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蕊+于淼
摘 要: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在具備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專業學位項目更應求同存異,著力發掘并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采取完善教育體系、強化實踐訓練、拓展合作平臺三位一體的新路徑,為畢業生創新創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促進畢業生創新創業素養和能力的提升,并取得優異的成果。
關鍵詞: 專業學位 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 三位一體
1.引言
目前,我國正處于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關鍵時期,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取得重大突破,綜合國力明顯提升,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在知識和信息經濟的大背景下,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就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和人才創業共同引領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首先,在科技創新方面,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與努力,我國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在數量上呈幾何級數增加,但知識成果到產品生產銷售的轉化率并不高,所以科技創新和創業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說培養大量高水平的創新創業人才是實現創新型國家的必由之路。其次,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愈發增多,專業學位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面對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大學不僅在知識儲備上要優于其他群體,為培養和提高核心競爭力,學員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業能力就極具現實意義[1]。專業學位畢業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從業經驗,通過在校對管理經驗的梳理和再造,比其他畢業生擁有更好的創業優勢。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為實現在2020年前步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提供了基礎,國家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正在不斷營造健康積極的創新創業氛圍、出臺更多優惠的創業政策。這正為創業者提供了生存的沃土,對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國家對于創新創業教育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政府、教育部門不僅在政策上給予極大的幫助,更為基礎硬件設施的建設提供了大量資金。專業學位響應國家的號召,順應時代的潮流,貫徹政府的方針,著力開展并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整合外部資源,突出專業學位辦學特色,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
2.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模式的意義
當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創新創業教育,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創業創新教育模式。大學生創業活動萌發于知識經濟的到來,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舉辦了首屆大學生創業競賽。緊接著,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在內的十多所大學也參與其中,并將一年一屆的傳統延續下來。這些競賽活動實際是對學生進行一種更加直觀的身體力行的創業教育形式,通過競賽、創業意識及創業企業家思想的傳承,使創業的精神根植于參賽者的心底,從創業競賽中孵化出一批新型年輕的企業更是一種直接的成果。如今,創業大賽已成為學校從傳統課堂向培養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興課堂轉移的重要一環。英國在這方面的特點是通過政府實施計劃推動創業教育,大力扶持新興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并于1981年開始實施“小工程公司”、“企業創辦計劃”等一系列促進企業發展的措施,幫助創業者積累資金,提高企業成功率。21世紀初,英國政府撥款給劍橋大學,促使其與MTI合作,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與此同時,2005年,英國政府開展了一項中學生創業計劃,旨在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3]。在亞太地區,許多國家如日本、韓國已經有目的地將創新創業教育注入普通教育中,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并對學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模式、團隊協同及品德素養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目標。
據調查研究,中國在2002年的創業活動指數為12.3%,排名第9位,隨著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排名逐漸上升,說明中國正處于創業的活躍發展期。但在中國創業企業中的橫向比較會發現,在創業浪潮中生存下來的企業僅占60%,低于全球范圍內的創業活動的平均水平。中國95%的創業活動中沒有創新開發新市場的能力。調查研究還發現,在中國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創業比例遠低于同期歐美大學生,大約占畢業生的1%。綜上所述,中國當下需要更多具有高素質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要深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完善教育體系,積極創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培養機制,采取多種措施提升大學生能力,為國家創新型發展提供儲備人才。此外,本文以某大學專業學位(工商管理碩士)創新創業項目為依托進行研究,闡述了符合該院管理學科背景前提下,發展多層次多選擇的教育方式,在整體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又為創新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同時,由“實踐—理論—實踐”的辯證發展關系,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工作模式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3.落實創新創業教育的工作模式
3.1完善教育體系
3.1.1創新課程培養模式
為了更好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專業學位項目開設創新創業專業方向,并制定了一系列成套的創新創業課程。在培養模式上,以創業過程為主線,將其劃分為四個重要的階段。針對創業的每一個階段所需要掌握的管理知識與技能進行分析和優化,構建課程模塊。形成了面向創新創業的管理知識與技能課程平臺。讓學生在學校就能對創業過程的不同階段有清楚的認識和了解,有利于將來的實踐操作。
3.1.2開展高質量的創新創業課程講座
為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創新創業的理念,除了開展一系列理論教學工作以外,還邀請了校內的教授及校外知名企業的高管們舉辦各種各樣高質量的創新創業講座。通過這些創業成功人士的現身說法及經驗分享,讓學生對創業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和書面的了解,同時使同學們具有初步撰寫創業計劃書的能力,熟悉一個企業是如何從無到有的流程,并使同學們樹立正確科學的創業價值觀,以適應于國家發展,充滿激情地投身于創業實踐中。在直接創業過程中,讓學生不再畏懼創業,有效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希望與激情。
3.1.3師資隊伍的建設優化
為了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學院邀請了一些教授和企業專家擔任創新創業導師。創新創業導師一般都是學校或者企業里德高資重的人士,其本身就是成功的典范。導師的榜樣作用、言傳身教的力量是獨一無二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未來的行為處事方式,對學生未來的職業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凝聚一批具有創業經驗和社會責任感的導師,為學生提供導向性、專業性、實踐性輔導服務,從而避免學生在創業中走彎路。
3.2加強實踐訓練
3.2.1抓競賽
為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推動專業學位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改革。在充分利用項目培養人才特點的基礎上,鼓勵學員參加各類大型比賽,如管理案例大賽、GMC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創新創業商業策劃大賽等一系列競賽項目。競賽活動的多樣化、多選擇有助于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專業學位學員的實踐創新意識與基本能力、團隊協作的人文精神和“實踐-理論-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為創新創業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3.2.2抓團隊
團隊,是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組合起來的一個團體,可以說,一個優秀的團隊代表全部優秀的個體,學院不僅重視每個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且加強創新創業團隊的培養。學校在滿足學生創新創業團隊自組建的基礎上,發揮資源調配、人才調控的模式,進一步優化整合團隊,新增多個學生創新創業團隊。該院專業學位學員已創辦多家注冊公司,在業界有良好的口碑。
3.2.3促實踐
專業學位學員在學院的正確指導推進下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已取得明顯成效。為了更好地鍛煉學員,學院設置了創新整合實踐環節。同時創新整合實踐團隊,除了學員與學術老師,還加入了企業導師。讓企業導師一起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平臺,鼓勵并引導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各個環節,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整合實踐能力。通過自主動手了解并參與企業項目的研究,切實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
3.3拓展合作平臺
3.3.1政府項目支持
各級政府是政策的制定部門,在高等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扮演著倡導者和扶持者的重要角色,高效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訓練實踐離不開政府的溝通協同作用,并相當程度地依賴于政府的政策、資金及社會服務機構等方面的努力。通過與多個創新創業平臺合作,為學員創業提供了必要的指導和保障。除此之外,還與多家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合作,舉辦多場創新創業路演,提升企業與項目的軟實力。
3.3.2企業合作支持
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簡單地為學生就業服務,同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為宗旨,企業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大學希望企業進駐學校更好、更直觀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同時,企業也希望能進駐大學,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企業的宣傳效應,而且能在實踐過程中發掘優秀的潛在人才,有利于企業人才引進的可持續發展。該院與多家企業建立學員實習基地關系,不定期地開展企業文化宣傳和科技競賽項目,在校內舉辦多項企業賽事并獲企業大力支持,為讓學生了解和認識企業,通過企業現場實習,在實踐中觀察并深化對企業的認識。
3.3.3高校聯培支持
為更好地與其他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接軌,共享共建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讓年輕人創新創業思想有實踐的機會,該院與國內多個著名高校及專業學位聯盟保持良好的合作交流關系,讓學生得到充分與外界接觸和鍛煉的機會。
4.結語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多模式多選擇的實施,體現了教育部人才培養的重要決策的正確性。基層院系更應該順勢而為、探索創新、求同存異、抓住機遇,做好創業基地的建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整合優化資源管理、網絡信息交流互通、國際交流合作深化等制度的完善[5]。大力推進高等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學位自主創業的工作,落實人才培養的重要措施,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院校教育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長宏,李曉輝,李剛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實踐和探索[J].實驗室研究和探索,2014,33(5).
[2]闞婧.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1.6.
[3]張大權.發達國家創新創業教育與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比較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10).
[4]童曉玲.研究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12.
[5]王豪杰.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意義和有效途徑[J].職業教育,2012(04).