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
摘 要: 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是毛澤東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面臨重要的國際戰略決策。那么,出兵朝鮮的背后,毛澤東有著哪些重大考慮?為實現國家統一,毛澤東決定炮擊金門。在炮擊金門的戰略決策中,毛澤東又是如何運籌帷幄,一步步實現“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戰略計目標?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 毛澤東 國際戰略 朝鮮戰爭 炮擊金門
一、毛澤東力排眾議,出兵朝鮮
毛澤東曾把美國對我國的威脅比喻為三把尖刀插在中國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所以,出兵朝鮮就是要打破美國的如意算盤。
(一)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在斯大林的支持下,指揮朝鮮人民軍率先越過“三八線”,朝鮮戰爭爆發。按照戰前北朝鮮所制定的速戰速決的進攻計劃,預計一個月內就可以占領南朝鮮。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一舉攻下了南朝鮮的首都漢城,但是朝鮮人民軍在挺進釜山時卻遭受了嚴重挫折而無法向前推進。之后,隨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被攔腰切斷,首尾不能相顧,時刻面臨被分割消滅的危險。而另一邊,軍事上的勝利極大地助長了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野心。占領整個朝鮮半島已然不是他的追求,飲馬鴨綠江隨即成為他的下一個目標。鴨綠江一千多公里的防御線,即使不打,我國也需要防御。美國即使不在朝鮮打,也會在別的地方打,比如毛澤東提到的臺灣和越南等。所以,在接到金日成求援信和斯大林電報的十八天后,經過與政治局委員和前蘇聯方面的反復協商,毛澤東力排眾議,決定出兵朝鮮。
正因朝鮮戰爭的前車之鑒,在其后的越南戰爭中,美國始終沒有越過北緯17度線。此外,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在國內還掀起大規模的鎮壓反革命運動。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國民黨遺留在大陸的特務、土匪等反革命分子認為美國已經把戰火燒到中國的大門口,于是逐漸開始囂張起來。利用這個時機,黨中央在全國開展了鎮壓反革命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有力地掃除了國民黨遺留在大陸的反革命殘余勢力,鞏固了新生政權。這便將國際上面臨的危機成功地變成了促使國內發展和穩定的轉機,這是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一次成功運用。
(二)打消斯大林顧慮,鞏固中蘇同盟關系。
蘇南沖突爆發,前蘇聯在歐洲的“頭號盟友”南斯拉夫脫離了社會主義陣營。蘇南關系的破裂,讓斯大林非常擔心毛澤東會成為第二個鐵托。朝鮮戰爭毫無疑問是對中蘇同盟,也是對毛澤東和斯大林這兩大領袖之間相互信任的一次嚴峻考驗。
斯大林雖然贊成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但他強調此事必須得到毛澤東的同意才行。為了避免與美國直接開戰,斯大林多次明確地表示,前蘇聯是不會直接參與朝鮮戰爭的。斯大林之所以要求金日成必須征得毛澤東的同意,就是考慮到一旦朝鮮戰局有變,中國既是北朝鮮的后盾又可以擋在自己前面。斯大林此舉無疑是將一個燙手山芋扔給了中國,然后等待著毛澤東的反應。究竟是亞洲的鐵托,還是前蘇聯忠實的盟友,關鍵在于毛澤東是否同意,是否出兵。后來,毛澤東曾不止一次地談道:“斯大林是什么時候對我們比較放心了呢?那是在我們派志愿軍過鴨綠江之后。我們的軍隊一過江,他就放心了,覺得我們不是半個鐵托,是國際主義者,是真正的共產黨了。”[1]可以說,朝鮮鮮戰爭讓建國初期的中國與身為世界上頭號社會主義大國的前蘇聯牢牢地綁在了一起。這不僅有利于中國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的封鎖,更有利于我們利用前蘇聯的援助進行國內的各項建設。
(三)洞察世界新格局,維護社會主義陣營力量。
早在1949年4月28日,金日成的特使金一訪問北平時,毛澤東就表示,一旦中國實現統一,就幫助金日成解決朝鮮問題。但是,毛澤東同時提醒北朝鮮同志,現在還不是發動戰爭的最佳時機。只可惜,金日成受中國革命勝利的影響急于想用武力統一朝鮮,不斷向斯大林表示統一朝鮮的決心和計劃。前蘇聯從自身利益出發決定先幫助金日成統一朝鮮。也就是說,中國出兵援朝是毛澤東從國際國內大局出發,早就做好的決定,只是金日成提前引爆了而已。
1950年6月,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提出在國外必須兼顧地團結前蘇聯、各人民民主國家及全世界一切和平民主力量,對此不可有絲毫的游移和動搖。這是毛澤東基于對當下世界格局的分析所作出的判斷。作為東方陣營的重要一員,毛澤東認為,維護東方陣營的力量、支援社會主義國家的統一事業是中國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抗美援朝不僅是對朝鮮人民的支持和對美國封鎖臺灣海峽的反擊,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平衡與穩定。可以說,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
二、毛澤東審時度勢,炮擊金門
解放臺灣、實現國家統一,是中國共產黨早就確定的戰略方針,但這一進程卻被不期而至的朝鮮戰爭打斷。朝鮮戰爭剛結束,美國政府就與臺灣當局簽署《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的簽訂,使得臺灣完全處于美國的軍事保護傘之下”[2]。不僅如此,美國政府還不斷鼓動蔣介石對大陸進行戰爭挑釁。恰逢此時,中東事件爆發。為了嚴懲國民黨軍長期對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的軍事挑釁活動,打擊美國當局的囂張氣焰,支援中東地區人民的解放斗爭,繼“九三”炮擊金門、“六·二四”炮擊小金門之后,毛澤東決定第三次炮擊金門。對于這次炮擊,不管是在戰略戰術上還是外交策略上,毛澤東都做足了準備。
(一)利用赫魯曉夫訪華,毛澤東借此向外界傳遞信息。
在國際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各國之間不光是實力的比拼,更是智力的交鋒。毛澤東不僅對當時的國際局勢進行了冷靜客觀的分析,更巧妙運用了中蘇同盟的關系對美國施加壓力,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臺海戰爭的擴大化。
炮擊金門,毛澤東最擔心的是美國當局的反應。此時,前蘇聯大使尤金于1958年7月21日向毛澤東提出了“關于中蘇共同建立海軍艦隊”的建議。毛澤東對前蘇聯提出的建議非常惱火。當尤金向赫魯曉夫匯報了這一情況后,赫魯曉夫也是困惑不解,但更多的還是忐忑不安。因為剛剛經歷了國內政變的赫魯曉夫迫切想要得到毛澤東及社會主義中國的支持,以鞏固其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地位。毛澤東之所以在共同艦隊和長波電臺問題上向前蘇聯發難,除了要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之外,另一個目的是讓赫魯曉夫來中國一趟。不出所料,1958年7月31日,赫魯曉夫訪華。在雙方會談時,毛澤東向赫魯曉夫提出:“我們應該就會談發表一個公報,也許我們可以嚇唬一下帝國主義者。”[3]對此,赫魯曉夫非常支持。于是,中蘇共同發表了會談公報:“雙方就目前國際形勢中迫切和重大的問題,進一步加強中蘇之間友好、同盟、互助關系的問題和為爭取和平解決國際問題、維護世界和平而進行共同奮斗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討論,并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4]此次會晤之后,毛澤東率領政治局委員去機場公開送走了秘密來華的赫魯曉夫。
毛澤東這樣做無非是想向外界傳遞一個信息:中國日后所要采取的行動是經中蘇雙方協商之后決定的。毛澤東這招果然奏效,赫魯曉夫表現出了非常積極的配合。公報發表后,外界紛紛猜測中蘇之間應該就某些重大問題達成了協定。當然,反應最大的是臺灣的蔣介石。他認為炮擊金門是赫魯曉夫與毛澤東會談時做出的重大決定。同時,美國白宮認為“這很可能是毛澤東與赫魯曉夫在北京會晤時達成的一致行動”。利用中蘇同盟的牢固關系向美國施加壓力,使其在臺灣問題上有所顧忌。顯然,毛澤東的目的達到了。
(二)演繹戰爭史上奇觀,毛澤東挫敗美國“劃峽而治”的陰謀。
隨著形勢的變化,毛澤東不斷變更計劃。當美國逼迫國民黨軍撤出金門和馬祖時,毛澤東及時識破了其想要“劃峽而治”、分裂中國的圖謀。雖然蔣介石敗退臺灣,但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只要一息尚存,絕不接受兩個中國。”因此,毛澤東隨之對炮擊金門做出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單日打,雙日不打”[5]等新指示。于是,臺海戰場上出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現象。雙方除了互相炮擊之外,隔岸喊話、廣播宣傳成了臺海炮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前線部隊在對金門發射實彈的同時,兼向金門發射宣傳彈。更有甚者,國共雙方在準備炮擊之前,都會通過廣播提醒對方躲進掩體,以免無謂的傷亡。“后來又逐漸演變為不進行實彈射擊,只在單日打宣傳彈”[6]。“八·二三”炮戰之后,廈門和金門之間的炮火雖然一直在持續,但都逐漸變成象征意義上的零星炮擊,儼然成了表演給時刻關注臺海局勢的美國欣賞的一場“另類”戰爭。
“八·二三”炮擊金門,毛澤東巧妙地運用外交、政治和軍事手段相結合的斗爭策略,始終掌握著這場國際斗爭的主動權,最后既達到了“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目的,還沒有引起大規模的戰爭,這無疑是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又一次成功運用。
參考文獻:
[1]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298.
[2]李瑗.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歷史經驗研究[J].理論學刊,2009(10):21.
[3]沈志華.炮擊金門:蘇聯的應對與中蘇分歧[J].歷史教學問題,2010(1):7.
[4]牛軍.1958年炮擊金門決策的再探討[J].國際政治研究,2009(3):180.
[5]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下冊[M].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11:638.
[6]韓懷智,譚旌樵.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下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