。音譯法既保持了漢語特色詞匯的文化內涵,激發了目的語讀者的興趣,又順應了語言交際的環境。直譯是指在翻譯中國特色詞匯過程中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既保留原文形式又保留原文內容,特別是保留中國特色詞匯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如:“江湖世界”直譯成the jianghu World;“一國兩制”直譯成One Country, Two Systems等。
2.文化同化策略
中國特色詞匯的文化同化翻譯策略,是指在漢語翻譯的過程中,盡量用目的語的表達形式來翻譯中國特色詞匯,具體方法是在對中國特色詞匯深層蘊意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將漢語詞匯的表達結構有機地轉化為英語的表達結構,重在再現中國特色詞匯的蘊意,真實地傳達其所含的信息,這樣處理的目的是使譯文通順,使目的語讀者讀起來像是在讀母語的創作,將文化差異的因素盡量縮小,如:新農合New-typ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魚米之鄉a land of honey and milk;暖房子工程thermal insulating project of civilian building等。中國特色詞匯的文化同化翻譯策略是一種不拘泥于原詞匯形式的翻譯方法,重在傳“神”不是“形”似。
3.文化異化與文化同化策略的結合
文化同化和文化異化作為一對矛盾,既有相互對立性又有統一性。因此,中國特色詞匯英譯的文化異化中往往包含文化同化,而文化同化中也難免伴隨著文化異化。它具體包括音譯加釋義和直譯加釋義,是保留中國特色文化信息的首選方法:(1)音譯加釋義的方法是指把中國特色詞匯的發音直接轉換成英語里的文字表達形式,并添加解釋性的英文文字。這種方法既可以保持漢語特色詞匯的語言形式,又可以借助合適英語文字說明,幫助英語讀者理解。如:“陰”yin:the passive, female cosmic principle in Chinese dualistic philosophy;“下海” xiahai(starting a shop or going out doing business at the risk of losing ones job.(2)直譯加釋義的方法是指用英語直接翻譯中國特色詞匯,并添加解釋性的英文文字。比如:“桃符”peach wood charms against evil,hung on the gate on the lunar New Years Eve in ancient times.這兩種文化同化和文化異化相結合的翻譯方法,在翻譯我們國家的特色語言時,能夠很好地體現出這些語言的形象性、歷史性、民族性和文化性,不但使英語民族的人讀后深感耳目一新,回味無窮,而且大大豐富了語言表達方式。
四、結語
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過程可以很好地折射出中華民族的社會和文化等多個方面的特點,所以譯者不能機械化處理,應該全方位立體地看待每一個特色詞匯,并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努力發揮中國特色詞匯翻譯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元,王銀泉.中國特色新詞英譯現狀及其翻譯策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2]顧靜.透視美國新聞期刊對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J].上海翻譯,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